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栏目 > 正文内容

桡足类养殖(桡足类繁殖)

2023-09-21 09:00:18问答栏目

1. 桡足类繁殖

乌头鱼也叫鲻鱼,繁殖期在中国正值冬季,而繁殖所需的水温在20℃以上,盐度要求在18‰以上,最好在30‰左右。因此仔鱼的繁殖场地必须选在海水盐度较高、水质较好,同时又有良好的淡水水源处。交通方便、电力充足也是必备条件。

因为整个繁殖育苗过程需在加温保温的条件下进行,有地热水或工厂热水更为理想,可以节省能源。沿海现有的对虾苗场冬闲设备也可用来进行鲻鱼人工繁殖。苗种工厂要有下列设施:亲鱼暂养池和越冬池,面积10平方米~20平方米,水深1.2米~1.5米;产卵池,面积10平方米~30平方米,圆形并设有排水接卵设备;孵化环道和孵化缸,可进行充气和流水孵化受精卵;育苗池,每个池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水深1.2米~1.5米;活饵料培育池,作为卤虫卵的孵化和野外采集桡足类的暂养池用,也可与育苗池通用;预热水池。

此外还必须配备供水、供气、供暖设备和应急变电设施。

2. 桡足类在水域环境中的作用

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身体短小(体长0.2~1mm,视具体种类而定),长圆形,分为头部和躯部,侧扁,体节不明显。除头部裸露外,身体其余部分包被于透明的介形壳瓣内。头部有2对明显的触角,第1对触角较小,第2对特别发达,可分为内枝和外枝,能在水中划动,为运动器官。胸肢4~6对,摆动时可产生水流,上有长刚毛,可将食物过滤后送入口中。雌雄异体,春夏两季连续多次孤雌生殖,产生大量个体。秋末行有性生殖,以受精卵越冬。绝大多数生活于淡水、池塘、湖泊、江河中,是鱼类的重要食饵,故俗称“鱼虫”。可人工培养,作鱼类的饵料,如蚤状溞。全世界仅有少数种类(约11种)分布于海洋沿岸水域,我国沿岸常见的仅5种。如乌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

枝角类的适应性广,繁殖力强,生长迅速,且营养价值高,干重粗蛋白含量达55%左右,是鲢、鳙、鲤、鲫等常规养殖鱼类鱼苗培育阶段和特种水产养殖幼体阶段的适口、易得的好饵料.

枝角类的食性有两种:淡水枝角类主要滤食水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海洋枝角类则用游泳足捕捉水中的浮游生物。

适合枝角类实行无性生殖的水质条件如下:水温:17-30℃,pH:6.5-8.5,咸度:淡水种可耐咸度2-3ppt,海水种则可耐高咸度。溶氧:1-5ppm,溶氧超过5ppm时,繁殖力会下降。

桡足类 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为小型甲壳动物,体长<3mm,营浮游与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桡足类活动迅速、世代周期相对较长,在水产养殖上的饵料意义不如轮虫和枝角类。

桡足类基本特征:

1.体纵长且分节,体节数不超过11节,头部1节、胸部5节、腹部5节。

2.头部有一眼点、两对触角、三对口器。

3.胸部具5对胸足,前四对构造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

4.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其后具数根羽状刚毛。雌性腹部常带卵囊。

5.变态发育。即有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3. 桡足类的幼体被叫做

1. 学名为Megalobrama amblycephala。2. 这种鱼属于鲤科,是一种淡水鱼类,常见于中国的江河湖泊中。其体型较大,口部较宽,头部扁平,背部呈蓝灰色,腹部为白色。青鳞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观赏价值。3. 青鳞鱼是中国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其养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此外,青鳞鱼也是中国传统的食用鱼类之一,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江南三白”之一。

4. 桡足类怎么培育

虾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养水:在水缸中放入ADA泥、自来水以及硝化菌,打开海绵过滤器20天左右。

2. 放养:将装有虾的包装袋放到水中,等到袋中的水温与水缸中的水温相差不大时,在袋子上扎几个小孔;3-4个小时后,打开袋口,让虾自行游出。

3. 水质:鱼缸中的酸碱度控制在6.5左右,水体硬度控制在5左右(虾在软水中...

