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百科 > 正文内容

对珍惜粮食的理解? 缓冲对的定义?

2023-09-06 05:00:43农业百科

一、对珍惜粮食的理解?

珍惜粮食是指不浪费食物,尽可能地利用好每一粒粮食。这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也是对农民劳动成果的尊重和感激。

以下是对珍惜粮食的理解:

  1. 避免浪费:在购买食材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量购买,不要贪多嚼不烂;在烹饪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食量,避免剩余食物被扔掉;在用餐时要吃光碗里的食物,不要挑食或浪费。

  2. 合理搭配:在饮食中要合理搭配各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在烹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食材,不要只用某一种食材或只做某一种菜肴。

  3. 储存管理:在储存食物时要注意保鲜措施,防止食物变质;在存放时要注意分类、分装,避免混淆和污染。

  4. 提高意识:要提高珍惜粮食的意识,从小事做起,如养成不剩饭菜的好习惯;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宣传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总之,珍惜粮食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它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和感恩精神。

二、缓冲对的定义?

缓冲对从缓冲作用的原理可知,缓冲溶液一般由具有足够浓度及适当比例的共轭酸碱对组成,组成缓冲溶液的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合称为缓冲对。

人体缓冲体系

系统 解离反应 pKa

蛋白质 HPr=H+ + Pr﹣ 7.4

碳酸氢盐 H2CO3= H+ + HCO3﹣ 6.1

磷酸盐 H2PO4﹣= H+ + HPO42﹣ 7.2

人体血浆里最重要的缓冲体系是碳酸氢盐缓冲体系即

H2CO3= H+ + HCO3﹣

pH= pKa + lg〔HCO3﹣〕/〔H2CO3〕

在正常血浆中,〔HCO3﹣〕︰〔CO2〕= 20︰1

pH=6.10+lg20/1=7.40

作用机理

人体各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主要通过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的运输作用,被迅速运到肺部排出,故几乎不影响血浆的pH,当产生比CO2酸性更强的酸(如磷酸、硫酸、乙酸等)时,血液中HCO3﹣/ CO2缓冲对便发挥缓冲作用,其中HCO3-可与代谢产生或外合产生CO2和H2O。增加的CO2大部分从肺部排出或通过血浆中蛋白质缓冲对和与之作用,,使〔CO2〕降低;减少的HCO3﹣可通过肾脏进行调节而得到补充,从而使

〔HCO3﹣〕,〔CO2〕和〔HCO3﹣〕/〔CO2〕都恢复正常。当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碱进入血液时,血液中的H3O+便立即与它结合生成水。H3O+的消耗有H2CO3的解离来补充,结果也使血液的pH 保持稳定。

三、粮食产量稳定度定义?

粮食产量稳定度=(一个区域本年度产量-本区域上年产量)/[17万 吨×(该区域上年产量/全市上年总产量)]。

粮食产量统计调查,首先采取品种抽样调查、小品种全面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包括地块和经营单位。对种植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粮食作物抽样调查,获得播种面积、种植类型等各类数据。之后再实地实测,通过对抽查的数万块田地的实际收割,获得单位面积的粮食实际产出,再推算出全国单位面积产量数据。之后,依据“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的公式,计算出全国的粮食产量数据。最后再根据卫星遥感数据计算得出的参数,该系统由气象模型单产模拟、种植面积统计、作物种植比例统计等模块构成,可用于粮食供需和安全评估,出具粮食产量预测报告等。

四、粮食的定义及主要种类有哪些?

粮食是指可以作为食物的谷类作物,主要包括以下种类:小麦、玉米、稻谷、大麦、燕麦、高粱、荞麦、薯类等。其中,小麦、玉米、稻谷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杂粮作物,如豌豆、红豆、黑豆、绿豆、黄豆等,也可以被视为粮食的一种。

五、收割粮食对吗?

不对,应该是收割庄稼。粮食是庄稼收割后与秸秆分离的收获品。

六、对大学定义?

