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百科 > 正文内容

一化三改对农业的改造?(农业三化指什么内容)

2023-04-17 11:10:03农业百科1

一、一化三改对农业的改造?

一化三改造

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又称为公有化改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中共中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农业产业三化是什么?

农业产业三化是指农业产业专业化、信息化、特色化。

坚持专业化,方能长久。当前,大部分农村产业呈现的是“散、乱”现象,未形成产业链,往往会因为下游供应不足或上游需求饱和等突发情况,造成产量不足或产品滞销等后果。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专业化道路,通过生产能力的提升、产业规模的扩大、专业人才的组建等,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提升生产能力就是通过发展新型种植技术、更新换代种植工具等,用科学代替传统农耕;扩大产业规模就是要通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融合产业发展体系等,实现规模化发展;组建专业人才就是要通过招商引资、“引凤回巢”等,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农业发展。

坚持信息化,方能行稳。“好产品无销路,掉在田间地头当肥料”是一些地方盲目“规模化”发展又未拓宽销售市场的景象。信息化发展农业产业是必然趋势,用智能化、数字化分析前景代替传统的臆想市场猜测。将信息化运用到农业发展的生产技术、销售市场、流通渠道等各领域,通过有效的机制引导和利益导向,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发展结构,调动生产积极性,同时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效的链接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运营系统,让农村产品走向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实现农村产业的信息化发展。

坚持特色化,方能做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是市场竞争的一大法则,农村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走特色化道路,用产品绿色化、品牌化、特色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绿色食品备受城市居民青睐,而广袤的农村拥有独天独后的优势,绿色生态农业就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道路。市场是一个择优选择的过程,在产业发展中要坚持品牌化,用特色树立品牌、用专业支撑品牌,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才能不断拓展需求市场。同时,在产业发展中还要通过农耕文化体验、订单种植、三产融合等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做优做强农业产业。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发展是广大农村群众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我们必须坚持走专业化、信息化、特色化道路

三、一化三改农业改造三个阶段?

一化三改造

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又称为公有化改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中共中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党在农村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育和促进农民逐步联合、组织起来,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变农业个体经济为合作经济。中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是由互助组到初级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的高级形式的合作社。决议还强调:发展农业合作社,必须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从1954年开始,全国兴起大办初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到年末高达49.7万多个。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以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右”倾思想为中心。此后,大办合作社,尤其是高级社的势头极其迅猛地冲向全国,到1956年底,全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为87.8%。至此,全国农村基本上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而且以高级社为主。农业集体公有制从此产生,中国对农业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农业经济开始踏上了复杂而曲折的道路。

后来的历史证明,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最大的问题和偏差,就是农业合作化搞得过快、过急、过左。这种不顾当时农业生产物质技术极为薄弱、生产力非常低下的客观实际,盲目简单地进行生产关系的大幅度调整和变革的行动,实际上严重地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太快的工作进程,势必造成强迫命令、长官意志和行政干涉。其后果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平均主义盛行,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靠官本位、主观主义和“左”倾思潮综合作用而人造出来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只能靠政治手段、行政方法来维持,缺少必要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动因,为以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乃至“文化大革命”等人祸灾难埋下隐患。

对个体手工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6月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提出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确定了“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指导原则,在步骤上,从供销入手,从小到大,由低到高,以点带面,逐步实行合作化。到1955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20928个,从业人员97.6万人,占同类人员总额的11.9%,产值13.01亿元,占12.9%。

