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果种植 > 正文内容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发展怎么样??

2022-12-08 23:42:23水果种植2

关于呼伦贝尔经济发展 :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2697860人行政区划:辖13个旗市和两个矿区、69个镇、51个乡、37个苏木。位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在二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自公元前200年左右(西汉时期)直至清朝,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或在此厉兵秣马,或在此转徙、征战、割据,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呼伦贝尔盟地域辽阔,风光旖旎。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众多的民族,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回味无穷的地方风味,又为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增添了色彩。这里夏季气候宜人,是避暑胜地;冬季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呼伦贝尔盟是自治区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已被列为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和全国六大景区之一,是全国唯一一家列为国家草原旅游区进行重点开发的地区。呼伦贝尔草原牧场辽阔,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河湖遍布,是我国生态保持较好,未受污染的大草原之一。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次生林和迹地更新林景观齐备,巍巍青山,茫茫林海,是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博物馆。呼盟的河流湖泊把广袤的大地装扮得绚丽多姿。呼伦湖烟波浩渺,鱼跃鸟翔,被誉为“天下第一曲水”。边城满洲里、草原城海拉尔、林城牙克石、山城扎兰屯,这些城市建筑风格各异,独具特色。“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鲜卑旧墟石室”、“黑山头古城”、“金边壕”等,可以使游人尽览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在这里留下的历史足迹;额尔古纳河流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在这里可以看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时叱咤风云的古战场。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民族文化,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呼盟已开发兴建了以呼伦贝尔草原、森林、湖泊、口岸、少数民族风情等为主的一批重要旅游景区和景点,初步形成了“一条主线、两条辅线”为主要框架,以国内旅游、国际旅游、边境旅游、出境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发展格局。以海拉尔市为中心,从海拉尔市至满洲里市一条主线和海拉尔市至额尔古纳市、海拉尔市至牙克石市的两条辅线沿线展开,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呼硕、牙克石凤凰山庄、呼伦湖小河口等10个重要旅游景点。同时,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业队伍日益扩大,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逐年提高。从呼盟还可到俄罗斯和蒙古国旅游。目前,已开通赴俄、蒙一、二、三、五、七日游。近到毗邻的城市,远至莫斯科和乌兰巴托。呼伦贝尔是一个以蒙古族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民族先后共同居住在片美丽的土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获得新生,多少年来希望民族平等和梦寐以求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各民族财结历斗,为保卫和建设祖国的北部边疆做出了贡献。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又使少数民族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家重视加强与俄蒙经济技术合作、国家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自治区加快发展东部盟市经济等综合机遇。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优势转化,突出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努力把呼伦贝尔市建成自治区、东北乃至全国重要的资源型能源和重化工基地,生态型绿色食品和旅游基地,口岸型贸易合作和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渔业历史悠久。从最早的1902年在呼伦湖水域进行捕捞生产到今天由天然捕捞和人工增殖、养殖并举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和“以养为主、养殖、增殖、捕捞相结合”的淡水渔业发展方针,并根据全盟渔业资源现状,确定了“东养西捕”的指导思想。在调整和加强各级水产管理机构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加强了渔业资源的保护,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在渔业发展资金上突出了种苗生产和人工养鱼;国营企业落实多样化承包责任制,实行“以鱼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上鼓励承包经营;各级水产部门的工作从“行政型转变为指导服务型”,做好生产服务与技术培训;盟内开始进行了资源普查,制定渔业发展规划,渔业逐步走向了科学发展的道路。1978年,全盟鲜鱼总产量9296吨,产值1188万元。到2007年,全市鲜鱼总产量达到28337吨,产值22330万元。分别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205%和1780%。

一、捕捞业

呼伦贝尔市渔业捕捞生产主要集中在我市岭西地区,由达赉湖渔场、陈旗渔场、东期渔场和满洲里二卡渔场四个国营渔场进行捕捞生产。额尔古纳河流域其它水面及嫩江流域存在群众渔业从事季节性捕捞生产。进入九十年代后,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了鼓励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多种渔业经济并存的政策,达赉湖渔场和陈旗渔场转制为股份制渔业企业,东期渔场和满洲里二卡渔场承包给个人经营,由于放活了经营机制,水面资源得到充分利用。1978年全盟渔业捕捞水面有317万亩,产量9168吨。到2007年,捕捞水面达到376万亩,产量21297吨,增长132.3%。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实施,我市捕捞生产依法严格执行禁渔区、禁渔期的有关规定,坚持捕捞许可制度和捕捞限额制度,实行“定人、定量、定船、定网”的管理措施,依法规范生产,渔业捕捞生产得到持续、稳定增长。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根据我市渔业资源现状,2003年开始加大养、捕结构调整力度,捕捞业保持零增长,渔业经济的发展靠养殖业的发展来实现。

二、养殖业

呼伦贝尔市水产养殖业滞后于捕捞业。改革开放后,在国家“以养为主,养殖、增殖、捕捞相结合”的淡水渔业发展方针指导下,全市水产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进入九十年代,形成了岭西草原湖泊增养殖、小水面综合养殖、水库养鱼等多种生产模式,养殖业发展初具规模。2002年市政府出台了《呼伦贝尔市关于加快渔业发展的决定》,对渔业发展思路和产业结构进行一系列调整,从加大渔业资源开发力度,推动水产养殖业全面发展的角度为生产者提供了政策保证。同年,市农业局制定了《呼伦贝尔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布局宜渔水面,引导渔民发展水产养殖。养殖业发展出现历史上的高峰期。

