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百科 > 正文内容

易隐匿、危害重,不易发现,豇豆发生豆野螟,菜农如何综合防治?

2022-09-13 15:59:05农业百科4

豆野螟别名叫豇豆荚螟、豇豆螟、豆荚螟、豆螟蛾、大豆螟蛾。

对豇豆、菜豆、扁豆等豆科植物危害比较大,其中对豇豆为害尤其严重。

豆野螟一般以幼虫钻蛀豇豆花、蕾、荚,常造成“十荚九蛀”、落花、落蕾,蛀荚早期造成落荚,后期产生蛀孔,孔内外堆积粪便。从而导致受害豆荚味苦,不堪食用。

在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均有发生。一般以老熟幼虫在土表或浅土层内结茧化蛹越冬。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弱。

关于豆野螟的防治方法很多,比较实用的,我觉得是一下这几种:

第一,定期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卷叶和豆荚,集中烧毁,以减少虫源。

第二,利用成虫趋光性,在面积较大的地方,安装黑光灯诱杀成虫。

第三,利用天敌或性信息素进行生物防治。

第四,在作物开花初期或蕾期,可喷施苦参碱、毒死蜱等相关杀虫剂。

豆野螟的防治主要在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在田间管理上要多花功夫和心思。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经验,希望可以帮到你】

食品安全作为现在市场的主流,化学药物建议适量使用,如果是日光温室可以安装防虫网,棚内安装黄蓝板等,种植前后用药物进行清园处理,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捕。化学药物建议在采收期前交替使用,过了安全间隔期在采收。

豇豆荚螟是什么害虫?怎么防治?

谢谢邀请!

豇豆荚螟是危害豆科类蔬菜作物的重要害虫,对豆类的嫩茎、花、果荚和种子造成危害,影响豆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可以采用防与治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防治。

豇豆荚螟,又叫豆野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暗黄褐色的成虫长约13毫米,翅展26毫米。淡绿色的卵0.6x0.4毫米,椭圆形、扁平,表面具有六角形网状纹。黄绿一未龄幼虫长约18毫米,黄绿色的身体,头部和前胸背板褐色,根据地区气温的不同,一年可以繁殖3~7代左右。

豇豆荚螟是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在六月份开始,一直可以危害到十月份。主要危害豇豆、四季豆、大豆、毛豆、扁豆、菜豆、豌豆、蚕豆等豆类农作物。

成虫的卵分散的产在嫩豆荚、叶柄和花蕾上,2~3天的卵期,五龄的幼虫。刚孵化的幼虫,钻进豆的嫩荚或花蕾中取食,造成落花落荚。

幼虫到3龄后,开始蛀入豆荚里面,咬食豆粒,这些被害的豆荚,一旦淋雨水进去,就开始腐烂。

豇豆荚螟的老幼虫,会在叶背主脉的两侧作茧化蛹,也有吐丝下落土表和落叶中,结茧化蛹,蛹期5~10天。

豇豆荚螟在7~31度的气温中都能发育,在28度的气温中生长发育最强。

防治:及时清理田间的落花、落荚、落叶,摘掉被害的卷叶、豆荚,减少虫源。

在豇豆田中布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从现蕾开始,用20%三唑磷乳油600~700倍液,5%锐劲特胶悬剂2000~2500倍液,10天一次,喷蕾喷花。

另外,溴氰菊酯、灭虫灵、杀螟松等,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施药一定要在蕾花期施药,一旦幼虫钻进豆荚里面后,就很消灭它了。

由于豇豆是边开花边结荚,最好10~15天喷一次药。每次喷药前摘掉己成熟和即将成熟的豆荚,减少农药对人体的伤害。

豆荚螟幼虫蛀食蕾、花、荚和嫩茎,造成落花、落蕾、落荚和枯梢。幼虫蛀食后,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影响质量。成虫白天隐蔽在植株下部不活动,夜间飞翔,有趋光性。雌蛾主要产卵于花的花瓣、花托和花蕾上,嫩荚次之,还可产在嫩的梢、茎和叶上。

卵散产,6~7月份卵期2~3天,幼虫共五龄,幼虫期8~10天,初孵幼虫经短时间活动即钻蛀花内为害。3龄后幼虫蛀食豆粒,粪便排于虫孔内外,一般在卵高峰后10天左右出现蛀荚高峰。幼虫有多次转荚为害习性,老熟后在被害植株叶背主脉两侧或在附近的土表或浅土层内作茧化蛹,蛹期8~10天。

防治方法

从现蕾开始及时喷洒药剂:5%锐劲特1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等。喷药时间以上午闭花前为宜,重点喷蕾、花、嫩荚及落地花上。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hnhuayukeji.com/nybk/2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