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水质书(池塘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的方法有哪些)
1. 池塘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的方法有哪些
结论:鱼塘加深的有效办法是切实加强管理,控制放养量,加强鱼塘修建,及时清淤剖池,保持水质清洁。
解释原因:鱼塘水深直接影响着鱼类的生存和繁殖,深度不足易导致鱼类窒息或死亡。加强管理和控制放养量可以避免鱼塘超载,保证水中氧气充足。鱼塘修建包括修建围堤,提高水面,增加水深等措施,可以创造更加适合鱼类生存的环境。清淤剖池可以清除底泥和垃圾,保持水质清洁,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
内容延伸:
1. 加强管理:要进行定期监测,掌握鱼塘的放养量,随时调整适宜的放养量。同时增加鱼类饵料、增加养护时间等等措施,可以增强鱼类的营养和生命力,促进鱼塘生态的平衡。
2. 控制放养量:如果放养量过多而水深不足就会发生氧气不足现象,对于鱼的生存会产生影响。合理控制放养量能够有效促进水体生态平衡以及水质的稳定性。
3. 加强鱼塘修建:可以适当增加围堤围住鱼塘、调整鱼塘高度等方式进行加深鱼塘。清洗淤泥和池塘清漂等方法,可以提高深度,更好地容纳鱼的生存环境。
具体步骤:
1. 对鱼塘进行定期检查,增加养护次数和饵料量
2. 控制放养量,适当减少鱼类数量,使鱼塘内氧气充足
3. 进行加深鱼塘的方法有:增加围堤和加高水面
4. 清理淤泥和垃圾及时清理池塘可以使水质更好,对于鱼的生长地点和水可用性也会有很大地改善。
2. 池塘水质调节
养鱼塘水浑浊发黄怎么办可以让水变清
鱼谚有“养好一池鱼虾蟹,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说法,由此可见水质管理对于水产池塘养殖的重要性。水产养殖中,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水质能满足要求,养殖动物就能顺利生长发育;如果水质中某些指标超出动物适应和忍耐范围,轻则影响水产动物生长,重则造成大批死亡,引起经济损失。
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等有机质。水体中氨氮偏高会使鱼虾蟹发生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窒息。
1.合理开启增氧机,增加池中溶氧,开启增氧机还可起到挥发水中氨氮作用。
2.培水施肥,根据水质状况,按照“少施勤施”的原则,注意氮肥的使用量,应以碳源肥料为主,促进水体藻类和有益微生物繁殖,吸收利用氨氮,减少氨的累积;
3.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培养优势有益菌群,通过有益菌分解氨氮。
3. 池塘养鱼如何改善水质?
可以通过物理除杂、生物除害等方式来让水质变清池塘水浑浊通常是因为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鱼粪等污染物的积累以及缺乏水草等清洁剂的原因解决的方式可以采用人工挑选、增加水草等方法来清除鱼粪等污染物,也可以放入对浑浊水质适应的浮游生物来避免它们的过多繁殖此外,掌握适当的喂养技巧和经常换水也是水质变清的重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按照上述方法处理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塘泊周围环境的清洁,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4. 池塘养殖水质标准
1、正常水温在18-35度,但是25-32度才是最适宜水产生长的温度。
2、PH值应该在6.5-8.5,如果低于6.5,肥效将无法正常发挥优势,氨氮、硫化氢等毒性增大,易缺氧浮头。
3、盐度一般在0-1%。如果盐分过高会影响到淡水生物的正常繁殖。
4、氨氮;0—0.02mg/L,过高会损坏鱼、蚌的鳃,高于0.5时会引起无法进食和呼吸,直至死亡。
5、硫化氢;0—0.1mg/L,过高会损坏鱼、蚌的中枢神经,高于0.5时会引起患病或死亡。
