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百科 > 正文内容

角毛藻养殖(角毛藻的培养)

2023-06-09 10:30:17农业百科1

1. 角毛藻的培养

 即文昌鱼

 1.饵料的培养

  小球藻、扁藻和金藻等藻类的实验室培养及室外藻种池生产应先行一步,培养藻类时,杜绝不同藻种的交叉感染,避免文昌鱼的饵料受污染,确保其增养殖的顺利进行。

  2.亲本的采集和挑选

  一般每年的四月开始从自然海区采集文昌鱼活体,选择个体体长35mm~55mm活动迅速、潜沙能力强、性腺饱满的文昌鱼作为亲本,通过加强喂饲,进行强化培育提高文昌鱼的性腺成熟度,并在育苗前10天~15天将备选亲本在 17℃~19℃低温中养殖。

  3.人工繁殖

  孵化桶的准备:一般选用方形不透明的塑料桶,底部铺上2公分的沙,注入水温22℃~25℃、pH值在8.09~8.18之间、盐度为25‰~28‰的新鲜过滤海水,保持水位5公分左右,同时安装上充气设备及遮光布,以便充氧、产生水流和光照的调节。

  人工繁殖采用温差刺激及光照诱导的方法,对雌、雄亲本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前一小时,将经过强化培养的备选亲本(雌雄比例掌握在1.5︰1),用同样温度的洁净海水进行冲洗后,放22℃~25℃高温中热激≥24h,通过控制光照刺激亲本排精产卵,捞出排精产卵后的亲鱼,将精、卵人为混合,充气培养30min后,用150目筛绢网滤出受精卵,转移至孵化桶中孵化。

  文昌鱼受精卵发育至神经胚胎时即破卵膜而出,出膜前,调节充气量至不产生气浪,使文昌鱼幼体出膜后在水中浮游,此时可适当增加充气量,增加幼体的浮游能力。幼体开口后及时投喂叉鞭金藻或等鞭金藻,饵料投喂量视仔鱼生长发育及其摄食情况适时增减。

  4.种苗培育管理

  进入仔鱼期,每天用300目筛绢网换水,换水体积视水体清洁程度而定,一般换出桶中30%的海水,及时清除桶壁附着物,清洗沙层并观察水质变化,若发现水中出现杂虫污染,应马上吸去杂虫并更换新鲜海水。

  进入变态期时停止清洗沙层,及时增加沙层厚度至4cm,同时对密度过高的仔鱼进行分桶养殖,直至全部仔鱼完成变态开始潜沙后,再恢复对沙层的清洗。潜沙后饵料仍以金藻为主,佐以少量角毛藻或新月菱形藻。亚成体和成体阶段仍保持每天换水,同时注意观察沙层清洁度并及时清洗沙层。幼体经变态潜沙后存活力和适应力会逐步提高,死亡率逐渐下降,仔鱼的数量趋于稳定。

2. 角毛藻培养温度

生存环境

角毛藻在10℃~39℃环境下均能生长繁殖,最适温度为25℃~35℃,是一种沿岸性半咸水种类。与其他常用的单胞藻如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Parke)、湛江叉鞭金藻(DicrsteriazhanjiangensisHu.)和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Wille)相比,它繁殖快又更耐高温。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在较好的培养条件下,其二十碳五烯酸(EPA)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0.20%。

3. 角毛藻培育

龙须菜是一种长在海里的植物

龙须菜是植物

尤须菜有野生的,也有人工培植的,龙须菜是源自于江苏的一种蔬菜。

龙须菜;是百合科,天门冬属直立草本植物,花腋生,黄绿色,花梗很短,雄花:雌花和雄花近等大。

4. 角毛藻是有益的藻类吗

好处:

营养丰富;几乎不能活动的漂浮性便于幼苗摄食;光合作用能力强大,产氧量大;吸收毒素有机物,氮源污染快速等。

硅藻分布于几乎所有的水体,甚至其它藻类难以繁生的河流中也有硅藻种类。硅藻是大多数水产动物的开口饵料(牡蛎、蛏、蛤、蚶的饵料以硅藻占首;海洋浮游甲壳动物、鲱鱼、沙丁鱼等的幼体也以硅藻为主食;中国毛虾尤喜摄食星脐圆筛藻),所以大多数水产养殖品种的苗期都以培养硅藻为最佳的藻相选择。

坏处:

硅藻偏重,容易在池底死亡,加上硅藻能大量吸收水体有机质,一旦死亡数量过大,细胞内的有机质被短时间释放出来,对池底水体都是不小的污染。而且这个变化和污染是隐性的,是从池底往上蔓延开来的。所以一旦硅藻水倒藻,带来的都是整个池塘的泛塘和毁灭。这一点对于水产养殖而言非常危险。所以,养殖中后期遇到硅藻水要特别注意改底和保藻培菌,为的就是及时分解死亡的硅藻和保证池底溶氧充足。不至于短时间全军覆没。

