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荚螟生活习性是怎样的?种植的豇豆被它蛀吃豆荚,该如何防治?
豆荚螟就是我们常说的豆蛀虫,它和大豆食心虫(钻荚虫)是专门为害豆类作物豆荚的害虫。但豆荚螟远比大豆食心虫的危害大,主要原因是豆荚螟一年发生多代,并且它不仅危害大豆,而且凡豆类食品都是它的美食,如绿豆、豇豆、毛豆、扁豆等。
豆荚螟的生活习性【1】豆荚螟的生活史:不同地区,豆荚螟繁衍的代数不一样。以我们山东为例,豆荚螟每年繁衍3~4代。而到了南方,由于温、湿度适宜,每年竞繁衍7~8代。由此可见豆荚螟对豆类作物的危害之大。
在我们当地,4月上中旬越冬代幼虫化蛹,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陆续羽化出土。成虫在豆科作物上产卵。至6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一代幼虫为害豆荚,7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危害豇豆、绿豆及春播大豆等;7月下旬至8月底第三代幼虫为害晚播春季豆类、早播夏季豆类;9月上旬至10月中旬第四代幼虫为害夏播豆类。
【2】豆荚螟的生活习性:豆荚螟的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弱,可作短距离飞翔。豇豆结荚前多产卵于幼嫩叶柄、花柄、嫩芽和嫩叶背面,结荚后多产在豆荚上。幼虫孵化后在豆荚上结一白色薄丝茧,再红茧下蛀入荚内食害豆粒,也可为害叶柄和蛀入嫩茎。末龄幼虫脱荚入土或在叶背结茧化蛹。
豆荚螟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1mm,灰褐色,翅展22一24mm,前翅狭长,近基部有一金色隆起横带,前缘有一明显的白色纵带;
卵:长0.5~0.8mm,黄白色,逐渐变为红色。长椭圆形,表面有不规则的网状纹。
幼虫:老熟时体长14~18mm,紫红色,腹面及胸部背面两侧呈青绿色,各节上生有毛瘤。
蛹:体长10mm左右,长椭圆形,棕褐色,端部有刺钩6根。
豆荚螟的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忌重茬、不与豆科类作物连作,并远离上年种植豆科作物的地块和当年已种植豆科作物的地块。这样可以“躲避”豆荚螟就近危害的现象,减少虫源;
②冬前深翻地并灌水冻垡;春天清理地块内、外的杂草,及时翻耕整地等措施,都可减少虫源。
③秋季豇豆收获后,及时清理地内支架、秧蔓,减少田内越冬幼虫。
【2】物理防治:在豆荚螟成虫发生期,使用糖醋液进行诱杀。糖、醋、酒、水的比例为3:4:1:2,并加入少量敌百虫。另外也可以设诱虫灯捕杀。
【3】药剂防治:成虫盛期和卵孵化盛期时,在豇豆蕾期和花期每10天喷药1次,可选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或50%倍硫乳油各1000倍液喷洒。以上农药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总之,由于豇豆以鲜嫩为主,并且自5月~10月(露地)不间断,所以成了豆荚螟危害的主要对象。种植时选择无虫害地块,远离虫害重灾区,并做到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在虫害发生初期及时防治,就能达到虫源少,减少豆荚螟危害的目的。
豆荚螟是一种跟许多害虫不同的害虫,豆荚螟很挑食,而且只挑豆科类植物,专门危害豆类。
豆荚螟,还有几个不同的名字,但都是根据它危害的特点而叫的,如豆蛀虫、豆荚斑螟、豆荚蛀虫、大豆荚螟等等。从豆夹螟的多个名字叫法,人们都知道,它就是威胁豆类作物的害虫。豆类作物如豇豆、扁豆、黄豆、豌豆、大豆、绿豆等等。
一、豆荚螟的生活习性
豆荚螟在我国的生长情况是不同的,气温高的南方地区每年可以发生6~7代,气温低的北方地区每年只能发生2代,中间地区可以发生3~4代。
越冬的幼虫3月下旬开始化蛹,到4月中旬慢慢羽化。
成虫白天躲藏在豆类作物的叶和茎上,也躲藏在杂草中,到了晩上就开始寻偶、交配和产卵的活动,如果豆还未结芵,就把卵产在幼嫩的叶、叶柄、花柄、嫩芽上,如果豆已结荚,就把卵散产上中部膨粒前期的豆荚上。
一只成虫可产50~200粒,一般每个豆荚上产卵3粒右右,刚孵出的幼虫,经过2小时左右作囊藏身,光露出头来。经过1~2小时的蛀食,就可咬穿豆荚钻进荚内,把荚内籽粒吃完后,又转荚继续危害可达2~3次,一生可食豆粒4~5粒。
二、豆荚螟的防治
1.减少虫源基数
对豆荚螟越冬的场所进行清理,有条件的可以田间架没黑光灯,诱杀豆荚螟的成虫,以减少虫源基数。
2.农药防治
在豆类始花期用6%甲氨基阿维菌素.虫螨腈微乳剂30~40ml兑水15公斤喷雾。
或3%阿维菌素.氟铃脲悬浮剂50ml兑水20~30公斤喷雾。
或3%甲维盐.氟铃脲悬浮剂30ml兑水15公斤喷雾(下午4~5点施药效果更佳)。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