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公司图片(水产养殖场图片)
1. 水产养殖场图片
1、石岛渔场:
该渔场是近年来北方海区的一个主要渔场,位在山东石岛东南的黄海中部海域。由于它是多种经济鱼虾洄游的必经之地,又是对虾、小黄鱼的一个越冬场,还是黄海鳕鱼的产卵场,所以渔业资源比较丰富,常年能够作业。
2、大沙渔场:
该渔场位在黄海南部,是多种经济鱼虾越冬和索饵的场所,也是黄海暖流、苏北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交汇的海域,浮游生物繁茂,渔业资源丰富,是黄海的一个优良渔场。
3、台泗渔场:
该渔场位在黄海的西南部,是大沙渔场的西邻。由于紧靠大陆,大小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同时又处在苏北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与外海高盐水的交汇处,加上水浅,地形复杂,潮流湍急,因而为大、小黄鱼产卵和幼鱼索饵、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成为群众渔业捕捞大、小黄鱼的好地方。
4、舟山渔场:
这是我国近海最大的冬汛带鱼渔场。位于舟山群岛的东部。除了冬季的带鱼汛,这里还有夏秋季的鲐、鲹鱼汛。舟山渔场是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冷、暖、咸、淡的不同水系在此汇合,水质十分肥沃,饵料十分丰富,因而,鱼群也十分密集。
5、闽东渔场:
这也是一个一年四季都有鱼可捕的优良渔场。这个渔场有金钗溪、七都溪、赤岸溪、怀溪、白马河、霍童溪、北溪、鳌江和闽江等许多大小溪河注入,又有低温低盐的浙闽沿岸水与高温高盐的台湾暖流分支汇合,因而是多种鱼虾产卵、索饵和越冬的良好场所。
6、闽南渔场:
这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中上层鱼类渔场,金枪鱼、舵鲤、蓝圆鲹、沙丁鱼、脂眼鲱。
这个渔场位于台湾海峡中部,既有高温高盐的黑潮水系,又有低温低盐的浙闽沿岸水;既有高温高盐的南海水,又有高温低盐的粤东沿岸水。
7、珠江口渔场:
这个渔场是我国南海近海的主要渔场,主要是由珠江口冲淡水与外海水交汇形成的,盛产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鲐鱼和腹鲱等,渔汛主要在12月至次年4月,2-3月为旺汛。
8、北部湾渔场:
这是南海一个较大的渔场,是九州江、南流江、钦江、北仑河和红河等许多大陆江河带来的大量有机物质滋润起来的渔场。
9、西沙群岛渔场:
西沙海域气候炎热,水温终年很高,水质清新,为珊瑚虫的大量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珊瑚虫的大量生长,又为海洋鱼类带来了丰盛的饵料和优越的栖息场所。鱼类繁殖快,生长迅速,而且终年都能繁殖生长,是南海的一个优良渔场。西沙群岛渔场海底崎岖不平,礁石丛生,不宜拖网作业,但却适合各种钓具、挂网、敷网作业。由于这里资源丰富,故上钓率特高,在我国沿海首屈一指。
10、南沙群岛渔场:
南沙群岛是由230多个岛礁、沙洲、暗沙、暗滩等组成的群岛,周围有许多沉没的海底山和珊瑚礁。受这种地形的影响,常能形成局部的涌升流,把底层丰富的营养成分带到表层。同时,众多的珊瑚礁又为鱼类提供了栖息的好场所,因此南沙群岛渔场饵料充足,环境优越,水产资源丰富。
2. 水产养殖场图片大全
可以
农用地属于基本农田以外的土地,则允许从事畜牧业生产,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规定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村民种植农作物、种树、畜禽养殖。
3. 水产养殖场效果图
①防风、固堤,减轻沿海风灾的影响;
②净化大气,减少空气污染
③抵御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④净化海水水质;
⑤作为水产养殖场;
⑥绿化海滩
4. 水产养殖场图片真实
水产养殖场设计效果图,包含养殖场的规模,位置,投资额,养殖种类等
5. 水产养殖场规划图
规划未来发展方案如下。
崇明要基本建成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人居品质等方面具有全球示范引领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花博会成功举办等一系列发展机遇使崇明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进入快车道,天更蓝、水更清的“生态绿岛”形象不断呈现在世人面前。《上海市崇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崇明要肩负着国家和上海的使命与重任,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期盼与嘱托,怀揣着谋划发展的拳拳之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本规划加强落实并深化崇明“十四五”生态空间层面的目标、指标和策略,兼顾战略性与实施性,构建崇明生态空间规划与建设顶层设计蓝图,加强对相关规划的生态建设指导,以全面支撑崇
本次规划生态空间是指崇明城乡范围内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空间,其陆域用地类型主要包括绿地、林地、耕地、河湖水域、滩涂苇地、其他未利用土地等,其中耕地、河湖水域等分别由《崇明区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十四五”规划》《崇明区水务“十四五”规划》统筹落实。本规划主要聚焦绿地、林地、湿地等生态要素的空间引导,强化体系建设、要素融合、效益增强。
