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t养殖论坛(斑点叉尾鮰养殖特点)
1. 斑点叉尾鮰养殖特点
行情波动比较大。这几年叉尾出口受阻,基本都是内销为主,消费市场比较小,主要是四川重庆一带火锅。这几年养的人少,价格还是蛮好。
2. 斑点叉尾鲴养殖技术
20千克以上。
斑点叉尾鮰能长多大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为1000克以上。在池塘养殖中常见体长超过53cm,体重超过1.5千克。
斑点叉尾鮰的繁殖方法 通常斑点叉尾鮰产卵温度范围为21-29℃,最适温度为26℃。
斑点叉尾鲴的单养技术 在池塘中单养斑点叉尾鲴,应保证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质不受污染。
斑点叉尾蛔是否可以混养 凡主养四大家鱼的池塘,均可混养斑点叉尾鲴。
3.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条件
(一)苗种培育:斑点叉尾回的苗种培育与四大家鱼苗种培育管理基本相同,放养前要彻底清塘、培肥水质。由于该鱼喜欢集群摄食,不宜稀养速成。
1、鱼苗培育:为了提高成活率,斑点叉尾回鱼苗下塘前最好在水泥池、网箱等暂养3—5天,这段时间可喂轮虫、鱼粉或蛋黄等。鱼苗下塘每亩放8—10万尾,经15天左右可达3.5厘米左右,成活率一般可达80%。此时应分疏进行育种培育。亦可在流水水泥池或鱼池中用网箱培育,经10—15天长至2厘米以上,再转入池塘培育鱼种。水泥池深1.2米,容积1立方米,流量25升/分,可放养幼苗2万尾左右,投喂配合粉状饲料(含粗蛋白35%—40%)及部分天然饵料。投喂时将粉状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入池中。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0%左右。若水泥池每平方米放800—1000尾刚孵出的仔鱼,经20—25天培育即可达3—4厘米规格。若要继续培育成大规格鱼种时,此时要分疏,每平方米放200—250尾为宜。
2、鱼种培育:每亩放3厘米左右的斑点叉尾回鱼种3万尾左右,投喂配合饲料(粗蛋白30%—32%),投饲量5%—8%。待鱼种长至10厘米规格时再分池,此时每亩放养量5000—8000尾。一般饲养100天体重可达50克以上,然后进入商品鱼饲养阶段。鱼种培育池可搭配少量鲢、鳙鱼种以控制水质。
3、并池越冬;斑点叉尾回能自然越冬,可并池,也可转入网箱越冬。池塘冬养每亩放50克左右鱼种1—1.5万尾。冬养期间根据天气情况和水温高低掌握是否投饵。水温10℃以下不可投饵,10℃以上可少量投饵。管理同家鱼种越冬。
(二)成鱼养殖:斑点叉尾回适应性强,即可单养,又可混养,还可以进行网箱、工厂化集约养殖和家庭式小水体养殖等。
1、池塘单养:单养可利用一般池塘,全年均可放种,但以春季放种养殖效果最好。鱼池经清整消毒后,每亩放养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鱼种800—1000尾,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年底平均体重可达1公斤左右,每亩产750—1000公斤。鱼种放养要求规格尽可能一致,同时每亩搭配同规格或稍小的鲢50尾,鳙30尾,有利于控制水质。
采取捕大留小或轮捕轮放方式后,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当部分个体达500—750克时可轮捕上市。
饲料最好用,含粗蛋白25%—28%,也可直接投喂花生麸、豆饼等,每天投喂两次,分别于早晨和傍晚进行。日饵量在放养初期为鱼体重的3%—4%,个体达500克可降为2%—3%。具体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天气、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自定投饵。另外,还应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防止缺氧浮头。平时应经常注水,排灌不便的池塘应配增氧机。