高等教育机构

大学的释义有三:一、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包括综合性大学、学院、高职高专等。二、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三、 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大学一词出处有三:一、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学院、高职高专等等。二、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卢辩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三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

基本释义

1、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机构

通常设有许多专业,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或院。这里专科的含义是专门科目,如医科大学、农业大学、林业大学、药科大学、商科大学、高新科技大学等。

现代大学的概念,来自英文University(A university is an institution where students study for degrees and where academic research is done)。

2、《礼记》中的一部

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礼记》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附录:《大学》概要,《大学》主要讲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学代表作。作者曾参(cān)孔丘的得意门生;春秋后期儒者。“大学”即大人之学,亦为未来之君主、栋梁领导天下的必修之学。旧时大学为胶;小学为痒;承办讲学之地为学堂;私立学堂为私塾,教师为先生。

教育机构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学府之一,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机构 ,大学还包括高职高专院校。

中国封建时代“大学”一词除了指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外,还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根据文献记载,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虞舜时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以后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是当时位于京师的最高学府。

皇朝帝国时代到了汉朝,中央设立太学,为最高学府,而地方也开始设立郡学、州学、府学、县学等供同龄学生学习的的地方官办高等学校,相当于不同阶级的公立大学,低阶大学学业出色的学生可以进至高阶大学学习。隋唐以后太学改为国子监,唐朝以后出现书院。书院可以分为大学部、小学部,有些并不严格区分,有官办,有私立,不少是私办官助。白鹭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都是著名书院的代表。中国传统的学校部分培养公共政治服务的官员仕人以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偏重儒学人文教育。

另外,还有专门学科部或者专科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南朝宋时设有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合并后分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唐朝的国子监设有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明朝时设有专门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四夷馆。此外还有兼具人才培养功能的专门性的科研及应用服务机构,如医学领域的太医馆等,天文历法领域的司天监或者钦天监等。还出现过综合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如南朝之宋朝设立的华林学省,相当于后来的中央研究院。

七、古人对米饭粮食的雅称?

古代粮食代称:谷,五谷,百谷。

种类:粟,黍,稻,菽,大麦,小麦,薏苡,麻。

粮食单位:斗,升,秉,石。

《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腾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

八、粮食危机对农药的影响?

粮食发生危机对农药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粮食危机,大量粮食不能出口,粮食市场大幅减少,必然导致生产粮食过剩,农田就减少,就会链锁反应,农药必然需求量减少,也包括化肥减少,农药减少也反过来影响粮食生产,加紧粮食危机的更严重出现。

九、粮食烘干对粮食质量有哪些影响?

水分水分是粮食中重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它不仅影响粮食的籽粒的生理变化,而且影响粮食的加工、储藏及粮食食品的制作。

水分过高,粮食不易保管,容易发热霉变,会使粮食品质发生变化,适量的水分可保证粮食加工及食品制作的顺利进行及产品品质。

正常情况下,粮食有水分应在13~14%。入库的粮食要严格按国家质量标准要求的水分含量执行,不许超过标准要求值。

破碎率粮食的破碎率是反映粮食品质的一项重要的指标,玉米质量指标中规定三等玉米的不完善粒不能超过8%,(不完善粒包括虫蚀粒、破碎粒、病斑粒、生芽粒、生霉粒、热损伤粒)。

破损粒增加,不完善粒总量就会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质量指标要求。

烘干后的玉米,由于高温干燥产生的破碎增加,破碎率过高,品质下降,甚至隆等。

以及玉米表皮爆裂和产生热损伤,爆裂的玉米在装运过程中会产生籽粒的破碎,并加大了玉米储藏中发霉的机会。

通常解决办法是采用过筛的办法,减少人为造成粮食的减量和经济损失。

脂肪酸值烘干前粮堆的温度对脂肪酸值的影响。

由于粮库烘干能力有限,部分高水分粮食不能及时烘干晾晒,导致高水分粮食集中在一起发热,使粮堆温度升高,粮食籽粒中的脂肪在高温高湿下极易发生酸败,致使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脂肪酸值升高,粮食品质发生劣变。

