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著作有哪些 古代农业著作有哪些书
一、古代著名的著作有哪些?
古代著名的著作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著作:
1.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称为“易经”。
2.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和其门徒言行的记录,被誉为“四书五经”之一,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孟子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四书五经”之一。
5. 《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6.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成,被誉为“五经”之一,包含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诗歌作品,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一些代表性的古代著作,它们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我国古代有哪些农学著作?
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就出现农家学派和农书,流传至今的有《吕氏春秋·上农》四篇(公元前239 年)。
到汉代则出现了《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这样两部著名的农书。
北魏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学著作,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贾思勰 所著的《齐民要术》(公元532-544年),同时也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齐民要术》以前的农书都是以北方农业技术为主要写作物件,在《齐民要术》的出现之后六百余年,才出现了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业技术的农书,这便是南宋的陈旉《农书》(公元1149年)。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三、古代炼丹道士有哪些著作?
葛洪(284~364或者343年),为东晋道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经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前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医学著作。
四、古代记录星空的著作有哪些?
《春秋左传》中有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中国殷代《甲骨卜辞》中载有最早的新星记录;《殷契佚存》可有日月食记录;《诗经 小雅十月之交》记录了日月连食的发生;甘德著《天文星占》;司马迁著《史记 天官书》;刘红编《乾象历》得出近点月周期;《敦煌星图》是世界现存星数最多(约1350颗)可最早的古星图之一
五、农业著作?
《氾胜之书》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堪称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农书》是一部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特别是在介绍农业生产工具方面具有特色。《农政全书》在书中贯穿着治国治民的“农政”基本思想。以上四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六、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数学著作?
在中国古代算书中,《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孙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机》等10部算书,被称为“算经十书”。其中阐明“盖天说”的《周髀算经》,被人们认为是流传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既谈天体又谈数学的天文历算著作
七、中国古代水利著作有哪些?
中国古代水利著作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有《水经注》、《山海经》。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许多资料。
《山海经》是一本奇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
八、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医学著作?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共计18卷182篇。后来秦越人扁鹊著的《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两汉时期诞生了我过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论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该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我国现存最早的经络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成书于晋代(成书于256-282年),由黄甫谧编著。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
《肘后救卒方》晋代葛洪著,他先著成《金匮药方》100卷,因篇幅浩繁,不便携带,将其中救急、多见、简要实用的部分,摘要编成《肘后救卒方》3卷.《肘后救卒方》现存8卷,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刘涓子鬼遗方》南齐人龚庆宣著,约成书于475-502年之间,是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隋唐蔺道人著,约成书于841-846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很有学科价值的伤科专书.它反映了隋唐时期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水平已相当先进.书中载40余方,为伤科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太平圣惠方》是宋廷编著的大型方书之一.共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广泛地收集宋以前方书及当时民间验方,内容颇为丰富.对方剂、药物、病证、病理都进行了论述。
《圣惠选方》,成书于1046年,由何希彭节选《太平圣惠方》中的精要部分,编辑而成.作为教本应用了数百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宋朝诏令太医裴宗元等人将官药局所收医方加以校订,编成《和剂局方》.全书共5卷,分21门,载方297首.后来《和剂局方》经多次增补,内容日益丰富,1151年,经许洪,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为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时全书10卷,附《用药指南》3卷,分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载方788首。
《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历时7年(1111-1117年)编成此书.共200卷,达200万字,分60余门,方近2万首,前代方书几乎全部被囊括。
《济生方》宋代严用和著于1253年,是严氏五十余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全书10卷,分80门,载方400首.原书已佚。
《三阴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全书15卷,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有方有论,论后附方,使读者易于洞晓病因,论因求治,在传播方剂学上也有贡献。
金代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宣明论方》15卷,《伤寒直格方》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可靠而价值较大的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与《宣明论方》二书。
金代张元素著有《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等。
金代张从正著《儒门事亲》。
金代李杲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元代王好古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
元代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注》、《伤寒辨疑》等。
《本草发挥》1384年徐用诚编撰。
《救荒本草》1406年朱骕编撰,它既是15世纪初我国一部药、食两用的植物学著作,也是一部植物学图谱?
