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红螺养殖技术(脉红螺育苗)
1. 脉红螺育苗
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的存在形态主要受水体pH和温度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在酸性条件下以非离子态硫化氢为主,在碱性条件下主要以离子态硫化氢为主。对水生动物有毒害作用的是非离子态硫化氢,非离子态硫化氢进入水生动物血液之后能与水生动物血红蛋白中的铁结合,降低血液对氧的运输能力,导致水生动物呼吸困难,甚至造成中毒死亡。同时,硫化氢对水生动物的皮肤也有不良作用。长期生活在硫化氢含量超标的水体中,养殖对象的生长速度变慢,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病。一般认为养殖水体中的非离子态硫化氢含量不应高于0.1mg/l,育苗水体不应高于0.05mg/l,最好不检出。二,硫化氢中毒的判断1、鱼鳃呈黑褐色,腮盖紧闭、血液呈巧克力色2、常在水表层游动3、水中溶氧特别是底层溶氧非常低4、用醋或盐酸酸化褐色血液,有硫化氢的臭鸡蛋味放出5、下风处可闻到臭鸡蛋味6、硫化氢测试低气压,阴雨天气环境,台风天气、搅动底泥等 发生硫化氢中毒的几率会大很多!三、养殖池塘水体硫化氢过高的处理处理养殖水体硫化氢过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保持池塘底部的好氧环境,让池底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充分分解。维持池塘底部的好氧环境是预防养殖水体硫化氢偏高的主要手段。在养殖过程中,精养池塘的养殖水体不宜过深,以利于表层和底层水体的对流;在水生动物养殖周期中定期使用过硫酸氢钾等氧化型底改,提高池塘底部的氧化还原电位;有条件可采取在池塘底部安装底部曝气装置的方法增加底层水体溶氧;养殖间隙及时清淤,及时将未能完全分解的有机物从池塘底部移除。2、使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利用光合细菌在进行光合反应的过程中对硫化氢的吸收利用来达到清除水体中硫化氢的目的。光合细菌红螺菌科相关种类能够在厌氧环境下利用硫化氢作为供氢体和电子受体进行光合反应,但前提必须是在有一定的光照的情况下,大多数精养池塘池塘底部光照强度比较弱,光合细菌增殖速度缓慢,影响了对池塘底层水硫化氢的清除。3、使用硫酸亚铁等含铁可溶化合物,利用铁离子与硫化氢反应生成不溶于水沉淀物,从而达到从水中去除硫化氢的目的,由于成本的考虑,应用较少。4、避免养殖水体底质,底层水的酸化,阻止非离子态硫化氢的形成。5、避免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的水进入养殖水体,减少水体中的硫的来源。
2. 脉红螺内部结构图
1、外观不同:
海蛎贝壳边缘轮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坚厚,壳口内为杏红色,有珍珠光泽。海螺肉呈白色或者黄色。
红螺略呈椭圆形,表面灰绿色或黄褐色,多有白色纵条纹,有旋形疣状突起,壳口卵圆形。红里子是脉红螺,有假脐,形状短粗,而海螺相对细长一些。
2、生活习性不同
海蛎主要生活栖息在低潮线、水深1-30米的碎珊瑚底质的浅海。
红螺栖息在潮间带中下区的岩礁附近海底或礁石上,可短距离移动。
3. 脉红螺捕食
章鱼的特点:
1、章鱼是软体动物,没有骨骼(所有骨骼都退化了)。
2、章鱼是头足纲动物,共有8条腕足,长在头部。
3、章鱼是所有无脊椎动物中智力最高的。
4、章鱼皮肤含具有高度发达的含色素的细胞,能极迅速地改变体色。章鱼的体色可以可以作为保护色,据说还可以反映章鱼的情绪。
5、章鱼依靠把水吸入外套膜,通过短漏斗状的体管把水排出体外来呼吸。章鱼受惊时会从体管喷出水流,靠水力喷射迅速向反方向移动,借此躲避危险。
6、章鱼遇到危险时会喷出墨汁似的物质,作为烟幕,借此躲避危险。而且还能够像最灵活的变色龙一样,改变自身的颜色和构造。章鱼能利用灵活的腕足在礁岩、石缝及海床间爬行,有时把自己伪装成一束珊瑚,有时又把自己装扮成一堆闪光的砾石。
章鱼将水吸入外套膜,呼吸后将水通过短漏斗状的体管排出体外。大部分章鱼用吸盘沿海底爬行,但受惊时会从体管喷出水流,喷射的水力强劲,从而迅速向反方向移动。
遇到危险时会喷出墨汁似的物质,作为烟幕。有些种类产生的物质可麻痹进攻者的感觉器官。为了避开“猎食者”的捕杀,章鱼除了运用人们熟知的拟态伪装术、舍“腕”保身术外。
为温带性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下,适应水温不能低于7℃,海水比重1.021最为适宜,低盐度的环境会死亡。能摄食大型动物性浮游生物而成长。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热带及温带海域。