呼伦贝尔市水产养殖经过30年的发展,有大中湖泊增养殖、水库养殖、小水面综合养殖、池塘精养、驯化养鱼、生态养殖及冷水鱼养殖等模式。养殖品种既有贝尔鲤鱼、鲶鱼、陈旗银鲫等地产名优品种,又有引进品种“四大家鱼”、镜鲤、建鲤、彭泽鲫、团头鲂、河蟹、淡水白鲳、大银鱼、高白鲑、凹白鲑、红鳟鱼等。养殖户由1978年的20户发展到2007年的498户,养殖面积由1978年的9180亩发展到2007年的35万亩,养殖产量由1978年的128吨发展到2007年的7040吨。

三、渔政管理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

呼伦贝尔市各级政府历来重视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渔业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为渔业生产保驾护航,通过“依法兴渔”来推进整个产业有序发展。

1、渔政管理

198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呼伦湖水域乌尔逊河和克鲁伦河实行常年禁渔。1987年,经呼盟行政公署批准,呼伦湖水域禁渔期定为每年的4月1日至7月31日,比法定50天的禁渔期延长了72天。1980年起,每年都发布布告、公告,向社会公布禁渔期和禁渔区及其管理制度。呼盟行署于1986年颁布了《达赉湖水域资源管理暂行规定》,1987年又制定了《呼盟岭西地区渔业资源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地产鱼类采取“三类物资、二类管理”,实行鱼货运输“准运制度”。这些制度的实行,对私捕滥捞和酷渔滥捕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辅助管理作用。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颁布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市对渔政管理工作进行重新梳理,提出了注重源头管理,做到鱼不出水;注重整体配合,重点打击私捕滥捞;注重执法程序,做到依法行政;注重渔政队伍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执法水平的指导思想。2001年,市农业局提出当年为“渔政管理攻坚年”,根据呼盟水域面广、渔业生产现线长的特点,各级渔政部门、渔业生产者紧密配合,采取“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渔政部门与有关部门相结合,水上检查与陆地检查相结合,扎包设点与巡回检查相结合”的措施,有效的保护了渔业资源。

2、渔业生态环境保护

2002年以后,受北方干旱气候的影响,全市各类水体水位下降,面积萎缩,我市丰富的渔业资源已经呈现出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趋势,自然资源的脆弱性和渔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存性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我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是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行动。呼伦湖水域从2003年开始,已累计放流鲤鱼夏花3000万尾;花白鲢夏花500万尾,鲤鱼春片鱼种20吨。2007年为全面推进《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实施,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重点抓了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流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共放流呼伦贝尔鲤鱼夏花1000万尾;鲤鱼、鲫鱼鱼种14000公斤,为历史之最。二是加大人工产卵场建设力度。呼伦湖渔业集团2005年投入15万元在呼伦湖附属水体乌都鲁泡子(3万亩)建设人工产卵场一处,共布鱼巢3800个,移植芦苇1800平方米,资源增殖效果良好。三是推进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2004年上报的根河市种质资源保护区在2007年经过国家评审通过,批准公布了国家级哲罗鱼种质资源保护区。四是坚持有进有退、科学发展。牙克石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养护渔业资源,牙克石市自然水域于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实行常年禁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林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采煤和社会各项服务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汉族都是主要从业者。家庭副业生产,岭东岭西一样,耕种园田,种植瓜果蔬菜,饲养奶牛、猪、鸡、鹅、鸭等。80年代以前主要为自用,80年代以后,已有相当一部分到城镇或集市上出售,以改善自家生活。90年代以后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实行,出现了一些大型的个体农场,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全面普及,如喷灌技术、大型的农业机械(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一些地区以农家乐为特色开设旅游点。工业上,快速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成为了呼伦贝尔的财税主要收入,如海拉尔啤酒集团、呼伦贝尔巴特罕啤酒集团、三元乳业呼伦贝尔分公司、扎兰屯淳江油脂公司等。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业也已经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遍及了交通、邮电、通讯事业。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提高达到了65%,网络已经进入了居民家中。网络已经成为了千家万户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这里的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这里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区。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回味无穷的地方风味,为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在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展示”活动中,荣获“CCTV2006年度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奖。这里还是一块资源丰富、具有极大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宝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粮食、林业、畜牧业生产基地。这个昔日“幽静的历史后院”,已成为祖国北疆改革的前沿。呼伦贝尔人崇拜历史的辉煌,更注重创造明天的辉煌。呼伦贝尔人站在历史的新台阶上,重新寻找着向前发展的历史方位。

我在今年十一期间去过 比去年发展的很快 尤其巴音托海 发展的很快 以前是土路 现在都铺上了水泥路 还有那个博物馆,体育馆都很不错的 发展得很好

最近国家开始全力打造呼伦贝尔经济,建设呼伦贝尔,发展前景不错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hnhuayukeji.com/sgzz/2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