另外,一些硅藻(如骨条藻、菱形藻、盒形藻、角毛藻、根管藻、海链藻等)一旦营养和气候条件适宜就可快速形成赤潮。甚至有些硅藻(如根管藻)密集在一起,可阻碍或改变鱼类(如鲱鱼)的洄游路线,降低渔获量。

这些都说明硅藻繁殖速度非常快,极易形成水体种群优势,这一点上,近几年有人在试着用定向培养硅藻的方法来防治蓝藻、甲藻等有害藻类,在特定条件满足(具备气氧)时确实有一定的功效。

5. 角毛藻培养技术

饵料投喂

  斑节对虾苗种培育过程中用到的主要饵料为单细胞藻类、褶皱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成虫及高品质对虾育苗专用配合饲料。不同发育阶段各种饵料合理搭配使用,确保饵料高效利用。

单细胞藻投喂

  主要培育藻类有金藻、角毛藻等硅藻类,重点在蚤状幼体期进行投喂,尤其是在无节幼体即将发育至蚤状幼体一期时投喂,能够有效提高幼体变态成活率,投喂至仔虾后逐步减少单细胞藻类投喂量。

轮虫的投喂

  我们通过试验表明,轮虫最好在蚤状幼体二期开始投喂,投喂过早幼体摄食能力太弱,导致轮虫在培育池内大量繁殖消耗藻类,进而影响育苗水质稳定性。每天分2-3次投喂,控制好投喂量,一般在投喂后的2小时内摄食完为宜,防止过量投喂。轮虫在投喂前放置在1立方的玻璃缸水槽内利用单细胞藻类和50DE微囊营养强化剂进行营养强化处理,能够大幅提高轮虫自身营养水平,进而提高幼体变态成活率。

卤虫幼体的投喂

  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在幼体发育至糠虾一期至仔虾四期期间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一般在投喂后的2小时内摄食完为宜,投喂过早幼体无法摄食而导致卤虫无节幼体在培育池内迅速生长,消耗大量单细胞藻类。加上自身代谢产生的粪便,很容易使培育用水的水质发生变化,影响斑节对虾幼体的变态发育。

卤虫成虫的投喂

斑节对虾发育至仔虾后摄食量明显增大,幼体大小分化较为严重,此时如果培育池内饵料不足,尤其是鲜活生物饵料不足极易导致残食现象,进而影响苗种培育出池率。鉴于此,在此期间投喂部分卤虫成虫能够有效提高仔虾变态整齐率和成活率。

配合饲料的投喂

  斑节对虾的苗种培育过程中用到的配合饲料主要有高品质虾片、斑节对虾育苗专用微粒子饲料等。根据生物饵料投喂情况适量投喂配合饲料,每天可分多次投喂,控制好投喂量。在整个培育过程中,配合饲料的投喂标准是:蚤状幼体阶段,0.3-0.5克/万尾每天,每天投喂6-8次;糠虾阶段,1-1.5克/万尾每天,每天投喂8次;转入仔虾阶段,2-2.5克/万尾每天,每天投喂10次。如果池内生物活饵比较充足,停止投喂配合饲料。

6. 角毛藻对鱼苗有影响吗

  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藻,虽然直径仅数微米,但它借助阳光、水、二氧化碳,生长出天然的全营养成分,在水产养殖中有很大的作用。下面为大家介绍小球藻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小球藻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1)小球藻有高于其它植物十倍以上的光合作用能力。小球藻以每隔20小时分裂4个细胞的旺盛能力,被称为“罐装的太阳”,能为池塘提供大量的氧气。溶氧是池塘最重要的指标,溶氧高,饵料的转化率会提高,就能节省养殖成本;溶氧高,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快速转化;溶氧高,水产动物活力强,不易生病,能促进虾蟹的蜕壳生长,尤其是提高虾 蟹蜕壳后的增长倍数。

小球藻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2)小球藻是水产动物最喜欢采食,也最易被消化吸收的藻类。如果在放苗前将水质培养很好,苗种即使不游到饵料台,也能通过水的过滤,吸收到水中的小球藻。虾蟹苗放养后十天内不用投喂配合饲料。肥水不但可以降低养殖成本,促使苗种快速生长和减少底质污染,而且直接影响到放养苗种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其实小球藻还是贝类的主要食物,还是滤食性鱼类、杂食鱼类(鲫鱼)的饵料。

  (3)小球藻类是池塘中有害物质的直接利用者,可以促进池塘内物质的良性循环,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有利于水体的稳定,减少各类应激反应,藻类是池塘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最终利用者。这也是养殖后期仍需要培养藻类的原因。

  (4)小球藻是池塘藻相菌相最主要调节者。小球藻的大量繁殖,可以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起到调水的作用。如前期低温肥水,可以控制青苔的繁殖;高温期肥水,先定向培养出小球藻,就能避免蓝藻的大规模爆发。小球藻为主的水体,呈浅绿色。