“十三五”时期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开局起势、稳步推进的关键阶段。崇明作为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面对没有先例可循的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全新事业,不断探索生态空间品质提升战略及路径,加强生态建设发展与创新实践。遵循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通过2035年总规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战略引领与空间引导,坚定信念、久久为功,深化落实城乡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生态品质。聚焦公益林(生态廊道)、公园绿地及湿地等生态空间管理能级提升,同时举全区之力营造全社会植树造林氛围,圆满完成市政府交予的森林覆盖率任务;湿地修复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如火如荼,先后实施西沙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新村乡麋鹿极小物种栖息地项目;公园绿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相继建成颇具规模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建设有序推进。
崇明作为上海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生态空间类型众多、分布广泛,规划全区生态空间总面积1618.58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018.63平方公里,全区各类生态资源面积占全市近1/3。过去5年,建成各类生态廊道5.14余万亩,打造三星海棠花溪等一大批高品质新造林项目,完成开放休闲林地建设项目4个;新增立体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完成绿道建设134公里,形成“通绿脉、织水网、看春花、赏飞鸟”的生态绿道格局;积极探索北沿地区湿地生态修复,实施互花米草治理超3000亩,完成种青复绿1400亩;发挥长江河口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作用,提升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繁育场所和国际候鸟迁徙栖息地生态环境品质。
全区森林面积52.7万亩,森林覆盖率30.05%,活立木总蓄积202万立方米;公园绿地面积达537.3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33平方米;自然湿地保有量24.8万公顷,湿地保护率59.38%;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植被群系占全市近半数;崇明三岛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水鸟物种数增长至14种,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森林覆盖率(按照国土面积1170平方公里)建设指标。30.05%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33平方米
3湿地保护率。59.38%
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14种。
崇明生态空间建设成效卓著,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人均公园绿地、森林覆盖水平大大提升,初步构建了城乡生态空间体系。但崇明未来的生态空间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总结下来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一)生态空间扩容遇到瓶颈。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崇明以上海近五分之一的陆域面积,承载着上海近三分之一的森林、三分之一的基本农田、两大核心水源保护地,生态空间想要持续保持增长难度巨大,尤其是在森林增量建设依旧依赖农民流转土地的前提下,如何守好生态环境的安全底线,科学配比生态与建设空间,兼顾保护与发展成为核心议题。
(二)生态空间布局有待完善。既有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建设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区的点、线、面单要素上,缺乏系统性、层级性的体系构建,我区生态要素群落结构性不强,且单一碎片化,呈现“有盖度、无厚度”的布局形态,亟待聚焦世界级生态岛的目标,整合全域生态要素、融合多元功能,构建空间体系、能级体系、保护体系等。各条线部门壁垒较多,导致生态网络空间合理性与结构性不强,威胁城市生态安全,亟待加强顶层设计。
助力森林开放化程度、公园绿地和自然保护地精细化管理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持续提升生态空间品质。生态空间品质提升将成为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抓手
充分发挥崇明的生态优势,以生态定义崇明,用美丽造福人民,围绕做大做强“五新”生态产业,激发生态经济活力,加速美丽蝶变步伐;勇当全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的标杆与典范,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抓手。以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为重要指引,严格保护古树名木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地资源等典型生态资源,加强生态资源科学硬管控的同时,强化对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弹性约束。