2、池塘混养:斑点叉尾回可同我国饲养的鱼类,如鲢、鳙草、鲂等鱼混养。但由于其性温和,食性与鲤、鲫鱼,基本相似,抢食不如鲤、鲫鱼,故不宜与之混养。混养每亩放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400—500尾,同样规格的鲢、鳙、草、鲂等鱼450尾左右。加强投饵和水质管理,可获较高产量和较好经济效益。
3、高产成鱼塘套养:在不减少其他鱼类放养的情况下每亩套入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50—100尾。适当增加投饲量,并搞好水质管理,防止缺氧浮头。一般每亩可增产50—100公斤。套养斑点叉尾回的池塘应考虑调整鲤、鲫鱼的搭配比例,以少为佳。
水质过肥,排灌不便,养殖经常浮头的池塘,如无增氧设备,不宜养殖斑点叉尾回。
4、:斑点叉尾回虽为底层鱼类,网箱中饲养的鱼经过驯化,可大部分上浮抢食。采用常规,投喂,可取得高产高效。
(三)病害防治
斑点叉尾回对5种药物敏感性的大小顺序为﹥﹥硫酸铜﹥﹥食盐。和不宜为斑点叉尾回的全池遍洒治疗药物。此外亦不宜作为斑点叉尾的浸洗药物。
斑点叉尾回虽抵抗力强,疾病少,但管理不善也会导致、小瓜虫病、孢子虫病、烂鳃病等发生。尤其早春鱼体受伤易发,因此操作应小心,避免鱼体受伤,并注意预防。各病治疗方法如下:
1、:
(1)10ppm溶液浸洗鱼种20—30分钟;或2.5—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鱼种30—。
(2)3%—4%的食盐浸洗5分钟;或0.5—0.6的食盐浸洗1小时以上。
(3)浓度各为0.04%的食盐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在密网箱内浸洗2—4天。
(4)每亩用菖蒲2.5—5公斤,拌食盐0.5—1公斤,如人尿2—5公斤,捣碎拌和后全池泼洒。
2、小瓜虫病:
(1)0.2—0.4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鱼2小时;或20—2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0—20分钟,隔天再洗1次。
(2)0.03ppm溶液浸洗2小时,治疗甚佳。但此法不宜全池泼洒。
3、孢子虫病:尚无有效疗法,要注意预防,每亩用150公斤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
4、烂鳃病:
(1)用0.03ppm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效果较好。
(2)每100公斤鱼用呋喃唑酮35克制成药饵投喂,6天为一个疗程。
5、三代虫病:
(1)25ppm福尔马林药浴;
(2)0.5—0.7ppm硫酸铜药浴。
6、车轮虫病:
(1)0.8ppm硫酸铜、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15分钟后注入新水。
(2)福尔马林25ppm药浴30分钟。
7、肠炎病:每50公斤用呋喃西林粉剂2克拌饲料投喂,连续3天即可治愈。
8、蛭病:除彻底消塘消灭水蛭外,水蛭多的池塘可用一只腐烂的猫尸体放于进水口,气味随水入池,可驱赶和杀死水蛭。
(四)活体运输
斑点叉尾回的运输极为方便,10厘米的鱼种在100—500尾/袋的密度下,长达15小时死亡。1989年新疆水产研究所等单位采用一层湿纱布(实际3—4层)一层鱼(后备亲鱼和亲鱼)装在塑料桶内运输,时间长达8个多小时,成活率100%。
4. 斑点叉尾鮰营养价值
两年可以长4~6斤。