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手工业也加快了改造的步伐。1956年底,全国建立手工业合作社10万个,从业人员603万人,占全部手工业人员的91.7%,合作化手工业产值108亿多元,占手工业产值总额的92.9%,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改造扩大了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力量,为城市手工业的有序发展确立了必要条件。但改造过急过快,使有些生产过于集中,造成产量成本加大,质量下降,经营网点减少,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削弱了手工业原本具有的很强的商品性,严重制约了价值规律应有的作用,而且在实际上也并没有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改变和提高手工业水平。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初期,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政策是以利用和限制为主。 为了统一金融市场,1952年下半年最先是对私营金融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资本家交出经营、财务和人事三权,只拿股息,安排工作。从1953年开始,逐步扩大到对其他行业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采取排挤私营批发和有计划扩展加工定货的方针。通过各项经济手段,国家基本上控制了私营企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两个重要环节,使其在经营范围、价格、利润、市场条件等方面都受到一定限制,并在不同程度上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在这些企业实行“四马分肥”,即企业利润按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金和资方股息红利这四方进行分配,使企业的经营性质有了很大改变。1955年8月以后,形成了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高潮。到1956年底,已实现公私合营的企业占原有私营企业数的99%。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已基本上不复存在。在工业企业总产值中国营占68.2%,公私合营占31.7%。

四、农业现代化三个重点?

2021年1月13曰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厅举办新闻发布会,请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换鑫先生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感兴趣的东西。

刘焕鑫就记者提问的问题回答,今后一段时间就如何推进农村现代化问题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1: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体系现代化,说一千道一万,产业发展是关键,发展乡村产业是实现振兴乡村基础和前提,也是重点,发展乡村产业,重点是三链,即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贯通供应链,完善农产品流通设施,提升介值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2加快农业现代化物资技术装备建设,加快生产体系现代化,重点推进“四化”,即推进设施化,切实改善田间生产条件,推进机器化,研发推广实用高效农技,推进绿色化,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数字化,着力打造智慧农业。

3: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快经营体系现代化,重点培育四种经营主体,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高规摸经营效益,促进农业合作社规范捉升,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做大做强龙头产业,健全完善带农联农机制。

总之,加快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大力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经营体系现代化。

五、中化农业的优势?

中化农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并集合产业链优质资源,在水稻、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以及杂粮、水果等区域特色作物领域,与国内粮食收储、粮食贸易、食品加工、工业生产等领域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全面深度战略合作,并积极开拓国际渠道,通过市场导向、订单种植、定向供应等方式,满足合作伙伴多元化、高标准、持续性的农产品需求,助力现代农业种植主体实现满足市场需求、标准化的适度规模农业生产,提升其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盈利能力,推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

同时,中化农业围绕MAP服务产出大米、杂粮、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专属、绿色、安全、品质化的终端消费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美味的放心食品

六、农业兼业化概念?

农业兼业化一般用农业生产中兼业农户投入、产出占全部农业投入、产出的比例及其变化表示。由于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农业生产行为不同,二兼农户以农为副,不关心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因此,有些学者把农业兼业化泛指为农业二兼化,进而指责其使整个农业沦为其它产业的附庸,即农业副业化,从而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化的实现。

第一,农户兼业化不等于农业兼业化。农业兼业化考察的是整个农业,农业被众多兼业农户分散经营,由于兼业农户长期不完全离农,造成静态的农业经营,农业资源利用范围只有大部分投入、产出被兼业农户占有,才称作农业兼业化。农户兼业化考察的是农户,是一动态过程,一方面兼业农户比例趋于上升,另一方面各种农户(专业农户、一兼、二兼)经营农业的规模可处于变动状态,农业资源并不一定由多数兼业农户所占有,大量农业资源可以由少数专业农户(和一兼农户)所经营。因此,农户兼业化可以避免农业兼业化。只有把农业资源(主要指土地)硬性平均分配于兼业分户,才会使整个农业随农户兼业化而兼业化。

第二,二兼农户深化和农业二兼化不同。二兼农户是随着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各种二兼农户的存在有着很大不同,不能一概否定,对多数二兼(副业)农户,农业附带经营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不可避免性。二兼农户的演化一般标志着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的高度发达。农业二兼化(农业兼业化)的本质是农业资源的分散,造成农业发展后继无人,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其原因不在农户本身,而是土地制度、农业政策、农工关系以及社会制度使然。美欧等国虽然二兼农户比例在增大,但农业并未走上兼业化的轨道。

第三,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不是防止农户兼业化,而是如何保证农业增长。农业份额在整个经济增长中逐渐下降,农业部分地被农户兼业经营不可避免,如何通过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使农业生产有利可图,如何促进农业资源在各种类型农户之间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部门效率,增加农业部门竞争力,才是农业部门增长的关键。

七、农业生态化是什么?