烘干过程中温度对脂肪酸值的影响。

粮食在烘干过程中会产生烘伤粒,而且过高的粮食温度会使粮粒脂肪酸值升高,一般出机粮温在50℃以下,对玉米的色泽和味道影响不大,脂肪酸值变化也不明显;若出机粮温在60℃以上时,玉米颜色发灰,失去原有的甜味,脂肪酸值变化不大。

玉米在储存过程中脂肪酸值的变化。

在保管过程中,如保管不当,会发生结露,发热、霉变、粮食局部或全仓粮温升高,从而使粮食籽粒内部脂肪发生酸败反应。

玉米脂肪酸值上升。粮堆湿度的影响。控制粮食水分是保证粮食储藏安全和粮食品质的关键。

粮食水分除受入仓水分影响外,还受粮堆湿度的影响。

粮堆中湿度大,粮食水分就高,粮堆就极易发生结露、发热现象。

而且粮食水分高,可导致粮粒中霉活性增强,呼吸加剧,各种代谢活动更加旺盛,消耗干物质速度加快,从而使粮食储存稳定性降低,脂肪酸值就随之升高,粮食的品质发生劣变。

霉菌毒素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升高,霉菌生长会更加旺盛,玉米胚中的脂肪酸值提高不大,而其它部分则显著提高,这是因为霉菌在胚中生长更旺盛,而胚中产生的脂肪酸能被霉菌分解利用。

破碎粒的影响。粮食在入仓过程中,由于机械化程度高,致使入仓粮食破碎粒大大增加,特别是浅圆仓和立筒仓,破碎粒增加了玉米粒中脂肪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粮食籽粒更容易发生酸败而使脂肪酸值升高,粮食品质发生变化。储藏时间对脂肪酸值的影响。

储存时间越长脂肪酸值越高,储存条件也直接影响粮食的安全储存时间,北方的粮食一般储存时间比较长一些。但是,随着储存年限的增长,脂肪酸值会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应定期限进行轮换。

高温干燥营养成分受到破坏。

以玉米为例,玉米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当温度过高时会使淀粉和蛋白质发生糊化和变性,从而失去应有的营养成分,玉米在57度以上时,淀粉结构发生变化,蒸煮粘性发生下降变化,不易成团,食用时失去香味,口感发散,并用粘牙现象。

脂肪酸值升高。

在烘干过程中由于控制不好温度容易引起玉米产生烘糊粒,一般在50度以下,对玉米的色泽和味道影响不大,脂肪酸值变化也不明显。

若粮食的温度在60度以上时,玉米颜色发灰,还会出现焦糊粒,失去原有玉米甜味,脂肪酸值变化较大。新收获的玉米脂肪酸值一般在15左右,很少有超过20的,不完善粒也低。而高温烘干的玉米脂肪酸值和不完善粒中的破碎粒和热损伤粒比较多,指标普遍高,有的还有烘糊粒,所以由于烘干条件的不适宜,引起了质量指标发生变化,不宜继续储存和流通,只有轮出。淀粉的产率降低。当烘干温度在90℃以上时,一次完成烘干作业的玉米,其淀粉品质会受到显著的不良影响。美国詹逊等人于1975年报告说,当对玉米进行100~142℃的水热处理时,玉米所含麦芽搪(淀粉水解产物之一)的数t增加约4倍,从9.4毫克增为35.5毫克。说明玉米中的淀粉发生了部分水解,淀粉产率降低。蛋白质遭破坏。加热温度对粮食的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当玉米加热到143℃时,玉米中能被氯化钠提取的蛋白质数量会显著减少。高温烘干能使粮食中若干种氨基酸遭到破坏。加热温度对小麦的面筋蛋白有很大影响。如果加热温度过高,面筋含量将下降或完全丧失,残留的少量面筋品质将显著变坏,并会使色泽变暗,失去弹性。烘干过程中,一般控制小麦温度在45~50℃。在保证发芽率为95%以上时,小麦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为62℃,玉米为51℃(相对湿度为70%时)。加热温度对几项品质指标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对食用、商用的粮食一般加热温度不超过50℃,最高不超过60℃,对于种用粮食,一般不能超过45℃。

十、中国对信息的定义?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hnhuayukeji.com/nybk/98815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