坚持以依法治理为保障。应对生态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充分考虑林地、绿地、湿地等生态要素后续管理需求,制定多情景的规划方案,加强森林、湿地、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和普法,不断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和法制宣传,形成完备的生态法制保障体系。
坚持以创新发展为追求。把内生发展新理念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科学利用生态空间资源,统筹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林长制”、开放休闲林地等新思路、新举措,寻求未来崇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以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目标为指引,营造绿色、安全、宜居的生态空间,促进全域绿地、林地和湿地的融合发展,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提升城乡环境品质,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世界级生态岛核心竞争力。至2025年,以绿化体系、森林体系、湿地体系建设为主线,推动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生态产品与服务供给有效提增,引领崇明成为绿色、低碳、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标杆。营造绿色的生态网络体系。形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基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化、森林、湿地”三大系统和“廊道、绿道”两大网络体系得到完善保护和修复,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空间开发保护体系全面构建。
打造安全的生态空间屏障。坚守城市安全底线,加强城市安全与防护,让城市更有韧性。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升生态品质,凸显生态魅力,以绿色创新激活城市转型,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现宜居的低碳生活体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动林绿、湿地碳汇能力提档升级,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空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崇明。
从绿化、森林、湿地建设等方面形成生态空间规划的指标体系,支撑年度监测和指导生态空间的建设。到2025年,新增公园绿地42公顷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9平方米,骨干绿道总里程数达200公里以上;新增森林面积不少于1.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建设开放式休闲林地8处以上;自然湿地保有量不少于24.8万公顷,湿地保护率59%以上,崇明三岛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水鸟物种数保持稳定。
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崇明森林覆盖率提升了近17个百分点。根据耕地和水面积保护要求,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需要,崇明的新造林潜力已遇到瓶颈。《崇明区“十四五”造林专项规划》(送审稿)共划示新增森林潜力空间7.01万亩,其中新造林潜力主要集中在坑塘、养殖水面退出,198地块、宅基地减量上,前期腾地和实施难度巨大。因此,“十四五”期间,森林覆盖率难以再出现脉冲式增长,仅能实现小幅度提升。至2025年,预计新增森林面积1.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按照国土面积1170平方公里)。
崇明现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33平方米,低于全市数值,尤其是城区公园绿地保有量尚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生态休闲需求。根据《崇明区公园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形成的指标体系,至2025年,崇明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按照全区现有常住人口折算,需新增公园绿地42.76公顷。考虑到近年来全区常住人口呈现递减趋势,预测新增公园绿地4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规划目标依旧为9平方米。
2020年崇明湿地保护率为59.38%,湿地主要保护形式有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十四五”期间,要积极推进生态空间范围内湿地生态修复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建设,新建自然保护地,湿地保护形式进一步丰富。考虑到非规划内水产养殖水体退出、小微水体作为水面积补充潜力、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调整落实等因素,湿地保护率目标值设定为59%较为现实。
