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技术)
1.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技术
虾蟹混养是一种在同一水域内养殖虾和蟹的方式,其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提高养殖密度:虾和蟹的生长速度和生理特性不同,混养可以利用水域资源,提高养殖密度,增加养殖效益。
2. 降低养殖成本:虾和蟹的饲料和生长环境有一定的相似性,混养可以减少饲料成本和养殖环境的投入,降低养殖成本。
3. 增加水质:虾和蟹的食物和粪便可以相互作用,增加水体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促进水体循环,提高水质。
虾蟹混养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虾和蟹品种:混养的虾和蟹品种要相互适应,生长速度和生理特性相似,避免产生竞争和捕食现象。
2. 控制养殖密度:虾和蟹的养殖密度要根据水域面积和养殖设施的大小进行合理控制,避免过度密集导致水质下降和疾病爆发。
3. 合理饲养管理:虾和蟹的饲料和饵料要根据其生长阶段和需求进行合理配置和投喂,避免浪费和过度喂养。
4. 定期检查和清理:定期检查虾和蟹的生长状态和水质情况,及时清理养殖设施和底泥,避免疾病传播和水质恶化。
总的来说,虾蟹混养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和水质,但需要注意合理控制密度和饲养管理,定期检查和清理,避免疾病传播和水质恶化。
2.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技术和管理
1、首先在盆中放入细沙。
2、盆中的水不能太深,浸过螃蟹壳即可,饲养时可用自来水,但需要晒一天才能使用。
3、螃蟹可以适当晒太阳,但是不能晒太久。
绝大多数种类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近海区,也有一些栖于淡水或陆地。常见的螃蟹有梭子蟹、远海梭子蟹、青蟹和中华绒螯蟹(河蟹、毛蟹、清水蟹)等。
3. 中华绒螯蟹的寿命一般有多长
螃蜞的寿命长短因种类和生活环境而异。人工养殖的螃蟹寿命约为22个月左右,其中16~18个月在淡水水域中生活,4-6个月在河口海水中度过,较集中死亡时间是4-5月;雌蟹由于抱卵孵育后代,集中死亡时间为6-7月1。 浅海螃蟹的寿命大约为3年,而深海的螃蟹可活40年以上,甚至有寿命能达到百年的巨螯蟹2。 如果要保存螃蟹,常温下最多只能保存5-7天,冰箱冷藏最多只能保存3天左右3。
4. 中华绒螯蟹的家常做法
池塘条件和池塘清整
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的池塘作为养蟹池,要求水质透明度高,溶氧量充足。养殖池塘要求面积10~30亩,坡比1︰5,底泥厚10~15厘米,水深1.5~2.0米。池塘边埂内侧用加厚塑料薄膜进行围栏,薄膜埋入土内0.1米。进出水口安装双层网片,防止中华绒鳌蟹逃逸。
应认真做好池塘清整工作,必须在11月底或12月初前排干池水,经冬季冰冻曝晒。早春时使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消毒,用量为每亩120~200公斤。清塘消毒后10天种植水草。
5.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提问
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NY/T5065—2001),规定了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仔蟹培育、一龄扣蟹培育以及成蟹饲养技术,适用于河蟹池塘饲养,稻田饲养也可参照执行。 大眼幼体:又称蟹苗(以下简称蟹苗),是由Ⅴ期蚤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对淡水敏感,有趋淡水性。七日龄大眼幼体规格为14-16万只/公斤。
仔蟹: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变成外形接近成蟹的Ⅰ期仔蟹;经三次蜕壳而成的仔蟹称为Ⅲ期仔蟹,经过五次蜕壳即成为Ⅴ期仔蟹,营底栖生活,规格为5000~6000只/公斤。
扣蟹:仔蟹经过120~150天饲养,培育成100~200只/公斤左右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 1.培育池条件与设施:
①培育池选择与改建。以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为好。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培育池要除去淤泥。在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平方米,深为80厘米,塘埂坡比1:2~3。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或铝板等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