6、亚硝酸盐;0—0.02mg/L,过高会引发出血病,是诱发暴发性疾病的重要因子,高于0.5时会引起患病或死亡。
7、有效磷;0.2—1mg/L,低于0.2水体中的优质藻类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水华,不利于鳙、鲢、蚌的生长。
8、透明度;20—30cm,过高肥度不够,过低影响光合作用。
9、溶解氧;≥3mg/L,小于3mg/L会影响鱼类的摄食,小于2mg/L时会出现浮头,小于1mg/L会出现泛塘,直到大量死亡。
水产养殖水质达到以上条件便是符合养殖标准的,不过在养殖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水质管理,以免因为青苔、水藻、有害菌等的影响造成养殖失败。所以一般工厂化养殖都会选择涂刷专业养殖漆,避免水藻、青苔的生长,也方便日常清洁维护工作
5. 池塘养鱼的水质调节技术
加大换水:在养鱼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大换水量,这样可以将水中过多的有机质排走,有条件的甚至可以采用流水养鱼的方式,这样可以保证水质清澈。例如在我们这里如只是自己养一些鱼来吃的话,基本上都是采用流水养殖的方式,而且是用山泉水来养鱼,因此鱼塘里的水质基本上都是清澈见底的。用这中方式所养出来的鱼品质很好,唯一不足的是鱼的生长速度较慢,而且水中的一些天然饵料相对也会少一些,所以饵料系数会高一些。
采用循环水来养殖:这方法也是最近几年才兴起来的,但是因前期资金投入较多,一般的养殖户个人并不建议用这方式。目前采用循环水养鱼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资金雄厚的老板在做或是政府所扶持的企业在弄。例如跑道养鱼、标准的鱼菜共生系统之类的。
种植水生植物:其原理是利用植物来吸收水中过多的有机质,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例如可以在鱼塘里适量种一些莲花或水浮莲、空心菜之类的都可以,其实这也是一种简单的鱼菜共生系统。
6. 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一)池塘条件
养殖鳜鱼的池塘要求沙质底,淤泥少,面积3~5亩,水深1.5~2米,排灌方便,水质清淡、不混浊,无污水流入,并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鱼池。新开池要视土质而定,酸性池及池水易混浊的池不适宜饲养鳜鱼。
(二)池塘准备和饲料鱼的培育
⒈在四月五日用生石灰清塘,在四月十日前后在池的四角堆放草肥,(如池底肥度较好可不施肥)并加注新水0.8~1.0米培育水质,以培育饲料鱼的天然饵料。
⒉饲料鱼一般为鲫鱼苗。在四月十五日前后,将附有鲫鱼卵的鱼巢(浮把)放入塘中进行孵化,鱼苗密度一般每亩控制在50万左右。鱼卵可分2-3批放入,每批间隔一天,如1-3-5。这样可兼顾规格不齐的鳜苗均有适口饵料。
⒊用控制饲料投喂量的方法来制饲料鱼的规格。一般放养规格为2公分左右的鳜鱼苗,饲料鱼规格可控制在1.2公分左右。
(三)鳜鱼苗的放养与培育
⒈鳜鱼苗放入前一天,加水10公分(如水质浓可换去1/3)。 ⒉鳜鱼苗放养密度为4000尾/亩左右。 ⒊检查池中饲料鱼的密度,及时补充适口的饲料鱼。 ⒋注意水质变化和天气状况,水质不良及时换水。 ⒌病害防治,主要为斜管虫、车轮虫等纤毛虫,指环虫发病率较低。防治方法见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
(一)鱼池条件。
鳜鱼成鱼养殖的池塘要求沙质底,淤泥少(15厘米左右),面积3-8亩,水深 1.5米以上,排灌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水流入,并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鱼池。池四周还要挖深为30-40公分的一圈浅沟,以便鳜鱼的捕捞。
(二)池塘准备和饲料鱼培育。
⒈在饵料鱼放养前10~12天,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⒉天然饵料培育:在饲料鱼苗(鳊鱼、白鲢、鲫鱼等)放养前7天,加水至60公分,且每亩水面放腐熟的肥料150公斤左右(池底肥的可不施),以培育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
