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对其发展影响)
一、中国传统农业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中国传统农业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是: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以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为主,精耕细作男耕女职,商品率低。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相对封闭。
自足性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以个体为单位,已经跟细作男跟女之为方式,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经济方式,这种经济方式的特征是一是封杀,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精耕细作的中国传统农业各个时期的工具和特点?
不断改造生产工具,出现耦犁,犁壁,曲辕犁等工具,垄作法,代田法等恢复土地肥力的生产方法,出现铁农具和牛耕,使生产力大发展.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三、中国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时间?
现代农业的兴起也不过是近代一两百年的事情,它几乎是跟工业革命同时诞生的,而经过18世纪的农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结束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而进入了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为标准的现代农业时期。
自进入21世纪起,我国总体上也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将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变革:
1.生产机械自动化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有效的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这样就使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快速、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
2.生产技术高新化
现代农业是在高新技术指导下的全新的生产方式,气雾栽培、基因工程、营养液配比、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这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让农业也享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红利。
3.产供销送一体化
产供销一体化就是将生产,供应、销售、配送融为一体的一种模式,通过政府、农村合作社或大企业的扶持,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出助农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有效避免了农民农产品生产不规范,销售困难、运输等问题。
四、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概况?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状况如下:
1、它是逐渐演变成精耕细作的农业。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基本特点。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五、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
原因:
1.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根本原因)
2.奴隶和平民的努力耕作
3.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技术改进
表现:
农作物品种多(商周已有“五谷”,农副产品有蚕丝、酿酒),产量增加(仓廪),畜牧业重要(牲畜用于食用、拉车、祭祀),耕作技术(木、石、骨制农具,极少量青铜农具,粪肥、草木灰、绿肥)和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春秋战国
原因:
1.铁器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
2.争霸使先进的生产方式、工具得以传播
3.变法促进经济发展
表现:
春秋时出现铁农具,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牛耕逐渐推广;水利灌溉事业(中原地区桔槔)(春秋楚相孙叔敖芍陂,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渠)
两汉
原因:
1.大一统局面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2.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
表现:
1.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铁农具式样多、使用范围广(至西域和珠江流域);耕犁上装有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农学家赵过发明耧车;二牛抬杠式与一牛挽犁牛耕法
2.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黄河流域曾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工程,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漕渠、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坎儿井
3.
稻麦种植的推广
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北麦(冬)南稻,出现双季稻和稻麦轮作
4.
耕作、管理技术进步较快
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
5.
农学研究成就
《 胜之书》(作物栽培)(西汉)
《四民月令》(农事活动安排和农业生产技术)(东汉)
魏晋南北朝
原因:
1.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
2.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发展
3.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政策
表现:
1.江南农业的开发
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
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洞庭、鄱阳湖流域、成都平原重要产粮区)
2.
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曹魏马钧改进翻车,水碓、水磨加工谷物,二牛一人、一牛一人至西北,深耕细作、积粪肥田)兴修水利;开发边疆(河西走廊、辽东地区)
六、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气韵、追求意境。
2. 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
3. 中国画在色彩上以墨为主,强调“墨分五色”、“尚纯而戒驳”。中国画虽也讲究随类赋彩,但最重要的是画面整体效果。为了整体的需要,对象的色彩可以做大的变动。
4. 中国画的构图讲究气势,不受透视规律束缚。画家取景时,要步步移、面面观;要善于利用纸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闷。
5. 、诗书画印有机结合,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特征。
传统的形成,取决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经历和生活习惯,以及特殊的审美观念。它是在历代画家的不懈努力下演变而成的。而这种传统反过来又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是民族的东西,才越是世界的。中国画之所以被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也正基于这一点。
七、中国传统屋檐特点?
1、庑殿式
庑殿式屋顶是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且四个面都是曲面,又称四阿顶。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样式。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著名的如北京的太和殿。
2、歇山顶
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它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其特点是把庑殿式屋顶两侧侧面的上半部突然直立起来,形成一个悬山式的墙面。歇山顶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如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就是重檐歇山顶。
3、硬山顶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4、悬山顶
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等次仅次于庑殿顶和歇山顶,是我国一般建筑(如民居)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或出山。
5、攒尖顶
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亭、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顶,而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却使用的是攒尖顶。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
6、盝顶
盝顶是一种较特别的屋顶,屋顶上部为平顶,下部为四面坡或多面坡,垂脊上端为横坡,横脊数目与坡数相同,横脊首尾相连,又称圈脊。盝顶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中极为少见。
7、卷棚顶
卷棚顶又称元宝脊,屋面双坡相交处无明显正脊,而是做成弧形曲面。多用于园林建筑中,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顶。在宫殿建筑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8、穹窿顶
穹窿顶又称圆顶,一般从外观来看屋顶为球形或多边形。如伊斯兰教清真寺中的天房。室内顶部呈半圆形,就可以叫做“穹窿顶”。此外,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圆顶的民居,也可以归为穹窿顶建筑一类。
9、圆劵顶
圆劵顶又称“拱顶”。是一种用砖或土坯砌筑的半圆形的拱顶房屋,或是两间,或是三间,或是数间相连,在我国山西一带出现。外形圆润优美而又给人完整与统一之感。
八、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土壤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水对农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农业牧业的特点?
畜牧业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
(1)它的扩大再生产同各类畜禽内部的公畜、母畜、仔畜、幼畜的比例有十分密切关系。因此,保持合理的畜群结构,对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2)饲料是畜牧业的基础,只有不断解决好饲料问题,才能加快畜牧业发展。
(3)畜牧业的商品性很高,而产品又不便于运输而且易于腐坏。因此,要求收购、加工、贮藏、运输等方面密切配合。
(4)畜牧业对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较大的适应性,即可以放牧,又可以舍饲。
十、贵州的农业特点?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境内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貌概括分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全省耕地680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4亩,5000亩以上的坝区165个,面积158.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11.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3个等级。2017年农业机械化率33.19%,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截止2017年末,贵州省常住人口358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32.48万人,占53.98%;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78亿元,增长6.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92%。
贵州农业资源富集。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雨热同季,水热条件总体上对农业生产有利。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间,在秋收作物生长期(4-9月)太阳辐射较多,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0-70%。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栽培的粮食、油料、经济作物有30多种,水果品种400余种,可食用的野生淀粉植物、油脂植物、维生素植物主要种类500多种,天然优良牧草260多种,畜禽品种37个,有享誉国内外“地道药材”32种,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也是茶叶的原产地。同时,高海拔气候特征使贵州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等营养成分的积累,具备发展夏秋蔬菜等的独特优势;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深度切割,地表落差大,对疫病传播阻隔有很大帮助,病虫灾害相对较少。生态环境良好,耕地、水源和大气受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较少,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水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正在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