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蔬菜种植 > 正文内容

鳊鱼养殖密度(鲮鱼养殖密度)

2023-02-22 23:00:09蔬菜种植1

1. 鲮鱼养殖密度

1、鲮鱼是中型鱼类,天然水体中最大个体可达8斤多重(10龄),1—2斤的个体较常见。

2、通常情况下,1龄鱼可达0.5斤左右,2龄鱼可达1斤,3龄可达2斤左右,4龄鱼2斤以上。

鲮鱼是亚热带地区的鱼类,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和福建、云南的部分地区,是这些地区的重要养殖品种之一。

(一)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形,略侧扁,腹部圆。头小,吻钝。口小,下位,呈弧形。有吻须和颌须各一对,吻须较长,颌须极短小或退化仅留痕迹。并有耀目的光泽,两侧胸鳍上方有8—15个鳞片具宝蓝色的彩斑联成一片,形成一棱形的斑块。各鳍淡灰色,除背鳍外,其余各鳍的末端略呈赭红色。

(二)生活习性 鲮鱼是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温暖的河川极其附属水体的底层。

2. 鲮鱼的养殖技术和密度

桂花鲮鱼的生长速度比其他家鱼慢,特别是池塘养殖放养密度大,长得更慢,1龄鱼体重约70克,2龄鱼体重约250克,3龄鱼体重约350克,4龄鱼体重约500克。桂花鲮鱼能生长25cm,改良品种会更大一些,一般可以长到15~25厘米。这种鲮鱼也比较少见。

3. 鳡鱼养殖密度

千岛湖又名新安江水库,是国内有名的深水人工湖,也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战略水源地。1959年,新安江水库正式下闸蓄水,当水位达到108米时,库区面积为583平方公里,相应库容为178亿m³。湖面岛屿众多,面积在3亩以上的岛屿就有1078个,这也是千岛湖名称的由来。

关于千岛湖在1998~1999年连续两年爆发蓝藻“水华”一事,大家可能都已有所耳闻。但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千岛湖自建成以来就是一座重点“鱼库”,渔场在成库当年就投放了大量的鲢鳙鱼种。时至今日,湖区的鲢鳙放养已有60年历史,良好的水文条件、充沛的饵料使得鲜鱼产量逐年增长,如今年产超过250万公斤。

千岛湖凭什么成为“鱼库”?

千岛湖是钱塘江流域的重要水源点,鱼类结构、生态环境无一不根植于钱塘江。在认识千岛湖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钱塘江。

钱塘江是浙江省的第一大江,也被称为浙江、罗刹江、之江。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西南部的怀玉山,全长588公里,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公里。自干流相继建成新安江和富春江两大水利枢纽后,钱塘江就自然被划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新安江、富春江以及钱塘江河口段。

新安江水库储藏的水量占钱塘江流域总量的30%左右,巨大而优良的水资源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发展渔业的优势可谓是得天独厚。千岛湖之所以能成为全国著名的“鱼库”,与这里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鱼多。根据1984年的渔业调查,千岛湖共有83种不同的鱼类,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鲢鱼和鳙鱼以外,水库中还有鳜鱼、鳡鱼、鲌鱼、银飘、密鲴等多种经济鱼类,品种丰富。

千岛湖野生鳜鱼

当然,鲢鳙始终是重点的发展对象。早在1981~1991年,当地渔场投放的鲢鳙鱼种就达到了616万公斤,平均每年投放56万公斤。大致换算下来,平均每亩水面放养0.85公斤(10尾左右)。在人为管理下,湖区70%以上的产量都是由鲢鳙贡献,单一化趋势明显。

其次是饵料足。作为典型的山谷型水库,千岛湖平均水深30米,最深处有100多米,水量充沛,饵料丰富。通过对生物量进行监测,有专家认为:千岛湖平均每亩水面可生产1000~1500公斤的浮游植物,按照30%的利用率、40的饵料系数来估算,那么每亩水面能生产7.5~12公斤的有机鲢鳙!

最后就是环境复杂,产卵场众多。库区水面广阔,小岛和沙洲数不胜数,为鱼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环境。自1959年蓄水以来,湖水和山体之间的淹没线达到了1400多公里,由于季节变化,水位会出现9米的落差,水草类型多,为鱼类的繁殖提供了绝佳的产卵场。另外,渔场保有的亲鱼培育池每年也能贡献可观的苗种量,甚至成为了增殖的主流渠道。

千岛湖的“两大难”

毋庸置疑,千岛湖的有机鲢鳙为淳安县带来了巨额财富,也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同样也带来了两大难题:第一是捕捞,第二是如何确定放流比例。

有人可能会问了,湖里的鱼那么多,捕捞还不简单吗?这里要澄清一下,捕鱼看似容易,其实不然!尤其是在上世纪60至90年代,千岛湖的捕鱼体系还在摸索当中,复杂的地理和地貌环境给捕鱼作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上个世纪,千岛湖捕捞队共有107人,设有正队长1人,副队长2人,生产班组5个。其中,一班是张网、拦网班,共有29人;2~5班为刺网班,各班定员14人;另有运输班11人,后勤8人。值得一提的是,刺网分为单层刺网和三层刺网两种,配有船只12艘,是当时数量最多的捕捞网具。

千岛湖捕鱼船只

曾参与过捕鱼的一位老渔民透露,库区采用的是联合捕鱼法,先利用刺网和拦网对鱼群进行包围、截堵,期间伴有船只进行驱赶,将鱼群赶到放置好的张网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影响到后续的捕捞,甚至可能导致捕捞失败。凭借鱼群侦查和紧密合作,捕鱼队在20年间共捕获了3500万公斤鲜鱼,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新时代的捕鱼队已经摸索出一套非常纯熟的捕鱼流程,大大提高了回捕率。捕鱼的问题解决了,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从过去到现在,千岛湖放流鲢鳙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是比例和数量该如何把控一直是个问题。

资料显示,千岛湖放流的大规格鱼种在100克左右,每年投放重量多达60万公斤,其中鲢鱼占50%,鳙鱼占48%,草鱼和青鱼仅占2%。人工放流鲢鳙向来被认为是“生态文章”,还一度帮忙解决了90年代末的蓝藻“水华”危机,但进入新时代以来,鲢鳙的放流比例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呢?