②形状。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
③面积。600~2000平方米。
④水深。0.8~1.2米。
⑤水质。应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规定。饲养环境具体水质要求见附录A。
⑥土质。以粘壤土为宜。
2.放苗前的准备:
①清塘消毒。4月上旬灌足水用密网拉网,地笼诱捕捕灭敌害生物;一周后排干池水,4月下旬起重新注新水,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0.2公斤/平方米。
②设置水草。蟹苗下塘前用丝网沿塘边处拦一圈投放水草,拦放面至少为培育池面积的1/3,为蟹苗蜕壳栖息提供附着物。
③增氧设施。配0.75千瓦的充氧泵一台,泵上分装两条白色塑料通气管于塘内。通气管上扎有均匀的通气孔。安装时离池底约10厘米。
④施肥培水。放苗前7~15天,加注新水10厘米。养殖老塘,塘底较肥,每667平方米施过磷酸钙2~2.5公斤和水全池泼洒。新开挖塘,每667平方米另加尿素0.5公斤,或按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牛粪、猪粪、鸡粪)150~250公斤。
⑤加注新水。放苗前,加注经过滤的新水,使培育池水深达20~30厘米,新水占50%~70%。加水后调节水色至黄褐色或黄绿色,放苗时水位加至60~80厘米,透明度为50厘米,使蟹苗下塘时,以藻类为主,同时兼生轮虫、小型枝角类。如有条件,放苗前进行一次水质化验,测定水中氨态氮、硝酸态氮、pH值,如果超标,应立即将老水抽掉,换注新水。
3.蟹苗投放:
①蟹苗选择。选购蟹苗标准:日龄应达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黄色;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8×104只/公斤左右。
②蟹苗运输。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蟹苗称重后,用手轻轻均匀撒在箱中。运苗过程中,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③蟹苗放养。放养密度1000只/平方米。放苗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4.培育管理:
①饲料投喂。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糜;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三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以下,同时搭喂浮萍,直至投苗后四周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②水质调控。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80厘米,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厘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1/4或1/3。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值在7.5~8.0之间。
③充气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Ⅰ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5毫克/升以上。
④仔蟹分塘。经四周培育变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分规格、分塘放养。 1.育种池条件与设施:
①育种池选择与改建。池塘、稻田为宜,塘埂坡比1:2~3。防逃设施可用钙塑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等材料,防逃墙高0.6米以上。
②形状。长宽高按4:1:2。
③面积。6000平方米以下,以1500~3000平方米为宜。
④水深。2米以下,以1.2~1.5米为宜。
⑤水质。按二、1.⑤。
⑥底质。按二、1.⑥。
2.放仔蟹前的准备:
①清塘消毒。老龄池塘应清淤晒塘。放仔蟹前15天进行清池消毒,用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0.2公斤/立方米。
②移植水草。4月中旬开始种植水草。四周设置水花生带,带宽50~80厘米。特别是对于池内保持定量的水浮萍极为有利。水草移植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2/3左右。
3.仔蟹放养:
①仔蟹质量。大小、规格均匀,附肢齐全,无病害,严禁掺杂软壳仔蟹。沿海外购仔蟹,要求无病无伤,体质要健壮。
