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团养殖法(生物絮团养殖法名词解释)
1. 生物絮团养殖法名词解释
养殖户特别是虾农对“碳氮比”应该不陌生了,但要理解好并应用好它,掌握的人并不多,今天,我们就谈一谈“碳氮比”的原理和主要注意事项。
什么是碳氮比
碳氮比是指有机物中碳的总含量与氮的总含量的比值。一般用"C/N"表示。假如碳氮比(C/N)为20,意思是指该有机肥中碳元素的含量是氮元素含量的20倍,当然碳氮比只能说明该肥料中的碳和氮的比例,并不能表示养分含量。
为什么要关注“碳氮比”或“碳氮平衡”
水产养殖里,需要大量投料,养殖动物大量排泄造成了水体中富营养化严重,氮的降解是水质调控的重点和难点。
怎么降解?大家应该都知道,通过藻类和菌类去净化。最简单的,维持稳定的藻相和菌相是最好的。怎么去维持呢,那就需要水体保持合适的碳氮平衡,藻类和菌类的活力才是最好的。
什么是碳源
简单来说,碳源就是微生物生长需要的一类营养物,是含碳化合物,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能量的。最常见的就是糖类,如蕉糖、葡萄糖等,属于简单碳水化合物,其优点是应答快,利用迅速。还有淀粉、糖蜜、木薯粉、谷物粉等属于复合碳水化合物,优点是稳定、持久,但是效果来得比较慢。但是要注意一点,不同的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是不同的。
什么是氮源
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
补碳的重要性
举一个例子,平时我们所用的培养基一个重要参数就是碳氮比,细菌的供能物质来自碳源,当氮源高时相对碳源低,细菌没有充足能量合成蛋白质和进行生命活动,生长也就慢了。
碳氮比在我们的种植、发酵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指标。若碳氮比适中,则微生物分解速度快,净化能力就强。
结合当前高密度养殖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越是使用高蛋白的饲料,池塘中碳源的缺乏就越加严重,适时适量补充有机碳源就显得更加必要。因为我们投喂的饲料中的蛋白质,能消化吸引的只有20%-25%,剩下的氮要靠我们的有益微生物和藻类吸引。但是有益微生物和藻类转化掉这些东西需要消耗掉大量的碳源,像有益微生物适宜生长繁殖的碳氮比为(20-30):1,藻类则是6:1,两者平衡起来,养殖水体较为理想的碳氮比为15:1。
科学数据和实践证明:10公斤碳能水溶肥综合功效远胜于200公斤有机肥(有机质45%)。但长期以来,养殖户朋友们习惯于“靠天补碳”,从大气获得无机碳(CO2)。然而,仅靠藻类光合作用产生
2. 生物絮团养殖技术
是养殖水体中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体的有机体和无机物,经生物絮凝形成的团聚物,由细菌、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一些无机物质相互絮凝组成。
3. 生物絮团养殖法名词解释是什么
每立方水体能产出13~15斤对虾,养殖过程中采用生物絮团技术调控水质,全程零换水,每斤虾三养殖成本为12元左右,且能达到稳定、持续的高产出。
4. 什么叫生物絮团养殖模式
一、池塘内循环
池塘内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将池塘养殖传统的散养模式变圈养模式。池塘內循环系统主要由养殖水槽、推水装置、投料装置、增氧装置、集污及排污装置、挡水墙、养水区、推水设备等组成,该系统的最大特别就是能有效控制养殖鱼类排泄粪便的范围,并能有效地收集这些鱼类的排泄物和剩余饲料,通过沉淀脱水处理后,再变为陆生植物的高效有机肥,既有效减少了水体污染,同时也提高了废弃物的利用率。
二、内封闭循环养殖模式
泰国虾农Arunsopha的内封闭循环养殖模式,其系统由四种不同类型池塘配合在一起工作。第一种类型池塘用于养虾,池塘配有增氧机和集污系统,养殖污水流经第二种类型池塘,该池塘饲养有罗非鱼,罗非鱼用于处理虾池的残饵等有机物,并净化水质。然后,罗非鱼会进入第三种类型的池塘,该类池塘中饲养有尖吻鲈或鲈鱼,用以控制罗非鱼的种群数量。该池塘的水会通过落差进入第四类池塘,在添加了矿物质和营养物质并进一步净化后返回到养虾池。
三、水产养殖仿生学系统
水产养殖仿生学的重点在于让池塘水体模拟自然的河口条件,利用浮游动物大量增殖作为养殖虾类的营养补充并且有益菌可以调节水质。一般的操作是前期用发酵好的米糠等泼水培养桡足类,同时投喂发酵豆粕、花生麸等,全程不使用商业饲料。定期在池底缓慢拉动链条或绳索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同时可以释放底泥营养,起到改底、调水、培养浮游动物的作用。
四、生物絮团技术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是借鉴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技术,通过人为向养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如糖蜜、葡萄糖等),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C/N),提高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含氮化合物转化成菌体蛋白,形成可被滤食性养殖对象直接摄食的生物絮凝体,能够解决养殖水体中腐屑和饲料滞留问题,实现饵料的再利用,起到净化水质、减少换水量、节省饲料、提高养殖对象存活率及增加产量等作用的一项技术。
