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水产生态养殖新模式)
1. 水产生态养殖新模式
第一个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土、肥、种等自然资源,最终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优质稻米和名优水产品等,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2018年农业农村部开始推广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工作,并给予这些示范区政策倾向和扶持,2019年相关政策将继续。
第二个是智能渔场的智慧渔业模式,今年年初,我国首个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意见出台,支持发展深远海绿色养殖,鼓励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建设,引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
第三个是休闲渔业,未来休闲渔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也将推动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第四个是鱼菜共生的新商业模式,“鱼菜共生”是一种集蔬菜栽培与高密度鱼养殖为一体的生态系统,鱼产生的排泄废弃物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富足的营养,经农作物净化吸收的水又可作为养殖水返回。物种之间和谐共生,双方之间形成生态互利关系,是一种可持续循环型的低碳生产模式,这个前景也是非常被看好的。
第五个是渔光互补的跨界渔业模式,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对于农民来说,收益相当可观。
2. 水产生态养殖新模式研究
一是转变渔业发展方式需要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转变渔业发展方式需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促进渔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与效益型、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转变中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作用。
二是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需要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是渔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渔业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将更加突出,向养殖要产量、向单产要产量的需求将更为迫切,这需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创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健康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三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渔业发展全局的大事,也是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需要努力建设的一项重要职能。水产技术推广系统要充分发挥体系和技术优势,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品监管、水产品质量检测、养殖产地监测、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等关键环节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是促进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需要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农业农村工作将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渔民增收则需要各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深入一线、扎实工作,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带动,引导渔民发展名特优养殖,降低生产成本,发展合作经营,实现科技增收。
3. 家庭水产养殖新模式
家庭小型室内养殖项目有小龙虾,分享这个投资小收益高的养殖好项目,也是很挣钱的项目。近几年,随着小龙虾等水产养殖的日渐火爆,各种养殖模式也是层出不穷,室内养殖正是其中之一。虽说目前技术还尚未成熟,但室内养殖确实有很多优点,南方很多地区可以用大棚养殖,但是在北方由于养殖条件差,冬季气温低等原因,很多地区却难以实现。因此,室内养殖箱养殖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4. 水产生态养殖新模式有哪些
有了解过一段时间,趣养鱼是互联网海鲜养殖的,线上购买,线下养殖销售
这个是一种新的农业养殖模式吧,最近几年出现的趣养鱼这种模式,互联网牧业养殖,模式挺新的。
趣养鱼是农业养殖的,生态海产养殖的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 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水产健康养殖应该是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建造适宜养殖的场所,选择和投放品质好、体格健壮、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质苗种,并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通过科学管理、科学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用药防治疾病和科学管理,促进养殖品种无污染、无残毒、健康、快速生长的一种养殖方式。
6. 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1、享寿人生,只有健康。
2、鲜活水产品,你我共享寿。
3、绿色水鲜,自然享寿。
4、健康长寿就要享寿味道。
5、吃别人家的水产都不是享寿。
6、享受美味,享寿人生。
7、享受鲜活,寿比南山。
8、一尾鲜活,一尾健康。
9、美味生活,无限享寿。
10、要健康,更要活得好。
11、鲜享瘦,好享受。
12、鲜活生态水产,享寿健康生活。
7. 水产生态养殖新模式论文2000字
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被批准为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是不错的专业
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学科是海南省首批批准设立的省级重点学科,有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生殖调控与繁育、热带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病害与控制、热带水产养殖生物开发利用生物技术等四个重点研究方向,设有水产养殖学硕士点和农业(渔业领域)推广硕士点。学科建设目标主要是从分子生物学科技水平上研究具有鲜明热带特色的海南优势水产养殖产品为主的重要经济海洋生物的种质资源、遗传种质改良和苗种繁育技术、增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生理活性物质开发等,为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创新性应用性的高新科技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水产养殖产业化和现代化。
本学科集中了海南省全部在职的水产养殖专业正高职称技术人员,已形成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较高、年轻化的科研教学力量。本学科现有专业教师28名,其中有正、副高职称教师各11名,占教师总数的78%;有博士学位者12名,占43%;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人、国家跨世纪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专家5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和海南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学十佳”1人。此外,本学科还有双聘院士1名,兼职教授6名。学科队伍年富力强,团结奋进,是全国总工会命名的“全国先进班组”,荣获“五一劳动奖状”。
通过近年的校、省两级重点学科建设,海洋实验大楼、校生物技术实验中心、理化测试中心和教育部热带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分子生物学方向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设施条件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本学科还设有“教育部热带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热带水生生物技术研究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海南-东盟热带海洋生物科技合作基地”,大大增强了水产养殖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
2002-2007年学科建设五年来,水产养殖学科共承担国家和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77项,经费2747万元,其中国家和部级重大科技项目42项,经费2095万元。其中承担和完成国家“863”和“科技支撑”高技术项目《名贵海水鱼类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等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对海南岛东部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16项(其中国际合作3项)、部级重大科技项目《海水养殖鱼虾病害的免疫防治研究》等27 项(其中国际合作10项)。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科技进步奖14项,专利11项,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32项。主编出版专著17部,发表学术论文共280多篇。本学科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设,设有“产学研”基地4处,实现了成果的产业化生产。马氏珠母贝海大“海优1号”育苗和养殖技术已在广东、广西和海南大面积推广应用;《点带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累计亲鱼产卵5317.5千克,育苗761.1万尾,实现了点带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碎屑食物链”为基础的点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技术属于国内外首创。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视察学科的产业化基地。学科建设大大推进了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为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高,优良率达80%;三、四年级学生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率达32.8%,多名学生的论文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获奖。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生录取率和就业率高,已成为海南水产养殖业的主要科技支撑力量。
2005年海南省教育厅主持组织省内外专家对学科的建设进行现场评审验收认为,“该学科通过五年的努力,已超额完成重点学科目标建设计划任务书中的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内热带水产养殖学科的领先水平。该学科的建设还带动了海洋药物工程专业和海洋学院的发展。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建议考核结果为优秀。”
本学科的责任教授(学科带头人)是张本,国务院1979年、1995年先后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是人事部1990年选拔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16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奖励。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