②放养密度。Ⅲ期仔蟹40~60只/平方米,Ⅴ期仔蟹30~40只/平方米。
③放养时间。5月底至6月中、下旬。
④放养方法。沿池四周均匀摊开使仔蟹自行爬走。
4.饲料投喂:
①饲料种类。天然饲料(浮萍、水花生、苦草、野杂鱼、螺、蚌等),人工饲料(豆腐、豆渣、豆饼、麦子等)和配合饲料。
②饲料质量。应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规定。
③投喂量。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以内。
④投喂时间。7月上旬前早、晚各一次;7月中旬至8月底隔天投一次,傍晚时投;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每天投一次,傍晚时投。
⑤投饵方法。7月前、9月后,投喂以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7月至9月期间投饵应动物性饵料占90%以上。所投饵料以面粉做成颗粒状,均匀撒在塘的四周浅水带。
5.水质调控:
①注水与换水。仔蟹下塘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厘米;7月份后保持水深1.5米左右,7~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水深20~50厘米。
②调节pH值。7月份后泼洒生石灰水一次,每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立方米。
6.日常管理:
①巡塘值班,早晚巡视,观察仔蟹摄食、活动、蜕壳、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②防逃防鼠,下雨加水时严防幼蟹顶水逃逸。在池周设置防鼠网、灭鼠器械防止老鼠捕食幼蟹。
7.扣蟹起捕:采用地笼张捕、灯光诱捕、水草带上推网推捕、干塘促捕、挖洞捉捕等多种方法,以求尽量捕尽存塘扣蟹。
6.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推广
嘟噜蟹的养殖方法如下:1. 水质要求高,要使用优质的水源,并保持水温在适宜范围内。2. 提供充足的饲料,包括鱼粉、虾粉、蚯蚓和素食,以保证膳食的均衡和成分的全面。3. 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可以在池塘中均匀分布,避免搏斗等不必要的互动。4. 合理的管理养殖环境,保证水体的清洁,及时对死亡的螃蟹进行处理,免去细菌和疾病的侵袭的可能。5. 监测螃蟹的生长情况,保证其健康成长,注意饲养数量的控制。嘟噜蟹的养殖方法需要保证合适的水质和饲料及充足的生长空间,同时也需要对其生长和发展进行监测和管理。
7.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
1、投苗准备
用拉网拦住防逃,杀菌消毒清塘时,清除过多的淤泥,只留淤泥10公分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酒,每亩用量200-250千克,以彻底的清塘消毒。
药后7天,即过水1次,以排除污物 ,然后晒塘3-5天后加水。
大闸蟹养殖技术要点
2、种好水草
养殖大闸蟹,首先要种好水草,水草是大闸蟹的天然饵料之一,并能起到良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是大闸蟹栖息、躲避敌害的场所。
水草主要以藻类为主。也可放入适量田螺。更多水草种植可以参阅螃蟹养殖池水草栽植与养护技术一文。
3、合理放养
投放前要对蟹苗消毒,按大小均匀分开,投放时用围网投放在水域内,让蟹适应环境1个月后才能撤掉围网。
一般蟹种放养要做到“三适”,“一暂养”原则。即适当密度,适时放养,适中规格与先暂养后放养。放养时水不能太深,以1.5-2米为宜,温度在20-25度最合适。
4、放养密度
在水草丰茂、水质清新的环境下,一般每亩投放规格为300只左右,这样使大闸蟹有一个充足的生活、生长空间。
蟹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月底至3月份为宜,若放种过早,则越冬伤亡较重,过迟水温上升,部份河蟹蜕壳,将影响下塘成活率。
5、日常巡塘
早上巡塘主要是检查有无残饵,以便安排好当天的饵料。中午巡塘主要是测水温,观察水色状况和池水变化。
傍晚和夜间巡塘主要是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和吃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6、注意事项
从10月份开始,可根据成熟蟹陆续上岸的特点,于夜间捕捉剩余的河蟹。
对起捕的河蟹应及时用水冲净淤泥后放入暂养箱中静养2小时以上,让其自行清除鳃部淤泥,防止窒息死亡。
8. 中华绒螯蟹怎么做好吃
1、抓捕:螃蟹的两只大鳌不是浪得虚名的,找到螃蟹后可迅速压住螃蟹的外壳背部,这个地方螃蟹的大鳌是够不到的,但用力不易过大或过小,用力过大易压破蟹壳,用力过小有容易跑掉,然后用手指抓住螃蟹的两侧便可将螃蟹提起来。