《滇南本草》约1476年,兰茂编撰。
《本草集要》1492年,王纶编撰。
《本草纲要》1578年,李时珍著,共52卷.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证治准绳》1602-1608年,王肯堂著,全书以证治为主,每证引经据典,结合己见论述,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议论持中,选方较精。
《寿世保元》1615年,龚廷贤著,共10卷。
《外科正宗》1617年,陈实功编著,此书主要是作者对其外科理论和经验的总结,书中尚有外科疾病插图若干。
《瘟疫论》1642年,吴有性著.该书创立“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提出了伟大创见,对传染病方面有独到见解。
《温热论》叶桂著.书中总结了温热病的理论和经验,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湿热条辨》薛雪著,此书对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及其诊治法则,以条文形式作简要阐述,其中还注明作者自己的见解,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1765-1802年,赵学敏著.载药921种,其中有716种是《本草纲目》所未收载或叙述不详者。
部分资料搜集来源于网络,在此对前辈的分享表示感谢!
九、古代农业技术有哪些?
1 耒耜
耒耜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是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耒的样子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在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插入较深的土壤,然后将土壤翻出。耜与耒长相相似,但尖头变成了扁头,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铁锹、铁铲类似。耜的材质从早期的木质,发展出后期的石质、陶质等。可以说,耒耜的发明有效地提高了古时农民的耕作效率,从那以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作。炎帝部落开始大面积耕播粟谷,并将一些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这为后人留下了“神农创五谷”的传说。
2 铁犁
铁犁的发明,可谓是我国古代农业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铁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很受欢迎和常见的传统农耕工具。铁犁装有铁制犁铧和犁壁,用牲畜或人力牵引,可以用较少的力气轻松地进行翻土、碎土、起垄等。这项发明最重要的就是开发出了一个可调节的支柱,用来改变犁头和梁之间的距离,可以精确地调节犁地的深度。据历史记载,铁犁在17世纪被引入英国和荷兰,使得当地的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工业革命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
3 木耧
木耧主要是由耧腿、耧斗和耧把组成,中间还有控制播种量、防噎种的小机关。木耧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用牲畜拉着耧车,一人在前面牵着牲畜,一人在后方扶着木耧进行播种。耧腿上的耧铧尖十分锋利,能深入土壤,将土翻开,耧斗里的种子就顺着耧腿滑下来到,从耧铧尖的后面被播种到泥土中。
除了农耕工具外,我国古人还有哪些农耕发明?
4 养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蚕桑、缫丝和织绸的国家,最早的文字记载来源于《夏小正》——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种桑养蚕的方法相传源于黄帝的元妃嫘祖,她也是养蚕制衣的发明者,以蚕丝为纺织原料做衣服。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文字,而且还有一些与丝绸生产有关的完整甲骨文存在。1977年,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具有纺织工具部件和丝织图案的牙雕杯,距今6000多年。我国的养蚕技术自古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我国传入各个国家。公元6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这才是西方养蚕业的开始。
5 行种植
公元前6世纪,我国开始采用"行种植"术。古人发明的这种种植技术,可以让庄稼更快、更健康地成长,而且还可以更加方便农民对作物进行播种、浇水、除草和收割等管理。据历史记载,当时的人们发现用行种植技术种植的作物,在大风肆虐时,可以减轻损害。《吕氏春秋》中记载这一技术发明,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如果作物以行种植,将成熟得更快,因为作物之间不会互相干涉对方的成长。在水平方向的地垄必须要直,因为笔直的地垄将降低风速,从而使风轻掠过作物。”
6 温室栽培
想不到吧?我国古人早早就已经开始在温室大棚里种植作物了。据《汉书·循吏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段文字表明,至少在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古人就可以利用“温室的雏形”种植反季蔬菜了。到了西汉末年,温室不仅用于蔬菜种植,还用于珍稀动物和花卉的饲养。
有了古人对农业的伟大发明,才使得后人能够更加省力地进行农耕,也为现代的农业发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次惊叹古人的智慧!
十、中国古代哲学著作有哪些?
1、《周易》
古老中国人早在《周易》就开始了人生意义问题的探究。《周易》的哲理,不像古希腊哲学,把世界的意义理解为自然的本原,而把意义归结到人生进路的辩证关系上面。《周易》 不把哲学重心放在追问世界本原物,而在人世间的命运,在于追问人生的吉凶祸福上面。
2、《论语》
孔子的《论语》被西方人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论语》的精华只有一个“仁”字。仁的具体内容是“忠恕”,仁的具体表现是“克己复礼”,行“中庸” 之道。仁的最高境界即为“成人”。而达到成人的惟一途径就是学而不止,自强不息,死而后已。可以说,孔子思想从头到尾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无论是从个体人生还是从人类社会的角度上讲,《论语》 都有其巨大的贡献。
3、《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4、《庄子》
《庄子》一书在战国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归于道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世间、出世间的重要观念法则和人生修身养心之道,是中华文化最伟大不朽的经典之一。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