2018-2020年度,崇明三岛范围内超过1%的标准的水鸟物种分别为16种,14种,14种,本岛超过1%的标准的水鸟物种均达到10种以上,完成《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指标要求。随着长江口生境品质不断改善,至2025年,三岛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保持稳定。
立足建设“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人居品质具有全球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突显崇明特色的生态空间逻辑和人居环境价值,在“十四五”的生态空间布局上,紧锣密鼓抓好提前谋划。根据崇明三岛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基底,充分衔接上位规划和耕地保护红线等要素,促进生态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一、优化“多元复合”的城乡绿网布局
依托崇明现状,对接“2035总规”,结合崇明生态基底,兼顾生态空间贯通和服务半径覆盖,形成生态绿道网络骨架和公园绿地空间体系。
(一)骨干绿道系统布局
聚焦环岛运河生态绿道、崇明生态大道沿线生态绿道,依托现状林地,布局供市民郊野运动、休憩观光的郊野型绿道。以环岛运河生态绿道为纽带,结合环岛森林片区布置,向内连接中部乡野带、向外连接生态片区和城乡功能区,形成环岛绿色生态带,构筑全岛生态空间骨架;以崇明生态大道沿线绿道为轴,串联全岛东西向生态走廊,形成崇明骨干绿道系统的特色布局。同时,依托城区道路两侧绿地、广场等,建设供市民运动健身、慢行交通的城市型绿道,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网络化绿道连通格局。
(二)公园绿地系统布局
以公园绿地为绿点、道路两侧绿带为绿线、大型公园为绿面,建设多彩可及的绿色空间,提高生态发展的创新能力。结合公园绿地、社区绿地等较大的绿色公共空间,规划全域组团地块内小型绿地,形成生物跳板,构建生境斑块,确保各节点连通性,构成系统性、多层级生态网络。
以区位重要性和生态空间连通性为选址原则对已规未建公园绿地进行布局。在城桥镇、陈家镇、长兴镇3个核心镇集建区内按标准推进500米服务半径绿地建设;对一般镇区开展一批新旧口袋公园新建和改造。推进“一镇一园”建设,打造一批4公顷以上具备基本功能的地区公园。
二、形成“蓝绿融合”的生态网络格局
统筹布局森林增量空间,注重生态空间的网络化,引导林地沿河、沿路建设,在市、区两级生态廊道范围内布局;强调成片、成块,进一步强化林地合理性、结构性和景观性,构建有层次、有结构、有景观的全域林地空间网络,形成“一环、多带、多点”的布局特点。
(一)一环——环岛森林片区
即市级生态走廊,规划区域为环崇明岛的生态环廊,重点布局兼具生态景观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公益林及生态廊道建设。
(二)多带——生态贯通林带
即沿区级生态走廊的林带,区域为崇明岛南北向重要水系走廊及长兴、横沙生态走廊。主要功能涵盖有机串联森林资源、河道水系、农田耕地等各类生态空间。
(三)多点——森林调优节点
即未纳入森林资源的现状林地增密补植节点、疏林地和灌木林提升改造重点区域。
聚焦乡村振兴示范村、骨干道路和河道节点、人口和产业聚集区等区域,实施景观休憩型和生态保育型相结合的林相抚育;主要围绕森林保有量较大,产业发展有需求的乡镇,聚焦成片、成块、成规模的“老林”,大力推进开放休闲林地建设。
三、构建“功能多样”的生态安全屏障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优化崇明滩涂湿地资源,提升现状湿地质量,建立“生态安全保障区、本土物种恢复区、湿地景观提升区”。
(一)生态安全保障区
锚固生态基底,构建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北湖、西沙等长江口湿地以及重要生物栖息地为补充的生态安全保障区。整体管控生态安全保障区内的生态空间,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保护国际鸟类迁徙通道,协同保护区域饮用水安全。
(二)本土物种恢复区
围绕北六滧至北八滧北沿地区湿地,开展外来物种灭除和本土物种复种。布局本土物种恢复区,促进与南通启东地区的沿江沿海生态空间保护衔接,进一步保护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培育底栖生物群落的生存环境。
(三)湿地景观提升区
围绕打造“长江百里生态秀带”,结合环岛景观道生态修复提升、滨江和水文化公园建设,重点聚焦本岛南部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受损和退化、破碎化严重的自然湿地,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在主要镇区周边布点打造自然湿地公园的雏形。
四、实行“刚柔并济”的生态空间管控
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矛盾,要强化底线控制与弹性应对,明确刚柔并济的生态空间管控要求,建立健全生态空间相关的建设引导、生态补偿和动态调整机制。刚性管控,主要针对“2035总规”中确定的一类、二类生态空间,集中在生态保护红线内,按国家林草局批复和市绿化市容局工作要求,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明确管理与发展、监督与考核机制。弹性应对,主要针对三类、四类生态空间,要划定限制建设区,为生态要素布局优化以及生态效益提升预留一定弹性。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要有效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配合市级部门推进市级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统筹区级自然保护地发展,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永续发展。