壳)。

4. 水温:水体温度一般控制22-24℃左右,不超过28℃。

5. 喂食:食物主要以豆饼、螺狮、肉糜等专用饲料为主,也可以选择喂食适量的水藻、菠菜。

6. 换水:一般每隔7-10天左右换一次水,每次换水量为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如果是纯净水,可以直接加入水缸中,如果是自来水,需要在太阳下曝气一天左右。

5. 桡足类如何区分雌雄个体

虾的繁殖方式有以下几种:(1)人工增殖。(2)半人工繁殖。(3)全人工繁殖。(4)稻田生态繁育。虾通过产卵繁殖。4月下旬亲虾开始交配产卵,雌虾产出的卵受精后为深黄色,随着胚胎发育逐渐转变为黄橙色、红橙色、浅灰色。在21-23℃时,孵化出膜时间为41天,80天有幼虾脱离母体。26℃时受精卵30天孵化出膜,52天幼虾脱离母体。29-30℃时,25天孵化出膜,40天脱离母体。

1、亲虾培育

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为20—50克、雌雄比为1:1的100对虾作为亲虾,选后的亲虾饲养在覆盖有玻璃钢瓦和供热加温系统的6×8×l米的水泥池中,每天按在池虾体重的10%投喂新鲜剪碎的“龙虾”头。红螯螯虾前部外侧呈红色,颜色鲜艳,螯长度超过体长;雌虾的螯基本都呈蓝色,长度小于体长。成熟的雄虾生殖突位于第五步足基部呈明显的棒状;雌虾的生殖孔开口于第三步足的基部。在饲养亲虾池中放入一些洗净消毒的网片作亲虾的隐蔽物,每天吸污换水,保持光照12I:12D(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

2、交配与产卵

4月下旬亲虾开始交配产卵。红螯螯虾的交配是软壳交配,交配前雌虾要进行生殖蜕壳,在雄师产出精子的12小时内雌虾开始产卵。雌虾产出的卵受精后为深黄色,粘附在腹足以及尾扇向内卷曲形成的空腹内。一只重为48克的抱卵虾怀卵量为326粒,怀卵量高的-虾抱卵达441粒,低的只有27粒。

3、胚胎发育

红螯螯虾的受精卵为深黄色,随着胚胎发育逐渐转变为黄橙色、红橙色、浅灰色。将抱卵虾分为4个组作胚胎发育对比试验发现:在19℃条件下红螯螯虾虾卵的胚胎发育极其缓慢;在21—23℃时,孵化出膜时间为41天,80天有幼虾脱离母体;26℃时受精卵30天孵化出膜,52天幼虾脱离母体;29—30℃时,25天孵化出膜,40天脱离母体。

4、幼体培育

红螯螯虾幼体孵化收集后放人土池中饲养,生长初期幼体主要以有机碎屑及小球藻等单胞藻类为食。水体中有机碎屑、单胞藻类是否丰富对提高红螯螯虾幼体成活率至关重要,如果饵料数量不足会发生自相残杀。通过对幼虾解剖发现,幼虾肠胃中基本没有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的残骸,这主要是幼虾活动能力差对浮游动物不易获得的原因。经7个星期饲养,幼体平均规格可达7.6厘米。

6. 桡足类繁殖方式

日本沼虾俗称青虾、河虾,隶属长臂虾科,沼虾属。在世界分布是很狭窄的,仅限于日本和我国,虽然日本沼泽虾在我国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但自然水域中的资源量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近些年来已经开展了日本沼虾的育苗试验和发展了人工养殖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日本沼虾的生态习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日本沼虾喜栖于水草茂盛的缓流之处,栖息深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秋活动于浅水处索饵和繁殖活动,冬季至初春时节由于水温低而移向深水区进行越冬,越冬期间潜伏在水底石砾、树枝或水草丛中,春季水温回升后它再度移至浅水处活动。

2.日本沼虾的游泳能力较弱,仅能作短距离游动,通常是在水底水草或其他固着物上攀缘爬行,白天蛰伏阴暗处,晚间出来觅食,但在生殖季节白天也外出活动,遇有新水就显得很活跃,常溺水游动。日本沼虾以第二对步足猎取小动物,遇敌亦可防御,临危时借助腹部曲伸和尾扇拨水而退缩避敌。

