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百科 > 正文内容

中国隐逸文化来源?

2024-05-19 11:53:56农业百科

隐逸思想的起源

隐逸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是道家哲学的一部分。南宋理学产生后,儒释道三家合流,隐士理想成为士大夫们的共同追求,尤其是知识阶层的顶尖级人物更是热衷于此道。道家编出来的最早隐士大概是许由了。

从尧一开始想把天下让给贤明的许由,许由听说这个消息,逃到箕山下自己种地为生。后来尧又派人告诉他想让他做九州的长官,他赶紧到颖水边洗耳朵,不愿被世俗的污浊言行沾染。

《庄子·让王》记载了商汤要把宝座让给他时,为了躲避居然选择自杀。后代隐土们在这些近似神话的作品中,尽情表达着自己理想的寄托。庄子喜欢为隐士们鼓吹,他笔下的主人公似乎都不食人间烟火,虽然现实中模仿起来太困难,但却满足了人们精神境界的追求。

他的“真人”甚至于达到神仙的水平,如“列子”可以乘风而行,“颜回”能够完全忘了自己,身心融汇在虚空中。就在庄周这种洒脱的情怀下,隐逸思想诞生了。

隐逸文化中的清高与扭曲

隐逸也是修养身心的需要,无论是道家的修炼性命,还是印证佛法的禅定,都要在避开世俗困扰的前提下,安静地培养。知识分子们后来发现参禅悟道是启发大智慧的重要手段,儒家的学者们也都纷纷侧身其中,存养功夫就是儒家的练心之法,出仕与否并不受影响。诸如王维、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人,甚至朱熹和王阳明都是一边当着官,一边打坐参悟。

秦汉之间有方士的传统,所谓“方士”就是崇奉道家神仙思想的人,他们是道士的前身。由于秦皇汉武迷信不老之术,因此开始与隐士有了接触。秦代最有名的方士就是徐福了,徐福又叫徐市,修炼气功、辟谷等神仙之术,懂医学、航海和天文。

赢政到处找长生不老药,他上书说海上有仙山,于是赢政派他带着上千的童男童女去寻,赏赐的物品无数,谁知他浩浩荡荡一去不返。他到了日本,没有找到仙药,只好住了下来,他带的谷物、农具协助当地居民提高耕种技术,又传播医学知识,现在日本新宫市尚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其间真伪没有定论。

汉武帝时期,因为刘彻好大喜功,不断封禅寻仙,使得方士流行。方士也分两类人,一类志向高远、安贫乐道,而另一类贪帝王的荣华,为了邀宠妖言惑众。

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形后,秦汉年间主要由方士们推动,“独尊儒术”之后,儒生的地位提高,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东汉时,朝廷的考试以推举“孝廉”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儒家的孝悌成了进身之阶,名士逐渐代替方士成为社会风气的主导力量。

隐逸文化和名士之风在魏晋时期达到了顶峰,也恰在此时走向了它的反动。任何事情宣传过了头都会显得虚伪和矫情,儒家的礼教也不例外,因为被推举为孝廉能得到官府的青睐,于是弄虚作假者就会接踵而至。

东汉在山东青州有个叫赵宣的人,为了给父母守孝,二十多年住在墓地里,大家都被他感动,一名叫陈蕃到这个地方当刺史,发现这个人还有五个不满二十岁的子女。过去守墓地必须是虔诚的状态,是不能娶妻的,说明他只是个贪图虚荣的骗子,于是剥夺了官府授予他的各种荣誉,将之囚禁。

隐者的贡献

隐士虽然远离官场隐居,但是他们的出世并非不问世事那样的消极逃避,只是厌恶了人类的丑恶行为,在山林中,自然可以增加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甚至提高审美的情趣。他们除了提升自身的修为以及价值观之外,对中国文明也是有贡献的。

在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中,除了造纸的蔡伦有官方身份外,指南针、活字印刷和火药都来自民间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具体发明人早已湮没不闻,毕昇若不是经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恐怕也不会为人知晓,官方史书没有他们的地位。

除了科技发明,隐者对文学艺术也有贡献,文学艺术以及思想巨著,只有发自真情实感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因此他们大多出自民间学者。四大名著小说均是隐士的作品,他们的作者或像曹雪芹钟鸣鼎食之家而败落,或像施耐庵参加完农民起义流落江湖,或像吴承恩能写出《西游记》,却居然写不好科举考试的八股文。

在魏晋后隐逸文化逐渐走向低谷,虽然偶尔有名士隐居,但是这种隐逸文化已经不再被大多数士大夫阶层认可,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明清时代对思想的强力限制,隐逸文化也走到了尽头。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hnhuayukeji.com/nybk/98890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