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时间?
现代农业的兴起也不过是近代一两百年的事情,它几乎是跟工业革命同时诞生的,而经过18世纪的农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结束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而进入了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为标准的现代农业时期。
自进入21世纪起,我国总体上也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将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变革:
1.生产机械自动化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有效的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这样就使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快速、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
2.生产技术高新化
现代农业是在高新技术指导下的全新的生产方式,气雾栽培、基因工程、营养液配比、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这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让农业也享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红利。
3.产供销送一体化
产供销一体化就是将生产,供应、销售、配送融为一体的一种模式,通过政府、农村合作社或大企业的扶持,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出助农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有效避免了农民农产品生产不规范,销售困难、运输等问题。
二、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概况?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状况如下:
1、它是逐渐演变成精耕细作的农业。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基本特点。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三、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
原因:
1.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根本原因)
2.奴隶和平民的努力耕作
3.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技术改进
表现:
农作物品种多(商周已有“五谷”,农副产品有蚕丝、酿酒),产量增加(仓廪),畜牧业重要(牲畜用于食用、拉车、祭祀),耕作技术(木、石、骨制农具,极少量青铜农具,粪肥、草木灰、绿肥)和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春秋战国
原因:
1.铁器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
2.争霸使先进的生产方式、工具得以传播
3.变法促进经济发展
表现:
春秋时出现铁农具,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牛耕逐渐推广;水利灌溉事业(中原地区桔槔)(春秋楚相孙叔敖芍陂,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渠)
两汉
原因:
1.大一统局面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2.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
表现:
1.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铁农具式样多、使用范围广(至西域和珠江流域);耕犁上装有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农学家赵过发明耧车;二牛抬杠式与一牛挽犁牛耕法
2.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黄河流域曾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工程,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漕渠、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坎儿井
3.
稻麦种植的推广
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北麦(冬)南稻,出现双季稻和稻麦轮作
4.
耕作、管理技术进步较快
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
5.
农学研究成就
《 胜之书》(作物栽培)(西汉)
《四民月令》(农事活动安排和农业生产技术)(东汉)
魏晋南北朝
原因:
1.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
2.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发展
3.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政策
表现:
1.江南农业的开发
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
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洞庭、鄱阳湖流域、成都平原重要产粮区)
2.
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曹魏马钧改进翻车,水碓、水磨加工谷物,二牛一人、一牛一人至西北,深耕细作、积粪肥田)兴修水利;开发边疆(河西走廊、辽东地区)
四、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土壤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水对农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中国传统农业与西方传统农业有什么区别?
1、中西文化差别
中国文化从宏观角度观察事物,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崇尚顺应与和谐,而西方文化从微观角度观察事物,崇尚“征服与对抗”,追求以人类自我为中心,认识、改造甚至征服自然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致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突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生物遭劫,环境恶化。
2、生产性质与产品区别
欧美有机农业是选择无污染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环境,禁止使用有毒有害化学制品和物料,实施全生产过程监控的“洁净生产”过程,把食品“残留”作为唯一检验指标,甚至牺牲农作物的产量以求达到品质高、风味优良。
中国有机农业是在满足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生产环境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依靠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自然要素和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生克制化”作用,恢复提高土地生产力,抑制病虫草危害,抗御天气灾害,投入有益的人为因素(包括物料),实现“优质生产”,“好吃不贵”“好吃不减产”,“安全有营养”。
3、生产目的的区别:
欧美有机农业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的产品“商品化”,产品供给对象“富人化”,生产区域“更小化”,生产技术“难度化”,甚至把有机农业视为与其他国家对抗“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
而自古以来,中国有机农业则是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高全人类食品安全和健康水平,“公益化”的目的性更强,产品供给“大众化”,生产区域“更大化”,生产技术“简单化”,共同分享大自然带来的实惠。
4、技术体系区别
美欧有机农业:中国传统农业的精髓(轮作,施用有机肥)+现代科学管理技术(生产过程跟踪、生产环境监控与农产品检测)。
中国有机农业:中国传统农业精髓(轮作,施用有机肥)+现代科学管理技术(生产过程跟踪、生产环境监控与农产品检测)+尤其注重土壤保健与植物保健技术应用。
二、发展中国有机农业的意义
1、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有机农业发展。有机农业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文明的结晶,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依靠自然的巨大力量恢复和提高土壤——植物系统生产力,合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间(包括自然与人为)的“生克制化”作用,充分调动土壤植物本身潜能,抑制病虫草危害,防御天气灾害,利用有益的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土壤—植物系统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植物的产量、抗逆性和优质性。
2、中国是解决人多地少国家温饱问题的典范。用占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解决了高产问题,我们具有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结合的独特优势。解决温饱问题,依然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世界农业发展的迫切任务,高产主导着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满足数量安全的同时,不断实现优质、安全、营养,即:先保证食品安全(数量),再保证安全食品(质量)。3、中国有机农业有望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多地少是未来世界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国人多地少这种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新一代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具有普遍意义,适宜于类似的国家和地区推广。随着未来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将会成为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更利于新一代有机农业在全世界推广(农业科技已是我国多年来的援外项目之一)。
4、目前,在全世界还约有10亿的饥饿人口,主要分布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新一代有机农业不仅能满足中国人吃饱吃好的基本要求,发展中国式有机农业会对人类生存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青石优福就是在杨凌有机农业大联盟的技术支持下致力于做中国式有机农业的
六、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概况及原因?
1.中国传统农业是集约型农业,主要特点是因时因地制宜,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采取良种、精耕、细管、多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其形成与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小农经营方式和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的逐步形成有关。
2.以种植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形式。在这样的农区之外,又有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牧区,两者互相依存,在不同时期,又互有消长。
3.传统农业 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大有提高。
七、中国传统农业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中国传统农业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是: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以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为主,精耕细作男耕女职,商品率低。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相对封闭。
自足性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以个体为单位,已经跟细作男跟女之为方式,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经济方式,这种经济方式的特征是一是封杀,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八、水利工程为什么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命脉?
大家好,我是古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何为传统农业?它的弊端?
传统农业:就是在自然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等为主的手工生产活动。靠世代积累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地位的农业。
特有的弊端:
1,传统农业,属于小农经营模式,一般都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种植品种单一,生产规模很小。
2,“靠天吃饭”是对传统农业的最好诠释。传统农业的经营管理及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
传统农业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如干旱,洪涝等灾害都会带来致命伤害。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对传统农业发展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注: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九、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对还是错?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朮在它产生时远的领先世界,后来长期领先世界。不管是铁犁牛耕的出现,还是选种技术、轮作技术、施肥技术等的出现等的出现都早于世界。
在中世纪的欧洲,一斤种子收获的粮食远远低于同时的中国。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可能领先世界近代,更不可能领先于世界现代生产技术。当人家已发展到现代时,你还停留在传统,还谈什么领先?
十、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延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三代以来,中国历史经历了战乱与稳定的周期性运动,而农耕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中华文明亦未曾被割断,相反,短期战乱分离更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坚韧性和向心力。魏晋南北朝这一动荡时期是农耕文化进一步扩展的时期,也是南北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但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与凝聚,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着文化的守旧性格。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也诸多差异,这种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结构,但随着农耕经济的周边扩展,这些区域文化又渐趋合一。百家争鸣,三教合一,对各种外来文化中华民族始终敞开胸怀,扬弃吸收为己所用。
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格:先秦已有的民本意识后来却没有得到发挥,科学技术也一贯受到轻视,农耕经济的早熟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到封建社会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