强化穿山甲保护拯救工作有哪些措施?
一、强化穿山甲保护拯救工作有哪些措施?
为了强化穿山甲保护拯救工作,国家林草局将采取以下措施,主要包括:对穿山甲野外种群和栖息地调查监测、加强野外巡逻、进行人工繁育并野化放生、严厉打击穿山甲走私交易。
1、对穿山甲野外种群和栖息地调查监测
加快穿山甲野外种群和栖息地调查监测,为开展全面系统研究、划定保护区域、开展专项保护行动奠定科学基础。
2、加强野外巡逻
组织力量加强毁枝野外巡护,严防偷猎盗猎,不断改善和恢复其生存环境。
3、进行人工繁育并野化放生
加强穿山甲人工繁育及野化放归研究,建设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和基因库。
4、严厉打击穿山甲走私交易
进一步加大穿山甲保护宣传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交易、走私、滥食穿山甲及其制品等违法行为,扭转穿山甲种群及栖息地状况持续恶化趋势,促进穿山甲种群不断恢复增长。
扩展资料
穿山甲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提升至一级
中华穿山甲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陆世缓地区长江以南17个省区市。由于过度猎捕利用和栖息地破坏,其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保护形势非常严峻。根据2003年发布的第一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中华穿山甲分布范围已缩减至11个省份,数量降至约6.4万只。
为加强对穿山甲的保护,我国于2007年严格禁止从野外猎捕穿山甲;2018年8月,全面停止商业性进口穿山甲及其制品,并通过开展搜余模专项行动等措施,加大对破坏穿山甲等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打击力度。但由于该物种栖息地不断受到干扰破坏,对滥食穿山甲惩处力度不够等原因,穿山甲资源急剧下降趋势未能彻底扭转。
为进一步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我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这标志着当前在我国自然分布的中华穿山甲,以及据文献记载我国曾有分布的马来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将受到严格保护。
参考资料来源:新京报―穿山甲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提升至一级
二、怎样人工养殖穿山甲
穿山甲无法人工养殖,因为其主食是大量巨量的白蚂蚁。
三、穿山甲可以人工养殖吗?
不可以
人工饲养穿山甲面临三个非常严峻的难度:食物、温度和洞穴。穿山甲食性特别,专食蚁类,每天每只穿山甲需进食100克左右白蚁,而一窝白蚁最多不超过1000克,况且蚁巢难于发现,即使有蚁巢,掘巢也特别费劳力;穿山甲怕冷,只要在25摄氏度以下就会发抖、流鼻涕,最佳生存环境是热带地区;穿山甲生性喜爱打洞,但是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很难满足它们打洞的需求。
穿山甲可以进行人工养殖,但是无法进行人工繁殖。穿山甲一般生活在丘陵、山麓、平原的树林潮湿地带,所以要养殖穿山甲必须要创建一个安静的仿生态环境,温度必须在24-26°C,湿度控制在65%,这是养殖穿山甲成功的先决条件,养殖穿山甲还需要办理《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四、穿甲山可以养殖吗?
目前不可羡轿以。
世界范围内,人工养殖成功的只有一例,还是单个体兄谈肆。
主要是它的食性太单一,人工养殖很难侍差,而且其本身携带有一些不好的东西、
穿山甲不可以养殖,穿山甲哗拍是国乱大羡家二级保护动物,养殖穿山甲是违法的,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仿辩穿山甲本来就是稀有物种
不可以,会传播疾病,严禁饲养。
五、为什么穿山甲不能人工养殖?
因为穿山甲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且饲养难度极大,所以不能人工养殖。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鲮鲤科鲮鲤属的哺乳动物,又名鲮鯉、石鲮、龙鲤,因与食蚁兽相像也被称为有鳞食蚁兽。中华穿山甲体长约50~100厘米,体重为1.5~5千克。[3]雄性体长和体重均比雌性大。身体狭长,头呈圆锥形,眼小,吻尖,耳小,无齿,舌长20厘米,背部隆起。腹部为淡红色。
脸颊、眼部周围以及耳部、腹部以及四肢内侧生有棕色稀疏硬毛,头部、颈部、背部、体侧、尾巴以及四肢外侧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鳞甲。
就是因为人工养殖无法存活,才把这个东西吃成了保护动物,生长周期很长,而且人类对它的习性也不是很了解,还没有人敢去尝试。
六、穿山甲可以人工养殖吗?
可以人工养殖。
因为穿山甲是野生动物,受到非法捕猎的威胁,而人工养殖是一种可持续的保护性措施。
此外,穿山甲的养殖技术日渐成熟,已经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养殖。
穿山甲肉和鳞片都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适当的人工养殖对于保护野生种群也有积极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穿山甲的养殖单位存在违法行为,比如非法采购或贩卖,这是不应该的。
为了保护穿山甲和生态环境,养殖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控养殖数量,杜绝非法交易,并建立良好的养殖和监管机制。
因此,正确合法的穿山甲养殖可以有效促进保护穿山甲和大自然,也可以增加经济收益。
关于这个问题,是的,穿山甲可以人工养殖。由于野生穿山甲数量不断减少,人工养殖穿山甲已成为一种保护野生穿山甲资源的有效手段。穿山甲的人工养殖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需要提供合适的饲料、生活环境和医疗保健。目前,穿山甲的人工养殖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但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技术。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