斑点叉尾鮰跟我国的长江鮰鱼(即长江叉尾鮰)是近亲,但生长发育速度快上许多,一年即可长到2-3斤。
并且斑点叉尾鮰有无细刺、肉质细嫩的特点,因此是近年来在我国鱼鲜市场的迅速走红——它的主要养殖产地,就是珠江上下游的广东、广西。
5. 斑点叉尾鮰养殖模式
一、叉尾鮰鱼浮钓法:此法用海竿炸弹钩,形式与钓鳙鲢鱼一样,糟食内多加鱼粉以引来众多的鱼。把饵料包好钩子后,留下主钩,以挂荤饵。深度以该水域的水深一半为佳。
二、沉底钓法:用海竿单钩,挂肝类荤腥饵料,竿梢挂上铃铛,此法当用在乱石丛中为佳,水深不宜。
三、手竿半水钓法:一般在几亩水面的鱼塘中没有其它的小鱼闹,用此法挂蚯蚓钓半水最佳,特别是中午垂钓最好。蚯蚓以肥大的黑蚯蚓最好。
四、手竿底钓法:在早晚用手竿,采用双钩底钓,一钩挂肝类饵,一钩挂黑蚯蚓。因为此时的叉尾鮰鱼都在水底寻食,猪肝的腥味和蠕动的蚯蚓最易引起鱼的注意。
五、在野外钓叉尾鮰鱼时,一般在浅水区(1米左右)应选手竿垂钓钓,而在深水区(3米以上),则应选择海竿垂钓。
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具有较大的胃,胃壁较厚,饱食后胃体膨胀较大。有集群摄食习性,叉尾鮰鱼吃食劲猛,浮漂直接下沉,下沉即可提竿,手腕要先用力一抖,将鱼挂住,而后将其控制,顺势引遛,斑点叉尾鮰劲大力猛,同是一样重的斑点叉尾鮰和鲤鱼,它要比鲤鱼的力大二倍以上,斑点叉尾鮰耐力持久,引遛时要有耐心。待其翻白无力时再用抄网抄起
6.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1、鱼塘条件
鱼塘要求靠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较少,塘埂坚固,不渗不漏。鱼苗下塘前先抽干池水,挖去塘底淤泥,晒塘20天左右,然后进水10cm,用生石灰(或渔安宝)75kg~100kg/亩兑水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鱼苗放养前10天,应投放发酵的有机肥(粪肥、饼肥均可,用量视鱼塘底质而定,一般100~500Kg/亩),以培养池中的天然浮游生物饵料。
2、适时下塘
鱼苗下塘前,注意观察鱼苗能独游;只有当鱼苗发育到鳔充气,能自由游泳,能摄食外界食物时方可下塘;过早下塘容易造成大批死亡。若是长途运输的鱼苗,可以先搭小网箱把鱼苗放进去暂养后再下塘,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的鱼苗,时间比较长,血液内二氧化碳含量高,可以先暂养半小时左右,并在箱外划动池水,以增加箱内水体溶氧,让鱼苗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等暂养箱中的鱼苗能集群在网箱内逆水游动,方可下塘。
3、饱食下塘
鱼苗下塘前先喂食,可以有效提高鱼苗下塘后的觅食能力,以及成活率。传统方法是将鸡鸭蛋煮熟,然后取出蛋黄,用双层纱布包裹后在盆内漂洗出蛋黄水,均匀泼洒入鱼苗暂养箱内,鱼苗饱食后,可肉眼见鱼体有一条白线,方可下塘。
4、饲料投喂
鱼苗刚下塘4~5天不投喂饲料,摄食塘中的浮游动物,当鱼苗长到4.5cm以上时,开始逐渐投喂配合饲料。投喂初期要进行驯食,方法是:喂料前用鱼盘在投饵处拨水,刺激鱼苗,然后撒一小把饵料,每隔半分钟重复一次,每次驯食10~20分钟,每天2次驯食,持续4~7天,即可使斑点叉尾鮰养成群体摄食习惯。配合饵料每天投喂2次,投饵率3%~5%,蛋白质含量应为40%左右。
5、日常管理
要求PH值6.5~8.3,溶氧大于3mg/L。饲养期间每隔7~10天换注新水1次,水深随鱼体增长而加深,逐渐加深至1.5m左右;定期用浓度为0.5mg/L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以预防鱼病和调节水质。
7.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