3.日本沼虾食性很杂,在天然水域中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表现出它的食性与其环境及其生活的一致性,由于日本沼虾游泳能力较弱,平时在水底的水生植物和石砾上攀缘索饵,常以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茎叶碎片、有机碎屑、丝状藻类及固着性硅藻为食,虽然在虾的胃含物中也发现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和蠕虫之类等动物性食物,但由于日本沼虾的捕食能力差,获得性很小,因此这些动物性的成分是很少的。在人工投饲的情况下,日本沼虾偏喜动物性饵料,投以适量的螺蛳、蚕蛹、蚯蚓、小杂鱼等,可以减少日本沼虾自相残食的程度。

每年4-6月和8-11月是日本沼虾摄食强度的高峰。前者是隔年育出的老龄虾在进行繁殖之前强烈摄食造成的;后者是当年6-7月浮出的幼虾正处于肥育阶段,至11月虾体已经很饱满,便可安然越冬。在摄食高峰期内,有85%以上的日本沼虾的胃都处于饱满或半饱状态。

4.4-10月为日本沼虾生长季节,夏秋水温高,既是生长旺季、又是繁殖盛期,雌、雄虾在体长2.5-3cm之前生长速度比较一致。而在3cm以后,雄虾生长速度大于雌虾,故在一般情况下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当年的日本沼虾生长到10月底、11月初,最大雌虾接近7cm、重11g左右。

5.日本沼虾一生中估计蜕皮20次以上,前后蜕皮间隔时间长短不一,在幼体时期每1-3天蜕皮1次,约经过8-9次蜕皮完成变态,在幼虾至成虾阶段需要7-11天蜕一次皮,而成虾阶段每隔15-20天蜕皮一次,雌虾在交配之前必须蜕皮,而抱卵虾在幼体孵出之前是不蜕皮的。日本沼虾生长很快,但其寿命也很短,6-7月孵出的幼虾到翌年10月之前便陆续死亡,雄虾死亡先于雌虾,故日本沼虾之寿命也仅1年有余。

7. 桡足类动物有哪些

桡足是生物的一个类群,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为小型甲壳动物。

桡足动物的基本特征为:

1、体纵长且分节,体节数不超过11节,头部1节、胸部5节、腹部5节。

2、头部有一眼点、两对触角、三对口器。

3、胸部具5对胸足,前四对构造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

4、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其后具数根羽状刚毛。雌性腹部常带卵囊。

5、变态发育。

8. 桡足类繁殖时间

桡足类身体小,一般无背甲,体节明显,头部常与第一或者前二、三个胸节融合而成头胸部(寄生的种类形态变异大,如锚头鳋的雌性成虫,虫体拉长,融合成筒形等),头部、胸部有附肢,腹部无附肢,雌体常携带卵囊,幼体发育经过变态。

广泛分布于各种水域,是鱼类的饲料,其中一小部分寄生在各种淡水鱼类的鳃及体表上,影响鱼的生长、繁殖,以至引起病鱼死亡。

少数种类寄生在鱼的鼻孔,危害较小。寄生挠足类的种类很多。

9. 桡足类繁殖周期是多少天

总的来说,枝角类和桡足类在生活环境和形态上存在一些差异。枝角类主要生活在淡水中,而桡足类主要生活在海水中;并且桡足类的种类更加丰富,包含了30多种生物,而枝角类目前国内成功培养的种类只有13种。

1. 生活环境:枝角类主要生活在淡水中,而桡足类主要生活在海水中。

2. 种类数量:桡足类的种类更加丰富,包含了30多种生物,如纺锤水蚤、伪哲水蚤、华哲水蚤、真宽水蚤等,而枝角类目前国内成功培养的种类只有13种。

3. 营养价值:天然的浮游动物是鱼类最好的开口饵料,其中桡足类生物的营养全面丰富,不会对水质造成污染,还能节省经济成本。

综上所述,枝角类和桡足类在生活环境、种类数量和营养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桡足类主要生活在海水中,种类更加丰富,而枝角类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种类相对较少。在淡水环境中,枝角类是鱼类的重要饵料,而在海水环境中,桡足类则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hnhuayukeji.com/wdlm/98821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