7. 角毛藻培养中发绿

红树林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全世界约有55种红树林树种。在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的海南岛、广西、广东和福建。淤泥沉积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出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盐沙壤土,适于红树林生长和发展。它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见潮间带生态)。随着海岸地貌的发育和红树林本身的作用,红树林常不断向海岸外缘扩展。红树林植物对盐土的适应能力比任何陆生植物都强,据测定,红树林带外缘的海水含盐量为3.2~3.4%,内缘的含盐量为1.98~2.2%,在河流出口处,海水的含盐量要低些。红树林植物是喜盐植物,通常它们不见于海潮达不到的河岸。例外的现象也有,红树林主要成分之一的桐花树就可以在中国广东的黄埔一带河岸残留下来。温度对红树林的分布和群落的结构及外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赤道地区的红树林高达30米,组成的种类也最复杂,并表现出某些陆生热带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林内出现藤本和附生植物等。在热带的边缘地区,如在中国海南岛,红树林一般高达10~15米。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降低,红树林可不足1米,构成红树林的种类也减至1~2个种。

红树林-树种红树林的成分以红树科的种类为主,红树科有16属120种,一部分生长在内陆,一部分组成红树林,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此外还有使君子科的锥果木和榄李属、紫金牛科的桐花树(蜡烛果)、海桑科的海桑属、马鞭草科的白骨壤(海榄雌)、楝科的木果楝属、茜草科的瓶花木、大戟科的海漆、棕榈科的尼帕棕榈属等。在红树林边缘还有一些草本和小灌木,如马鞭草科的臭茉莉(苦郎树)、蕨类的金蕨、爵床科的老鼠簕、藜科的盐角草、禾本科的盐地鼠尾黍等。

在靠近红树林群落的边缘还有一些伴生的所谓半红树林的成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耐盐力,如海杧果、黄槿、银叶树、露兜树、海棠果、无毛水黄皮、刺桐。

红树林-特性

由于海水环境条件特殊,红树林植物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态和生理特征。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气生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故称呼吸根。胎萌是红树林另一适应现象:果实成熟后留在母树上,并迅速长出长达20~30厘米的胚根,然后由母体脱落,插入泥滩里,扎根并长成新个体。在不具胚根的种类则有一种潜在的胎萌现象,如白骨壤和桐花树的胚,在果实成熟后发育成幼苗的雏形,一旦脱离母树,能迅速发芽生根。

在生理方面,红树植物的细胞内渗透压很高。这有利于红树植物从海水中吸收水分。细胞内渗透压的大小与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同一种红树植物,细胞内渗透压随生境不同而异。另一生理适应是泌盐现象。某些种类在叶肉内有泌盐细胞,能把叶内的含盐水液排出叶面,干燥后现出白色的盐晶体。泌盐现象常见于薄叶片的种类,如桐花树、白骨壤及老鼠簕等。不泌盐的种类则往往具有肉质的厚叶片作为对盐水的适应。同一种红树植物生长在海潮深处的叶片常较厚;生长于高潮线外陆地上的叶片常较薄。

全球热带海岸的红树林在外貌、结构和成分等方面基本一致,这是由热带海岸盐土所决定的一种生物群落。亚洲红树林在种类方面最复杂;热带美洲包括加勒比地区的红树林,在科属方面与亚洲的类似,只是种不同,而且区系成分比亚洲的简单些。非洲西海岸的红树林与美洲的是同一种类;同澳洲的红树林则更接近于亚洲。

编辑本段回目录红树林-分布红树林的分布虽受气候限制,但海流的作用使它的分布超出了热带海区。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红树林到达百慕大群岛,在亚洲则见于日本南部,它们都超过北纬32°的界线,在南半球红树林分布范围比北半球更远离赤道,可见于南纬42°的新西兰北部

编辑本段回目录红树林-生物红树林里的动物主要是海生的贝类,常见的有筛目贝、砗蠔、栉孔扇贝、糙鸟蛤和马蹄螺、凤螺、粒核果螺和几种寄居蟹。在红树林水域有多种浮游生物,常见的硅藻有根管藻、角毛藻、半管藻、辐杆藻、三角藻、圆筛藻等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则有新哲水蚤、波水蚤、真哲水蚤、丽哲水蚤、隆哲水蚤、真刺水蚤、胸刺水蚤、平头水蚤等。红树林内枝叶等残落物的分解有利于各种浮游生物的滋长,随之而至的是浅海鱼群在红树林带的洄游和出没。

红树林里还有各种岛类,多半属水鸟和海鸥一类,也有一部分陆栖鸟类出没于红树林带。在发育良好的红树林还偶有野猪、狸类及鼠类等小型哺乳类出没其间。红树林里也招致了某些蜂类、蝇类和蚂蚁等栖息。它们对红树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起着一定的作用。

红树植物是群落中的主要生产者。其花、叶、枝条散落泥水中被微生物分解,又为底栖动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因而红树林和其他树林一样,碎屑食物链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红树林有防浪护坡、净化水污染等作用。因而保护和发展红树林是开发热带及亚热带沿海资源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编辑本段回目录红树林-作用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徒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

红树林的工业、药用等经济价值也很高。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hnhuayukeji.com/nybk/9877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