2、防夹:螃蟹夹人是很疼的,被螃蟹夹了不要惊慌,更不能用力甩或拉扯,原因是越甩夹得越紧,正确做法是放开螃蟹,然后慢慢将螃蟹放在地上,此时螃蟹往往会松开大鳌逃跑,等螃蟹松开后再重新抓捕,另外抓螃蟹时建议戴上手套。
综上所述,螃蟹是短尾下目甲壳动物的统称,常见的有中华绒螯蟹、青蟹、梭子蟹等,抓螃蟹最佳时间是夏秋季的傍晚或晚上,此时可在水边的土洞、石缝或石头下面搜寻,找到螃蟹后迅速压住螃蟹的外壳背部,然后用手指抓住螃蟹的两侧放入桶中。
9. 中华绒螯蟹简介
中华绒螯蟹喜爱生活在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水草茂盛、饵料丰富的微碱性或中性的水域中(如多草性湖泊、江河等),其栖息的方式有隐居和穴居两种。有抢食和格斗的天性。
不同水系的中华绒螯蟹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及生长性能,现在以长江蟹最好,而辽河或瓯江蟹的成熟个体小型化。
中华绒螯蟹养殖的环境因素:
水域中温度、盐度、酸碱度、光照、氧气等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变态和繁殖,只有掌握中华绒螯蟹养殖水域环境的相互关系,并给予满足才能促进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争取高产。
1、温度
中华绒螯蟹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1℃以上、35℃以下,都能生存。但水温在5℃以下,基本上不摄食;水温在35℃以上,穴居比例大大提高,且容易产生性早熟,成蟹个体也相对较小。2、盐度
第1期蚤状幼体盐度要求比以后几期蚤状幼体高,一般不能低于7‰;从第二期幼体开始对盐度要求就有所下降,一般盐度降至5‰左右也能顺利变态。一般要求盐度差不超过3‰,不然将会引起幼体大批死亡。
3、PH
PH值一般要求在7~8之间,即中性或微碱性。幼体变态时,PH值可稍高,约在7.8~8.6之间。
4、光照
中华绒螯蟹喜弱光不喜强光,属昼伏夜出。
5、氧气
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左右,适合于中华绒螯蟹生长。水中溶氧低于2毫克/升时,对中华绒螯蟹的蜕壳生长、变态会起抑制作用。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经济
蟹类,是中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在中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
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最鲜美,以苏州阳澄湖大闸蟹最为有名。
物种简介
拉丁名:Eriocheir sinensis Milne‐Edwar
英文名:Chinese mitten crab
属于: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
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是一种经济蟹类。
世界上各大江湖中,共有300多种螃蟹,其中可供食用的大约20来种,而最负盛名的要数中国的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的自然分布区主要在亚洲北部、朝鲜西部和中国。中国北自辽宁鸭绿江口,南至福建九龙江、西迄湖北宜昌的三峡口均有分布。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对中华绒螯蟹的生活习性,特别是生殖洄游规律有一定的了解。随蟹苗的人工培育和放流增殖,此蟹已遍布全国,但品质以长江下游阳澄湖的大闸蟹和河北的胜芳蟹最为著名。20世纪初,中华绒螯蟹随海船移植至德国,然后沿莱茵河传布,今已遍及许多欧洲国家的水域。
10.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技术与管理
股窗蟹是一种淡水蟹类,适宜生长的环境温度一般在 18℃-23℃ 左右,且水质清洁,氧气充足,有适当的水流和底质细沙。具体的养殖方法如下:
1. 准备养殖场地:选择水质清洁、有自来水供应的场地,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建好淤泥(泥沙)埋藏区和高出水面的出膀通透的栖息场所。
2. 养殖盆:选用透气性、不易断裂的素质好的塑料盆,没有盆的可以利用旧水泥缸等容器。
3. 选择健康的股窗蟹苗种:枝脚、簪蟹,尤其是刚蜕壳的软壳蟹,营养丰富,容易成活。
4. 添加适量食物:主食可以使用切成丁或菜心的蔬菜,如:南瓜、白菜心、萝卜、土豆、菜皮,也可以加入一定比例的虾皮、小鱼等,严禁喂食生鸡蛋、发霉变质的食物,造成感染和清洁难度比较大。
5. 清洁和换水:每周清洗淤泥埋藏区,每三周换一次全部清洁的新水。 换水时,要让新旧水缓慢混合,不然蟹可能会死亡。
6. 合理增殖数量:每个蟹族群维持在 50-70 只之间,避免过度密集养殖,以免污染水质,造成环境不佳,影响蟹的健康生长。
希望上述关于股窗蟹的养殖方法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