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河蟹池塘要增氧吗?
一、冬季河蟹池塘要增氧吗?
需要増氧。
增氧能调水、稳水。 有机质的分解转化离不开充足的溶氧。这也就意味着养殖水体的自然净化和生态平衡离不开充足的氧气。机械增氧不仅能促进水体流动,还能搅动底层营养物质,促进有益藻类、菌类的繁殖,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静水强光、水分层等带来的蓝藻(水体流动不易长蓝藻)等问题,同时输送富氧到水体下层,一方面减缓底层缺氧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因水分层造成上层溶氧的过饱
二、河蟹养殖过程中容易缺氧的原因以及如何溶氧?
很有可能是你养殖的密度实在太大了,可能是水实在太深了,然后就导致增氧的能力就不足了。要定期清理里面的垃圾,也可以适当的使用增氧机,可以适当的换水。
可能是水的流动性太差了,也可能是里面的水草太多了,可能是你使用了很多有问题的药物。要定期清理池塘,也要适当的换新的水,可以使用增氧机。
一般是因为养殖密度的过大导致的缺氧,可以用增氧机来增加水溶氧的含量。
导致蟹塘容易缺氧的原因
放养密度大,投饵量大或水位深,增氧能力不足; 水草过多,水清,造成池塘“封面”,水流动性差; 杀完青苔后,腐烂导致缺氧; 过量投放螺蛳或投放质量差的螺蛳,易引起缺氧; 常用刺激性药物,如漂白粉、生石灰、氯制剂等,影响水草和藻类生长,水体产氧能力差; 连续阴雨天(梅雨季节)或天气闷热后突然下雨,造成淤泥翻入水体或倒藻,水体极度缺氧; 盲目使用生物制剂或吸附性底改; 池塘不清淤或长期不合理改善水质,造成水草萎缩、藻类老化,耗氧因子增加。
水体长期浑浊。 有人认为,泼洒化学增氧剂(过碳酸钠、过硼酸钠、过氧化钙、双氧水等)补充外源氧的方式可以解决水体溶氧缺乏的问题。其实,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应急做法。水产养殖需要的是能溶氧(能溶于水的氧气),而非氧气,化学增氧剂释放的氧气很快就挥发到空气中去,难溶于水形成溶氧,而且化学增氧剂的频繁或过量使用,氧气迅速挥发掉却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底质和水体发热,导致底质厌氧发酵,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被彻底的破坏,水质、底质失去活性,自净功能丧失,水色很难培养,水草很难修复。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屡见超标。导致蟹病频发,养殖效益极不乐观。
养护好水质
就是要养护好水质,适时适当使用合适的肥料培育水草和稳定藻相,在苗期,注重“肥水培藻,保健养苗”;中后期,注意强壮水草,防止水草根部腐烂、霉变。巡塘时,观察河蟹的健康状况,同时观察水草和藻相是否正常。如水中悬浮颗粒是否过多?藻类是不是有益的藻类?是否有泡沫拖尾容易堆积,水质发粘伴有腥臭味?风头水是否像剥过皮一样?水色浓绿、泡沫稀少,藻相是否经久不变?表面看有水色,认真看水体悬浮物多,增氧机开处无泡沫等水质水色,都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其处理方法可参照“底质、水质的养护和改良”中介绍的方法操作。总而言之,保护健康的水草和藻相,就是保护池塘氧源的安全,保护氧源的安全,就是捍卫成功养蟹的命根子。
解毒排毒:消除养殖隐患
定期解毒是指定期有效地消除养殖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毒害,如重金属中毒、消毒杀虫灭藻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硫化氢中毒、氨中毒、甲烷中毒、酸热毒素、摄食霉变饲料中毒、摄食了老化死亡藻类分泌的毒素、滥用抗生素及违禁药中毒等等,尤其对各种毒素对河蟹的危害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消杀药物中毒
传统的“消杀”养殖模式,定期采用消杀药物处理水质和预防病害,或只要蟹一发病就立即用或加量使用“消杀”药物,导致药物累积沉降在水、底,短期可能不会有明显中毒迹象,但长期存在会破坏整个池塘环境和损害鱼的肝、肠、胃、鳃,如烈性药物或超量使用则会造成河蟹急性中毒死亡。
亚硝酸盐、硫化氢、氨中毒
大量使用化肥或畜禽粪尿或生物鱼肥进行肥水、池底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底质腐败等容易造成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和氨氮超标,导致河蟹呼吸困难、摄食下降,肝、肠、胃、脾、肾等各种器官都出现实质性细胞肿胀、出血和炎症,代谢器官功能衰竭,情况严重将导致死亡。
防控中毒,解毒排毒的最佳方案