⒊饲料鱼的培育
⑴饲料鱼品种与放养密度:饲料鱼一般为白鲢、鲫鱼、鲮鱼等,亩放养量为30万左右。
⑵饲料鱼苗放入前一天,加清水10公分,使水质清新且天然饵料丰富。鱼苗放入后不用立即投饵,但需天天观察鱼苗的密度、体质、生长速度和水中红虫的数量,待红虫数量减少,鱼苗在池四周觅食时,立即用厚浆"浇滩",并一日数次检查各投喂点的情况,在前期饲料吃去即添,在后期应对饲料鱼规格予以控制。一般放养8~10公分的鳜鱼种,饲料鱼的规格应控制在3~4公分左右。
⑶饲料鱼培育时也可放入些老泥鳅,繁殖出的小泥鳅可作为鳜鱼的优质饵料。
⑷鳜鱼养殖面积和饲料鱼池面积的比例一般为1:3-4。
7. 池塘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的方法有哪些内容
鱼塘水质偏红色,施了4袋磷肥导致变绿色。这说明肥施多了,需要及时的加注新水,换水。鱼塘虽然可以施化肥,但一定要少施勤施。最好施尿素和复合肥,不要单独施磷肥。
8. 池塘水质怎么改善
方案一:
在鱼塘中安装一套生态过滤系统,利用机械过滤模式将鱼塘中的固体污物去除,在用生物过滤系统将易溶于水的大量有机物过滤清除,就可以改善鱼塘水浑浊的状态。
在鱼塘中定期加注新水,可以使鱼塘水变清澈。每隔7-10天左右在鱼塘中加注一次新水,每次加15-20厘米左右即可。然后每隔半个月按照每亩用量15千克~20千克的比例,在鱼塘中加入生石灰,就可以有效调节鱼塘水质。如果水质恶化严重,则需要进行换水。
在鱼塘中安装增氧设备。天气晴朗的时候,在午后2点左右,打开增氧机为鱼塘增加氧气,可以有效改善鱼塘水质。
投放生物制剂。鱼塘水变浑浊是因为鱼类的粪便、食物残渣、水草腐叶给微生物提供了大量养份,使其能够大量繁殖,影响鱼塘水质。所以在鱼塘中的来那个食用微生物制剂,可以抑制各种厌氧菌及病毒的繁殖,防止鱼病和缺氧的发生,从而可以改善水质。
在鱼塘中养殖水草。水草能够利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是鱼塘中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中,便可调理水质,防止变坏。
方案二:
“养好一池鱼虾蟹,先要管好一池水”
池塘常见水质问题的起因及解决方法
一、氨氮引起的水质问题
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等有机质。水体中氨氮偏高会使鱼虾蟹发生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窒息。
养殖水体氨氮处理方法:
1、每年定期做好清塘、清淤、晒塘,用生石灰等消毒;
2、合理开启增氧机,增加池中溶氧,开启增氧机还可起到挥发水中氨氮作用。
3、培水施肥,根据水质状况,按照“少施勤施”的原则,注意氮肥的使用量,应以碳源肥料为主,促进水体藻类和有益微生物繁殖,吸收利用氨氮,减少氨的累积;
4、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培养优势有益菌群,通过有益菌分解氨氮。
二、亚硝酸盐引起的水质问题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的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其形成过程主要由于残存在池底的饵料、粪便、死藻等物质分解成有毒性的氨氮(主要是分子氨),然后转化为亚硝酸盐,或者是不恰当的时间使用化学消毒剂将消化细菌等微生物杀灭,从而造成亚硝酸盐集聚。亚硝酸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源水含有氨氮,进塘后,经过曝气,被不完全氧化的结果;
2)过多的残饵、粪便、尸体、死藻等有机废物长期积累后,有机态氮转化成无机氮的中间产物;
3)肥水时,选肥不当,多见于农家肥和化肥;
4)老化池塘,淤泥多,进水后,淤泥中的有机氮源在微生物发酵的作用下,产生氨氮和亚硝态氮;
5)水体中缺少促进氮循环的菌类(硝化细菌),藻相不平衡或缺少藻类。
6)天气剧烈变化,引起水体缺氧,底部恶化,硝化细菌在低温时,硝化作用减弱,“倒藻”等现象