1、底栖性:叉尾鮰是底栖性鱼类,一般情况下都在水体底层活动,喜栖息在池塘、溪流、江河、湖库、沼泽等水体中,到了冬季集群游到深水的石缝、土洞、树桩等遮蔽物处越冬。
2、杂食性:叉尾鮰是杂食性鱼类,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及幼虫等,成鱼主要摄食水生昆虫、甲壳类、底栖软体动物、小型鱼类、动物尸体等,亦食植物种子、碎屑等。
3、喜温性:叉尾鮰是喜温性鱼类,生存临界水温0~38℃,最适生存水温21~26℃,摄食临界水温10~32℃,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食欲减弱,水温低于10℃或高于32℃停止摄食。
4、夜行性:叉尾鮰是夜行性鱼类,怕光喜暗,昼伏夜出,视觉功能退化,眼球很小,白天藏在水底草丛、石块下、树根下或深水底,到了夜晚才活动、觅食,全凭嗅觉和触须猎食。
8. 斑点叉尾百科
叉尾斗鱼是一种小鱼(身长可长到大约6~8厘米),肉难吃,抓来只是让小孩养着玩的,住在乡镇、农村的小男孩大都抓过、养过它,构成了儿时记忆中有趣的一部分。
体形与圆尾斗鱼相似。腹鳍有1根分节鳍条特别延长,雄鱼鳍条延长尤甚,尾鳍叉形。
中国斗鱼,又名:叉尾斗鱼、兔子鱼、天堂鱼等等,龙岩人叫“呯朋”,也叫“三斑”。阳江地区叫“频频屁”。福建屏南称之为“乒乓狮”。梅州地区叫“旁皮腊”。以前在我国南方的野外溪流、河沟、稻田到处可见,因为它的分布地带属于亚热带地区,因而中国斗鱼可以0℃以上的低水温环境中良好生存,在14℃以上的水温中它可以很好地生长。
9. 斑点叉尾鮰的养殖特点
叉尾鮰鱼学名斑点叉尾鮰,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有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食性杂、肉质好等优点,是大型经济淡水鱼类。叉尾鮰鱼不同地区还有沟鲶、钳鱼、河鲶、梭边鱼、回王鱼等叫法,体表无鳞,含有黏液,体侧有斑点,但当体重超过2.5kg后,斑点逐渐消失。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叉尾鮰鱼是一种外来鱼,原产于北美洲,国内在1985年从美国引进原种进行驯化,于1989年繁育成功,现在是南方地区主要的养殖品种,在广东、广西、湖北三省养殖较多。
斑点叉尾鮰,是鮰科真鮰属鱼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物种。
1、它原产于北美洲大陆、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北部。斑点叉尾蛔为温水性鱼类,栖息于水域底层。喜集群在池水边缘摄食、活动,冬天主要在水体底层活动,主要以底栖动物、小鱼、虾、水生昆虫、有机碎屑等为食。体型较长,前部较宽肥,后部较细长,头部较长。体两侧及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腹部乳白色或银白色,尾鳍分叉深,背鳍后有一脂鳍。
10. 斑点叉尾鮰主要病害
甲氰菊酯、鱼藤素、硫丹、功夫这类触杀性较强的农药都是毒鱼的好东西,并不是对草鱼,对一般的淡水鱼效果都很好
杀虫时,优先选用中草药处理,安全、对鱼虾影响非常小,表面上看单次用药成本偏高,长远看鱼的摄食、生长、成活率以及使用中草药后无需解毒培水,综合使用成本反而是比较低的。
常见化学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1、甲苯咪唑溶液:按正常用量,胭脂鱼发生死亡;淡水白鲳、斑点叉尾鮰敏感;各种贝类敏感。无鳞鱼慎用。本品约72小时才有明显效果,池塘尽量做到5天不换水。
2、菊酯类杀虫药:水质清瘦,水温低时(特别是20℃以下),对鲢、鳙、鲫鱼毒性大;如沿池塘边泼洒或稀释倍数较低时,会造成鲫鱼或鲢鳙鱼死亡。本品易产生抗药性,用药量及施药次数不要随意增加,要注意与非菊酯类药物交替使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