1.农业生态化(AgriculturalEcologization)隶属产业生态化范畴,是产业生态化在农业领域的引申。关于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概念,部分学者做出了解释说明。

2.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八、农业工业化原因?

工业化农业是一种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原因是利用工业化、产业化、集群化的方式生产粮食、家禽、牲畜。

大量使用包括农药、化肥、激素与抗生素在内的各种化学物质,使用降低人类劳动强度的农业机械。

在生产农作物时通常是在广大的土地上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产。而涉及到动物生产时则拥有具有产量高,占地小的特点。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广泛开展工业化农业。

它的特点包括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价格、每年收割的次数提高、生产同样数量的农产品所需的人工劳动力减少、从田地到餐桌之间的时间缩短等等。

九、规模化农业标准

现代农业一定是规模化经营,只有规模化,才能实现可观的收益

现代农业的第一个特点,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经营主体,所经营的土地是有规模的,不然难以具备现代农业的要求。

现代农业规模化,按产业需求应拥有相应的土地资源规模。以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不再是当前的小农经济,以户来耕种,而是以家庭农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再把农业当副业,而是将现代农业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要实现可观的经济收益,经营的土地就必须要有规模。可从其他农民手中或集体经济组织中长期租赁或流转土地。

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必须是相对集中或连片,规模叠加出效益。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主体,所经营的土地一定要便于管理,便于持续投入,省力省事,减少因土地分散所产生的成本。只有经营相对集中或连片土地,才便于集中管理,节约成本,管理出效益。

现代农业规模化,只有产业有规模,才能以规模论收益。时下的农民,耕种一亩,可以赚800元,但其只有两三亩地,一年下来,也才赚2000多元。如果现代农业经营100亩土地,虽然每亩土地收益也是800元,但总收益可达8万元,对于一个农村家庭,经营100亩的土地可以抵别人外出务工的收入,在家种地和外出打工没有区别。所以,现代农业必须要解决规模种植问题,以多为王,以多为胜。时下,各地都在做“规模发展”,“万亩油茶”种植基地,“万亩茶叶”种植基地,“万亩蔬菜”种植基地等等。除此外,各地还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充分说明,规模化是未来的方向。

现代农业一定是集约化经营,只有集约化,才能实现单位值的增加。

现代农业集约化,要实现农业产业技术集约化,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专业的技术经验上。

现代农业要实现投入集约化,提高单位收益为目标。农村种植有个特点,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投入越多产出越多,相反,投入少产出少。

现代农业一定是机构化经营,机械不但可解决劳动力,还能降低成本

农业机械化,我国已计划多年,也已实施多年,但效果并不好,在推行过程中,感觉时机还未成熟。

现代农业机械化,首先要进行机械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农业有了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后,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也得有,不然不是完整的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产品生产、销售,决定这一因素必须得有,工商注册和相关资质材料。这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是迈不过去的。

十、农业企业化与农业公司的关系?

农业企业化是在现实中国国情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概括地讲,农业企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一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市场化、规模化和深度开发化的渐次高度化过程。作为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农业企业化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内生的制度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土地要素流转问题、企业资金问题、企业家来源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

农业企业是指通过种植、养殖、采集、渔猎等生产经营而取得产品的盈利性经济组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包括从事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后者仅指种植业,或指从事作物栽培的企业。我国现阶段农业企业,主要是国营农场和集体所有制农业。国营农场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具有多种经济形式。在其内部,依据因地制宜、自愿互利的原则,实行国营、集体经营,或家庭、职工个人经营,或联合经营。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hnhuayukeji.com/nybk/98753263.html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