对于鱼类,低浓度的亚硝酸盐就能使鱼类中毒,中毒后,血液的携氧能力减弱,即使在含氧丰富的水体中也体现出类似缺氧的症状。亚硝酸盐中毒现象是:轻微且长时间中毒现象不明显,逐渐会引起摄食量下降,活动能力下降,鱼体消瘦,体表无光泽,反应缓慢,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严重中毒时,出现浮头,甚至会大量死亡。
对于虾蟹类,亚硝酸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慢性中毒,生理性缺氧;蜕壳时,容易出现蜕壳不遂、软壳死;会引起肝胰腺肿大,会诱发“水瘪子”(蟹)及“肝胰脏坏死”(虾);影响摄食率;影响生体内外渗透压,引起水肿;引起应激反应,对虾会引起红体、红须、红尾等症状。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处理办法:
1、开增氧机,增加溶氧量,是硝化作用进行完全,减少亚硝酸盐形成机会;
2、制订合理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和粪便排泄;
3、硝化细菌消除,投入适当药物,从根本上解决亚硝酸盐高的问题;
4、补充有益藻类,使藻类多样化。藻类会将亚硝酸盐作为氮肥,转化成自身可以利用的物质;
5、增加其他有益菌类,例如:地衣芽孢杆菌,放线菌等,这些菌类具有分解功能,能将有机转成无机,将大分子在转化成可以被藻类或自身利用的物质。
三、硫化氢和藻类引起的水质问题
水体中硫化氢偏高会引起鱼虾神经系统中毒或抑制某些功能,会导致闪电死亡,健康的虾蟹碰到硫化氢会快速死亡,引起“偷死”。
藻类大量繁殖会引起水质浑浊、变色(变绿、发红、变黑、变坏发臭、甚至死鱼),重者会引起虾蟹中毒,虾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缓慢,极易生病。
解决办法:
1、合理放养,合理投饵,减少残饵和水体有机质积累;
2、充分增氧,促进水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同时高溶氧可以氧化消耗硫化氢;
3、在养殖前期就开始使用微生物制剂,既可以有效降解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藻毒素等有害物质,解决水体恶化问题 ,提高水产动物的抗应激能力。对水质突变、恶劣气候和发病期间有显著改善效果。
9. 池塘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的方法有哪些呢
1、调节水质:将底层的水抽出一部分,并注入新水,然后使用硫酸氢钾复合盐,次日使用微生物制剂。2、增加饵料:适当增加投喂量,防止鱼类因进行觅食活动而导致水质变得更加浑浊。3、栽培水草:栽培水草,改良底质后施一些长根肥料,以保持水草的数量。4、捕捞虫体:夜间用灯光照射池塘的角落,待虫体聚集后用网捕捞。
一、鱼塘水浑发黄怎么处理
1、调节水质
将池塘底层的水质抽出一部分,然后注入新水,再使用硫酸氢钾复合盐,第2天用微生物制剂调水。
2、增加饵料
根据鱼类的实际进食情况适当增加投喂量,防止养殖的鱼类由于食物不足而觅食,继而导致因活动量增加使得水质变浑。
3、栽培水草
种植适量的水草,待改良底质后施入一些长根肥料,让水草始终保持一定的数量。
4、捕捞虫体
(1)于夜间用灯光照射池塘的角落,利用虫体的趋光性使它们聚集,然后用网捕捞。
(2)于晴朗天气在池塘的下风处(虫体较多的水面)进行定点杀虫。
5、使用净水剂
于晴朗天气全池泼洒净水剂或生物絮凝剂,之后密切关注天气的状况,尽量保持水体的稳定。
二、鱼塘水浑发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水质老化
未合理使用无机肥,或者未及时追肥,使得水体中的藻类不均衡,藻类老化死亡,继而导致水体中的悬浮生物数量增加,水质变浑浊。
2、饵料不足
饲料投喂量不足,导致养殖的鱼类由于自行觅食而增加活动量,在觅食过程中泛起了池底的泥水,使得水体变浑浊。
3、水草过少
虾池中水草过少,致使水体自净能力不足,从而引起水体变浑。
4、虫体过多
池塘中的枝角类、桡足类生物较多,使得水体变浑浊,有时甚至会导致水体呈乳白色。
5、天气剧变
连续的晴朗天气后忽然出现降雨、降温的天气,导致池水上下对流,或池边的泥水流入池塘内,此时养殖鱼类的活动量增加,使得池水变浑,水质呈泥浆状。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