要知道,千岛湖自2006年以来就进入了中度富营养化的行列,湖区束丝藻、曲壳藻等异常增殖的现象时有发生。在1998年,全湖浮游植物的密度只有108万细胞单位/升,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值就提高到了1152万细胞单位/升,十几年间增加了10倍多!

鱼产量增多的同时,水藻含量不降反增

如果不对鲢鳙的放流比例进行调整,不在源头上控制氮磷的排放,湖区的藻类就有可能进一步增多,甚至产生新的危机。这并非耸人听闻。大家都知道,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而“水华”现象的罪魁祸首正是蓝藻等有害的浮游植物。因此,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鲢鱼的放养比例,比如提高到60%或70%,并将鳙鱼的比例缩减到30%~40%。

鳙鱼/大头鱼/胖头鱼

至于二者的比例究竟该定为多少,每年放流的规格和数量又该如何确定,这都应该经过科学评估,对湖区的水质情况、现有生物量进行考察后再做决定。总之,为控制住水库中的浮游植物、防止“水华”现象再度发生,升级版的放流方案亟待研究。

4. 鲮鱼高密度养殖

选择钓底,鲮鱼是底栖性鱼类,喜生活在水质清澈、泥沙底质的江河底层。

钓鲮鱼可采用传统的钓法:“守点垂钓”,用手竿作钓,采用0. 8-1.5号的主线,0.6-1.2号子线,鱼钩选用溪流钩,鱼钩要小,因为鲮鱼嘴较小。浮漂用吃铅量2克以内的细长身浮漂,这种漂型灵敏度高,因为鲮鱼咬钩的动作有轻、快、猛的特点。可以用单钩,也可用双钩,根据水体鲮鱼密度来选择。

钓鲮鱼打窝用的诱饵,可用麦麸细粒、豆饼碎粒、玉米碎粒、碎米、糠皮等。钓饵可用腥香味商品饵,也可以用蚯蚓、红虫、虾肉、熟薯块、玉米、饭粒等天然饵料。

5. 鲮鱼放养密度

一亩鱼塘正常情况下一年一万五左右的纯收入。

  一亩鱼塘的收益会受到种鱼、养殖技术、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以亩产800斤鱼为例,可获得3.2万元收入,除去投入,一亩鱼塘一年的收益大概在1.56万元左右。

  一亩鱼塘一年收益多少?

  传统鱼塘养鱼的亩产量一般一千斤左右,但是不同的鱼种,亩产量也不一样。以一亩鱼塘为单位,亩产800斤为例,亩鱼塘养鱼总收入有32250元,除去各种投入,一个一亩的鱼塘养鱼利润有15679元。池塘养鱼一年亩产多少斤?

  传统鱼塘养鱼的亩产量一般一千斤左右。但是不同的鱼种,亩产量也不一样。

  中国常以池塘养鱼为主,与家畜、家禽饲养、养蚕、种菜等综合经营,以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废弃物,节约能源,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

  放养草鱼为主,适当混养鲮、鲢、鳙鱼。以1亩为例,草鱼规格250-500克/尾,放养密度400尾/亩;草鱼规格1000-1250克/尾,放养密度300尾/亩;鲮鱼放养密度1500尾/亩;鲢鱼规格300-400克/尾,放养密度100尾/亩;鳙鱼规格150-200克/尾,放养密度20尾/亩。放养前,全部鱼种均用4%食盐水溶液浸浴消毒10-15分钟。

  每亩放草鱼800尾,鲫鱼150尾,鳙鱼30尾。选用通威126池塘养鱼配合饲料与“鱼水情”浮性料搭配7:3比例使用。沉水料与浮水料搭配使用不仅草鱼长得好,鲫鱼也长得好,而且鱼长势均匀,饲料也不浪费。放养时,分1-3两、5-7两、最大一斤三个规格放养,轮捕轮放,一年可捕5次鱼,平均规格3斤重,亩产可达4000多斤。

6. 鲮鱼养殖密度多大

白鲮是刮食性鱼类,舐刮水底岩石等物体上的附着生物如绿藻、硅藻、丝状藻,还摄食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兼营滤食方式,能摄食水中的浮游植物。有机碎屑和浮游动物也是鲮鱼的食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鲮鱼可摄食各种人工投喂的饲料。水质要求是需要肥水,密度大概在每亩1200条左右,条件好的可以适当增加数量。

7. 鮰鱼养殖水深多少

鮰鱼是淡水鱼,它又被称为了长吻鮠,属于底层鱼类,在白天的时候它们常躲在水底或者石缝内,待夜晚来临之后便会出来觅食,而且觅食的时候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

鮰鱼喜欢集群,而且畏光,属于一种温水性鱼类且不耐低氧,生长的适温为13-30℃,而当水体中的溶氧量低于2.5mg/L的时候,便会出现浮头现象,其体色为粉红色,背部的颜色为暗灰色,腹部的颜色比较浅,在它的头部和体侧均具有不规则的紫灰色斑块。

鮰鱼属于一种肉食性鱼类,平时会以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小型鱼类等动物为食。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hnhuayukeji.com/sczz/98733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