五、离岸深海网箱养殖
由于近岸养殖易受人类活动,特别是陆源污染的影响,海水养殖与生态环境问题、食物安全问题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除了研究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与技术外,发展离岸深海养殖技术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海水养殖新方向与趋势。目前国际上深水养殖技术的研发主要聚焦于鱼类网箱和养鱼平台方面,关于深水抗风浪筏式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则很少。简单来说,就是把大海当成一个很大的水净化池了。
六、红树林-水产养殖藕合模式
通过在海边种植海桑、秋茄和桐花树等3种红树植物,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N、P含量,减轻废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红树林恢复后在其水域生态放养斑节对虾或南美白对虾,养成后以有机虾的名号出售,获得不错的收益。
七、生态湿地
生态湿地的技术就是使用人工湿地生态环境净化池通过水循环来净化部分养殖排水水质,实现养殖废水对环境零排放。通过在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从而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为水中营养物质提供了输出的渠道。同时还能提高水体溶解氧,为其它物种提供或改善生存条件。水生植物除了直接吸收、固定、分解污染物外,还通过对土壤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调控来进行环境的修复。
八、鱼菜共生
在鱼菜共生系统中,水产养殖的水被输送到水耕栽培系统,由微生物细菌将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碱,进而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利用。由于水耕和水产养殖技术是鱼菜共生技术的基石,鱼菜共生可以通过组合不同模式的水耕和水产养殖技术而产生多种类型的系统。
九、高位池封闭式循环水养殖
高位池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就是通过四周增设的增氧机不断运转,使塘水产生水平环流,残渣产生“水力聚污”现象,并向中央底部聚集,再由中央排污管和水泵将池塘底部污水抽到池边宽十多米的水槽里,利用浅层沉淀原理分离水中悬浮有机物,停留20——40分钟后,固液自然分离。溢出水槽的水,水层厚度小于0.3毫米,经过30——60度坡度的池壁斜面,利用薄水层自然光化学催化氧化原理脱氮解毒,最后返回池里。
十、浮动湿地和浮岛
浮动湿地和浮岛很容易理解,通过在浮床上种植植物,以减少水体的污染,增加水的透明度,去除营养物质、悬浮固体和重金属。此方法适用于水产养殖、湖泊、水道、池塘、水坝和其他淡水体,当然海水同样也是适用的,不过要找到适合海水环境下生长的植物。
5. 生物絮团养殖法名词解释汇总
生物絮团是由多种微生物在水体中共同合作形成的复杂结构体,其中包含了菌胶团、丝状细菌、微生物胞外产物、多聚磷酸盐、多糖类等复合材料,以及异养菌、消化菌、藻类、真菌、原生动物等多种微生物。
因此,生物絮团内部生态环境复杂,且各个微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竞争和协同等复杂关系。这些因素使得生物絮团的形成和发展非常难以控制。
同时,生物絮团内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温度、水质、营养物质等,导致生物絮团形成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进而影响生物絮团的控制效果。因此,生物絮团难以控制并不奇怪。
6. 生物絮团原理
生物絮团:是一种由有机物质组成的大团聚体。
生物絮团形成的条件:
1、碳源添加前两周不要使用杀菌剂,在碳源选择上应用较多的碳源是人类及动物食品工业的副产物,一般直接从当地取材,如糖蜜、甘油、麦麸、玉米粉及木薯粉等。添加碳源后不可换水,但可以补充蒸发渗漏的水分;
2、全程要保证充足的供氧,以保证溶解氧的浓度以及足够的水体混合度;
3、养殖水体中C/ N>10时才能形成良好的生物絮体,使养殖水体形成以异养细菌为主的养殖系统,将有利于生物絮团的形成,为保持培养单元具有丰富的异养细菌,应在培养单元内加人黏土(100克/升)或活性污泥 (32毫克/升);
4、也可加入适量的高效有益菌到培养单元,如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有助于水体营养物质代谢的菌类。