每当进水后,肥水培藻前,放苗前,连绵阴雨天或者暴雨后转晴,连续高温,换季尤其是清明和白露时节,倒藻或蓝藻、裸藻、甲藻、金藻等有害藻类繁殖过盛,用了“消杀”药或拌喂了抗生素后第二天,投喂了氧化、酸败、霉变的饲料等,都应用清源(1瓶用3亩.米),或者解毒超爽全池泼洒解除水体和底质的毒性,同时每公斤饲料用清源、活性蒜宝、酶解多糖各10克拌料混匀阴晾半小时后投喂排解体内毒素,每天2餐,连用3天。
三、淡水螃蟹养殖方法有哪些
螃蟹养殖技术 一般来投资少、效益高,是一条致富的好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淡水螃蟹养殖 方法 ,欢迎阅读。
淡水螃蟹养殖方法:质量要优良 1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种,提高蟹种成活率
性早熟蟹种是指当年的蟹苗,在培育成当年的蟹种后,个体不大,通常在20克左右,性腺却已发育成熟的蟹。用这种蟹种翌年进行商品河蟹生产,绝大部分因蜕壳困难而死亡,从而给河蟹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种的方法为四看:
(1)看蟹种的腹部。如雌蟹腹部已变为近似圆形,即已呈团脐,脐周围长有绒毛,腹甲第四、五节变宽,则表明该此蟹已性早熟;雄蟹腹甲内的交接器若已发育成白色坚硬骨质化的管状物,则表明该雄蟹已性成熟。
(2)看蟹种的螯足、步足内侧掌节部有没有绒毛,若有,也不为连续细而短的绒毛;性早熟的蟹种螯足或步足绒毛稠而密长,颜色较深。
(3)看头胸甲的颜色及蟹纹。正常蟹种头胸甲背部颜色为淡黄色,而性成熟的蟹种背甲为墨绿色或青色;正常蟹种背部比较平坦,起伏不明显,而性成熟个体背部都为凹凸不平状。
(4)看蟹种的性腺发育状况。打开头胸甲,若在肝上看到有二条紫色条状物,甚至有卵粒,则为性成熟卵巢;有二条白色的条状物,则为成熟的精巢。若只看到枯黄色的肝脏,则表明性腺未成熟。
淡水螃蟹养殖方法:有条件的最好自育蟹种 自育蟹种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质量明显好于外购蟹种。
淡水螃蟹养殖方法:.蟹池清淤消毒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水草丛中。在人工养殖中,可以改变其穴居的特性。根据调查观察,养殖池成蟹穴居比率是比较低的,而且雌性多于雄性。绝大部分河蟹掩埋于底泥中,只露出口器以上的眼和触角,维持呼吸。我们认为,底泥的质量要求也是大规模蟹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看来,河蟹发病因素的重点之一即在于底质的清洁与否。在生产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 措施 来改良、改善底质,以满足河蟹生活生长的需要。
1所有塘在每年年底前后大多通过干塘清淤(底泥不超过15Cm)、暴晒后,再用100―100Kg/亩生石灰清塘。
2可以通过采用水下吸泥机等手段彻底清淤。
3流水增氧或使用增氧机增氧,确保水中溶氧不低于5mg/L。
4努力推广使用、投喂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可有效吸收水中、水底有毒物质。其作用如下:
(1)净化水质,明显改善水环境(可吸收硫化氢、氨盐等有毒物质),降低它们在水体中的浓度;
(2)可有效提高溶氧,稳定水环境PH值;
(3)光合细菌本身为高蛋白质(含量高达65%),可明显提高河蟹产量;
(4)可有效提高河蟹机体免疫力;
(5)可降低生产成本;
(6)可生产绿色产品、无污染产品。
淡水螃蟹养殖方法:调整放养模式
1适当的密度。
改密养为稀放,一般放养500―600只/亩,这样,河蟹有一个充裕的生活、生长空间。
2适中的规格。
一般为100―200只/kg,这样才能确保成蟹上市规格。
3适时放养。
改冬放为春放,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水温在8―12℃的时候。
4先暂养后放养。
“暂养”是蟹种放养前必须的过渡阶段。蟹种经过暂养后放养,可大大提高下塘成活率。注意暂养时间的长短,要视水温和池水中水草生长情况而定。
淡水螃蟹养殖方法: 种植 水草 种植水草是当今生态养蟹中大力提倡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俗话说得好:“蟹大小,看水草”。
1种植水草的主要目的
起分散作用,可充分利用水体,利用河蟹的立体良性分布,即上、中、下水体分布适宜。
2草品种
可以选择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但以伊乐藻为最佳,其营养价值较高,且生命力特强,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3种草面积
一般控制在水面的60%左右,若过密,要每隔10―15m开一宽为3―5m的通道,以确保池底有足够的光线。
4种草时间
一般选择在 清明 前后,不宜过早过晚。
5种植方法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