崇明行政区范围内共有5处自然保护地,包括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西沙国家湿地公园。
6. 水产养殖场图片大全大图
广西平南大型综合养殖场
广西罗城大型综合水产养殖场
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梅田村举行大型瘦肉型养猪场
广西桂林两江石板江村特禽养殖场
公司简介:本养殖场地处广西桂林市城郊,占地面积约1000平米,为广西境内大型特禽养殖场。主要经营以野生散养七彩山鸡为主的特禽养殖。该山鸡具有抗病力强、养殖技术简单、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等特点。
7. 水产养殖场设计图
2013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约12132.6万亩,其中在东部地区具有广阔的面积,如果在养殖水面上架设光伏组件进行发电,水面下养鱼,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模式,即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环境,又能提高单位鱼塘的收入,这种模式即被称作“渔光一体”模式。
2012年,我国第一个“渔光一体”项目在江苏省建湖县实现并网发电。此后,东部地区相继建设并网多个“渔光一体”电站,成为东部地区建设光伏电站的重要选择,其中“渔光一体”模式在江苏已成规模。这种模式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对全国土地综合利用与新能源产业结合发展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全国多个省市先后开始建设多个“渔光一体”项目。 2014年9月24日,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惠泽湖“渔光一体”项目在贺兰山下开工,该项目投资15亿元,顺利并网后将大力带动惠农经济发展及工业园区建设。2013年9月湖北省鄂州市首个“渔光一体”项目并网试发电。截至2013年底,国家已审批通过的渔光一体项目1088MW。其中,江苏的渔光一体项目超过1GW,占比达9成多。 通过对多地开展的“渔光一体”项目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目前“渔光一体”项目另一主体渔业养殖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有池塘安装光伏电站用于固定光伏板的水泥桩对捕鱼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目前所有的“渔光一体”池塘在设计过程中均未考虑这一因素。其次,目前从事“渔光一体”的企业多为单一的新能源企业,缺乏水产养殖方面的专业团队。最后,“渔光一体”条件下会对养殖水体的水生水化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选择适宜的放养模式对于“渔光一体”养殖成功十分关键,然而在这方面资料在国内外还很缺乏,需要研究。8. 水产养殖场图片高清
1、一般池塘养鱼的亩产量大概在1000斤左右,但是因鱼种的不同,其亩产量也不一样,放养草鱼时,可适当混养鲢、鲮、鳙鱼等,在放养前,所有鱼种都要用4%食盐水溶液浸泡消毒10-15分钟左右。
2、按照1亩为例子,规格为每尾250-500克的草鱼,放养密度为每亩400尾,而规格为每尾1000-1250克的草鱼,放养密度为每亩300尾。
3、放养鲮鱼密度为每亩1500尾,规格为每尾300-400克的鲢鱼,放养密度为每亩100尾,规格为每尾150-200克的鳙鱼,放养密度为每亩20尾。
4、在放养时,可分1-3两、5-7两、最大1斤3个规格放养,边捕捞边放养,1年可捕捞5次左右,平均体重为3斤左右,亩产量可达4000多斤左右。
9. 水产养殖户图片
从事水产养殖需要办水产养殖证,具体办理手续流程如下:
1、养殖户到地方水产站提出申请(须提交以下材料);
(1)、身份证复印件(养殖户或企业法人)。
(2)、提交所在村委会养殖证明。
(3)、租赁合同或承包合同。
2、申请表信息填好后,报请所在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审核、盖章;
3、水产部门工作人员依法审核;
4、 实地绘制池塘图纸(填写审核表、养殖证正本);
5、报请渔业主管部门审核(临翔区农业局);
6、报请地方人民政府审核、发证;
7、 区水产站通知办证人员领证。
10. 水产养殖基地高清图片
舟山渔场,黄渤海湾渔场。
舟山渔场位于杭州湾以东,中国四大渔场之一,也是是中国最大的渔场。自古以来因渔业资源丰富而闻名,地处东海,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三省一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因为长江水的注入以及这里是寒暖流交汇处,所以舟山渔场盛产了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等等闻名于世界的水产。
渤海湾渔场,黄渤海渔场里面的生物有18种其中包括黄鲫、小带鱼、鲈鱼等另外还有浮游动物中华哲水蚤、叶剑水蚤等这里盛产渔期的时间是4月到11月,这里有大量的小黄鱼、虾、蓝点马鲛等。曾经这里是盛产虾、小黄鱼的重要渔场,水质优良,海水不深,海底的质地为砂和淤泥,如今这里海洋环境遭到严重的侵害,生物多样性也大大降低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