7. 生物絮团养鱼技术要点
可以的。
高密铁桶鱼池智能养鱼不受季节所地限制,出鱼量高,周期短,一年可养多批,受到鱼民们的热捧。
一套设备标配是4个圈养桶加平台、鼓风机、尾水处理塔、微生物过滤桶等,每个圈养桶上部2米为圆柱形,底部1米为圆锥形。桶壁中部有直径1厘米的排水孔,每天从排水孔放入三分之一的外塘水。底部有排污管连接圈养桶和尾水分离塔。鱼在圈养桶养殖,锥形桶底将鱼类粪便等污物集中,经吸污泵抽排出圈养桶、进入尾水分离塔,污物可制作成生物絮团,用来喂养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抽出的水经三级过滤降解氨氮后排入外塘循环使用,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的绿色高效循环养殖。
“
8. 生物絮团养殖中的问题
这些个物质残留不同于水面上的油膜和泡沫,它们基本上不会存留在水面,只会在水中游荡,对于它们我们有三种解决办法。
1、适当的换水
这些个漂浮物一般的都不会再生,只要我们保证水质和鱼儿不犯病,适当的换水是会慢慢的解决掉这一问题的,我们只会越换缸内的悬浮物越少,而不会越多。
2、加强物理过滤
这个主要是加强滤棉的细密度,存留在水中的这些杂质之所以总是存在,就是因为个体太小,滤棉的空隙太大,所以就永远的滤除不干净,所以我们可以多换一些更加细密的滤棉来对付它们,比如魔毯,再一个就是加大过滤功率。
3、净水剂
最后一招也只有它了,当我们无论如何也处理不了的时候,那就只有一招就是想办法增加水中杂质的面积,这一点只有净水剂能够做到,它们可以把水中的微小杂质迅速凝结成絮状物,然后再被过滤棉迅速的滤除。
无论是加魔毯、藤棉或者是净水剂,我们都要小心滤棉溢流的问题,及时的和更换清洗滤棉,很快我们的水质就会变清了,所有的杂质都会被有效地滤除。
9. 生物絮团的作用
单纯从字面上来解读黄浊水,即仅仅说黄浊水对虾有没有影响,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再通过检测氨氮,亚盐都不超标,且特别是溶解氧也合适的话,则肯定是没有影响的;
其实黄泥色的水并不是坏水,只是泥浊水,至少说明底部不脏,不是暗黑的有机物水,不一定要刻意去调水,泥浊水一样可以养出高产虾来,因为泥浊水代表的是水底的通透性正常,底质未腐败。此种情况,保证溶解氧是关键,不必刻意调水,溶氧的保证可撒过氧化钙和开增氧设备。
2.一些特殊养殖模式下,也是没有影响的,甚至是好水,例如现在很少有人采用的无藻(实际上是少藻)适度遮阳的大棚养殖模式中,黄浊水就是好水,在这种养殖模式下,类似于室内工厂化养殖,但它又在室外的大棚中,适当遮阳,控制藻类少一些,以减少藻类带来的麻烦(例如过浓过多则易倒藻和夜间可能缺氧,以及藻毒素过多等负面影响,肥水麻烦,或很难掌控藻类繁殖度等麻烦),但这种养殖模式也必须有较强的增氧设备,如底曝气,气石,打水车促进流动等措施,这个模式我们在福建漳浦有客户使用,由于藻少,养殖过程中水体理化指标比较好控制,多用反硝化细菌不断脱氮(脱去饵料粪便带入的氮源,变成氮气挥发掉),多用乳酸菌等,多用强微菌剂,养殖均比较顺利,其中黄浊水就在这种模式中比较常见,它只是曝气搅起的底泥造成,以及大量使用乳酸菌和泼洒碳源(碳源如糖类主要通过培育乳酸菌相来吸收水中的氮元素,以减少氨氮和亚盐的作用)而形成的生物絮团成分,由于泼洒乳酸菌发酵液易形成黄褐色硅藻水,加上絮团,从而造成黄浊水。
虾是喜荫动物,在这种少藻养殖模式下,黄浊水反而起到了很好的遮荫作用,有利于对虾的生长;
3.第三,您是否套养了滤食性的鱼类,即鱼虾混养模式,前期由于藻少,投料少,这些鱼类觅食造成搅动底泥,从而形成黄浊水,这种情况,对虾宜标粗10多天后才能放苗下去,以免被吃,同时,也应该投喂一些家鱼饲料来缓解。
4.第四,是下大雨冲刷造成的黄浊水,此时雨后应该泼洒生物解毒泼洒剂一包2亩左右,一是解毒,二是调理水质;然后在晴天进行肥水操作,肥水时这种情况注意配合腐殖酸钠,一是增加水色,二是配合肥水;同时,要适当投放过氧化钙 + 强微改底养泥复合菌颗粒1包5亩,进行适当的底增氧和底部培育乳酸菌相和脱氮作用(此时底部容易氨氮和亚盐过高)。
5.最后您所说的肥水肥不起来,我们说肥水其实就是培藻,培育水色,这里有几种情况造成肥不起来,即藻类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要具备,一是阳光,一般可以解决;二是缺少营养如微量元素,可以采用氨基酸复合肥,或用我们的活水生物料(本产品有藻类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直接泼洒肥水,或自己发酵制作氨基酸发酵液
10. 什么是生物絮团,怎么培养生物絮团
需要过滤
一般会在5-10天内形成初步生物絮团,但生物絮团形成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耗氧过度容易造成溶氧偏低,更容易造成系统的崩溃。一般认为对虾养殖池塘絮团量应维持在10-20ml/L的丰度为宜。当生物絮团形成量超过阈值时,可适当减少有机碳源的添加量(但不能停止添加,易造成系统崩溃);生物絮团高密度养殖需要过滤。也可相应减少饲料投喂量;当无法控制时最为有效的办法是过滤掉多余生物絮团或换水处理,拥有沉淀池和过滤池的养殖场可通过沉淀过滤等方法合理控制絮团量。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