扩展资料:
繁殖方式
章鱼在海洋中的繁殖时间集中在春秋两季,春秋两季的海水水温在16℃左右。章鱼喜在螺壳中产卵,故可用绳穿红螺壳沉入海底,按时提取捕得。秋冬季常穴居较深海域泥沙中。
章鱼雌雄异体。雄体具一条特化的腕,称为化茎腕或交接腕,用以将精包直接放入雌体的外套腔内。每当繁殖季节,雌章鱼产卵,长约0.3厘米,总数在10万以上,产于岩石下或洞中。孵化期间雌体守护在卵旁,用吸盘将卵弄干净,并用水将卵搅动。
雌性章鱼一次性产卵后需要幼体于4-8周后孵出。幼章鱼形状酷似成体而小,孵出后需随浮游生物漂流数周,然后沉入水底隐蔽。
4. 脉红螺怎么养
海螺有七万多种,就有相应的7万多种图案
常见的有:
扁玉螺,又叫肚脐螺。壳面呈淡黄褐色,壳顶为紫褐色,基部为白色,可食用。
拟紫口玉螺:俗称香波。壳质薄,但坚实。可以食用。
托氏昌螺:俗称玻璃牛,壳质坚实稍厚,壳面光滑。可以食用。
古氏滩栖螺:俗称撮撮,壳坚厚,可以食用。
脉红螺:俗称娃螺拳,壳口呈橘红色。可食用。
朝鲜花冠小月螺:俗称鸡眼玻。
单齿螺:俗称盘玻。可以食用
锥螺:可以食用。
5. 脉红螺外形图
刚出生的小海螺长的是白色的,有田螺的样子。海螺,中药名。为骨螺科动物脉红螺 Rapana venosa 、皱红螺 Rapana bezoar 或其他类似螺类的鲜肉。
脉红螺分布于我国沿海,以北方沿海为最多;皱红螺分布于东海、南海。具有清热明目之功效。常用于目痛,心腹热痛。
6. 脉红螺吃法
将新鲜海螺洗净,凉水上锅,水开10分钟即可,搭配姜末和老陈醋配置的酱汁,爽脆爽口。
7. 脉红螺的营养价值
一、扁玉螺:又叫肚脐螺。贝壳呈半球形,坚厚,背腹扁而宽。壳顶低小,螺旋部较短,体螺层宽度突然加大。壳面光滑无肋,生长纹明显。壳面呈淡黄褐色,壳顶为紫褐色,基部为白色。可食用。
二、拟紫口玉螺,俗称香波。壳体小型,耳形,壳高6厘米,壳宽12厘米,壳质薄,但坚实。壳面灰白色,有的间杂紫色斑点。可食用。
三、托氏昌螺,俗称玻璃牛、沙玻、玻璃匠,壳质坚实稍厚,壳面光滑。壳低圆锥形,壳塔较低,螺层六级,缝合线处有红褐色螺旋线环绕。可食用。
四、织纹螺,俗称海牛、海瓜子。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可食用。
五、疣荔枝螺,俗称辣玻或苦来豆。贝壳小型,呈纺锤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高2~3厘米。螺层约6层,疣状突起的有5列,整个壳面密布螺肋和细密的生长线。肉有辣味,但可食用。
六、古氏滩栖螺,俗称戳戳、尖虫。贝壳呈长锥形,壳坚厚。螺层约9层,缝合线明显,各层宽度较均匀。味鲜美,可食用。
七、脉红螺,俗称娃螺拳,贝壳略近梨形,壳口为橘红色,壳面密生低而均匀的螺肋,向外突出形成肩骨。可食用。
八、朝鲜花冠小月螺,俗称鸡眼玻,壳口处的厣石灰质,半球形,较厚,外凸内平。
九、单齿螺,俗称盘玻,外形与朝鲜花冠小月螺相似,最明显的区别是它的厣为角质,圆形。可食用。
8. 脉红螺养殖技术密度
1.网围养成:选择粉砂底质、地势平坦、潮流畅通的低潮区,在大潮退潮时,沿场地四周挖1条宽20~30厘米、深40厘米的环沟,将6~8号尼龙线编织成的网目大小为2~4厘米、高120厘米的网片,下端连同底纲埋人沟底35~40厘米。
埋网片时应将底纲拉直。紧接着在网片的内侧每隔1.5~2米插1根长140厘米的木棍或竹竿,撑起网片。
每667平方米放养1龄海蚌400~500千克或2~3龄海蚌700~1000千克。
养成期间应经常清除玉螺、红螺等敌害,刮除附着在木桩上的藤壶等。
台风过后应及时修补损坏的木桩和网片。养至4龄的海蚌,体长达9厘米以上,体重达250克左右,即可收获。
一般在大潮退潮时收获,用短柄铁锄或铁耙翻砂,逐个采收。
2.池养:在高、中潮区建池,池内侧用石砌直坡,池底铺细砂30~40厘米,水深保持1米左右。
设置独立的进、出水闸,进水闸应装有1~2毫米的过滤网。
放养量与围网养成基本相同。大潮期间每天应更换池水 1~2次,大潮过后或水色清澈,可施尿素(每667平方米700兄)及过磷酸钙(每667平方米300克)以促进池内单胞藻的条殖生长。
每次大潮应排干池水1次,捕捉鱼、虾、蟹,清除浒奇和其他敌害生物。
收获时把池水排干,观察海蚌的出人水孔,直接用手挖取。
9. 脉红螺的人工养殖技术
步骤1
红螺用刷子洗刷干净放入锅中,加凉水盐。大火烧开转中火煮3分钟。
步骤 2
红螺按一下肉回缩的幅度很小就是当天新货新鲜的;不按的时候顶上这块软盖越往上越新鲜越肥。可以理解成肉结实。盖和肉会在红螺的中间甚至还往里,这种也是活的,但是已经很瘦了。
步骤 3
煮开后的白沫不用撇出来,这是蛋白。
步骤 4
姜用刀背切姜末。
步骤 5
加醋调一下,就是姜末汁了。
步骤 6
煮好后直接装盘。
步骤 7
用筷子转圈调出来,蘸姜末汁可以吃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