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王庙来历?
1920年代的济南地图上,有一个有意思的标注,济南府东侧的县东巷有个河防局,它竟然与大王庙合署办公。
孩子没娘,说来话长。济南府的这座大王庙,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创立,最初设在南马道朝阳庵,庙内供奉金龙四大王和诸水神。清光绪年间,又从朝阳庵搬到县东巷,与河务部门合署办公,这可能是考虑到它们的职责相同吧。大王庙初创的时候,立了一块石碑记载创立缘由,可能是因为这块碑太大太沉,搬家的时候,竟然落在了朝阳庵。
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朝阳庵旁边还新建了一座浙闵会馆(这个会馆一直保存到现在都没拆,已是文保单位)。清末民初,朝阳庵没落,浙闵会馆就占了它的地儿。那块落在朝阳庵的大王庙创建碑后来就躺在浙闵会馆里睡大觉,一觉睡了百十年,在1980年代初,被文物工作者普查时发现,这才妥善保留下了下来,现在,它被立在闵子骞墓园的碑林里。正是通过这块石碑的记载,济南大王庙的来龙去脉才有幸传了下来。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
清同治十一年(1872)腊月中旬,黄河在山东郓城西南侯家林决口,危及曹、兖、济等十余个州县数百万人口安危。当时正赶上督办河务的官员换岗,相关救险救灾措施因新旧官员交接而落实不利,山东巡抚丁宝桢呢,又因病休假已经三个月不问政事。面对这件惊动朝野的黄河水患,丁宝桢坐不住了,他一边在家写信调度,一边向朝廷销假准备带病复职。也许是老天有眼,这么一着急吧,他的病竟然在大年除夕那天痊愈了。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丁宝桢就带人赶到了郓城侯家林决口现场,查看黄河灾情后,他制定了救灾方案,先充分准备物料,然后在正月二十九日开工,调集周边十余州县数万河工民夫筑堤引流,夜以继日地干,争取尽快堵住黄河决口。就在大家加油干之时,农田中一条正在蛰伏的小蛇被挖了出来,它尺八长,金黄色,当时春寒料峭,大家都感到十分惊奇。丁宝桢听说后,便搞了登坛祭告仪式,昭告众人说,这便是河神大王将军显灵来帮助我们!大家听了以后振奋不已。
二月二十四日是抗洪工程的预期合龙之日。这一天,决口处越收越小,而水流变得更加湍急,原本牢固的坝体在急流冲刷之下,被掏出一个大洞,突然间出现坍塌。功亏一篑之际,正好有艘沉船被冲到金门口(收口处),这情景冥冥中像是有神助一般,众人赶紧填充物料,顷刻便把黄河决口全部堵住。在河堤上劳作的人们,一时间激动地集体跪拜上苍。
为了感谢天佑,丁宝桢奏请朝廷,请求在侯家林决口处附近修建大王庙一座,以祭祀和感谢龙王相助。他让得力干将丁彦臣督办此事,当年五月大王庙便建成了。丁宝桢亲撰写了《侯家林大王庙记》,刻石立于大王庙内。于此同时,他还上奏,请求在黄河经过的省城济南也建大王庙一座,以答谢神贶。这件事呢,由他的幕僚陈锦负责,陈锦为济南大王庙所撰文字也刻碑存世,这就是阿雍在文章开头所说的闵子骞墓园那块碑,它的全名为《丁宝桢奏请创建山东省垣大王庙碑》,时间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
2016年7月,贵州电视台摄制组专程来闵子骞墓园拍摄大王庙碑
家不相信我说的故事,可以到闵子骞墓园亲自去看看,也可以到阿雍这里来看看原碑拓片。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