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甘蓝容易发生哪几种病害?如何进行防治?
经常打药 预防根被虫咬 叶子有虫
1 甘蓝霜霉病
霜霉病是甘蓝的一种重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危害叶片。病叶上初生淡绿色病斑,后逐渐变为黑色至紫黑色,微凹陷。病斑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叶背上病斑呈现白色霜状霉层。在高温下容易发展为黄褐色的枯斑。病重时病斑汇合后叶片变黄枯死。老叶受害后有时病原也能系统侵染进入茎部,在贮藏期间继续发展达到叶球内,使中脉及叶肉组织上出现黄色不规则的坏死斑,叶片干枯脱落。
发病原因:病原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也能在采种株体上越冬,在田间可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气温稍低、昼夜温差大、多雨高湿或大雾时,易发病流行。连作、田间积水、脱肥等情况下甘蓝发病重。
防治措施:播种前可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与非十字花科作物3年轮作,并应防止与十字花科作物邻近。苗床注意通风透光,不用低湿地作苗床,结合间苗摘除病叶和拔除病株。低湿地采用高垄栽培,合理灌溉施肥。收获后清园深翻。
定植后用80%代森锰锌600倍液喷雾预防病害发生。发病初期或出现中心病株时应立即喷药保护,特别是老叶背面应喷到。药剂可选用7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 66.8%丙林·缬霉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联水分散粒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 600~8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膦铝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500~6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2~3次,药剂应轮换使用。保护地栽培的,可用45%百菌清烟剂熏治,每亩用量150克,每7天1次,连续3~4次。
2 甘蓝猝倒病
常见症状有死苗和猝倒2种。死苗发生在播种后发芽出土前。种子尚未出土前遭受病原侵染。猝倒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病苗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变软,继而缢缩成细线状,导致幼苗地上部失去支撑能力而造成幼苗贴伏地面。湿度大时,病株附近常常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
病原在表土层越冬,能在土壤里腐生并存活2~3年,在田间可通过气流、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多发生在连续阴雨后骤然暴晴的条件下。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反季节栽培,该病易流行。
防治措施:播种前用种子重量的0.3%的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应选用无病新土。苗床应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块。播种要均匀,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可用喷雾器喷洒湿润地表,避免大水浸灌。当幼苗长到2~3片真叶时进行分苗,分苗时最好用育苗铲。分苗后适当控水,并进行分次覆土。幼苗发病后立即拔除病苗,并喷施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5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2~3次。
3 甘蓝菌核病
菌核病是甘蓝的一种重要病害,分布较广,明显影响产量和质量。可危害茎基部、叶片、叶球及种荚。受害部位初呈边缘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后病组织软腐,紫褐色。在潮湿环境下,病部迅速腐烂,并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茎基部病斑环茎1周后致使全株枯死,病部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防治措施:用10%食盐水或10%~20%硫酸铵液漂种,除去浮在水面的菌核和杂质,反复2~3次后再行播种。实行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不要偏施氮肥;加强开沟排水,使土壤适度干燥。病株立即拔除,收集菌核烧毁或深埋。
发病初期可喷洒50%氯硝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硫璜·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10天1次,连续2~3次,重点喷撒植株茎基部、老叶及地面。
4 甘蓝黑根病
甘蓝黑根病又称立枯病,是甘蓝的一种重要病害,分布较广,发生较普遍,显著影响甘蓝产量和品质。
典型症状:主要侵染幼苗根颈部,使病部变黑、缢缩,潮湿时可见其上有少许白色霉状物。植株发病后、不久即可见叶片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病苗一般定植后停止发展,但个别田仍可继续死苗。
防治措施: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拌种。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做床育苗。施用腐熟粪肥,播种不要过密,覆土不宜过厚。苗期要做好防冻保温,水分补充宜多次少洒,经常放风换气。出现病苗及时拔除。发病初期喷洒20%甲基立枯磷1000倍液,或60%多·福500倍液,或75%百菌清 600倍液,或铜氨混剂400倍液,每7天1次,连续2~3次。
5 甘蓝黑斑病
甘蓝黑斑病是甘蓝的一种主要病害,分布广泛。病田发病株率30%左右,严重时达100%,明显影响产量和质量。
症状:幼苗发病,子叶先出现点状病斑,褐色,后扩大发展为褪绿的病斑,子叶干枯,严重时造成死苗。成株期叶片发病,初生圆形褪绿的病斑,后颜色转为暗黑色,病斑扩大到直径5~10毫米时变为淡褐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生黑褐色霉状物。病斑变薄,有时破裂。后期病斑融合成大病斑,叶片枯死。全株叶片由外向内干枯。叶柄发病,病斑椭圆或梭形,暗褐色,凹陷,表面生褐色霉层,引起叶柄腐烂。留种株发病,种荚病斑近圆形,中央为灰白色,边缘为褐色,周围淡褐色,潮湿时病斑上出现褐色霉状物,种荚瘦小。
发病规律:病原在10~35℃都能生长发育,但常要求较低的温度。在有一定菌源的条件下,遇连阴雨天,排水不良,或雨前雨后灌水,播种的密度过大,对病害的流行都可起促进作用。肥力不足,大田改种甘蓝类蔬菜,发病重。
防治措施:种子用50℃温水浸种20~30分钟,晾干后播种。与非十字花科作物隔年轮作。增施基肥,注意氮磷钾配合,避免缺肥。及时摘除病叶。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选用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 7~10天1次,连续2~3次。
6 甘蓝软腐病
软腐病是甘蓝的一种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发病部位先呈浸润半透明状,之后病部变为褐色,软腐、下陷,生污白色菌脓,触摸有黏滑感,有恶臭味。开始发病时病株在阳光下出现萎蔫,早晚恢复,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使呈球外露。
发生规律:久旱遇雨易发病。病害的发生与伤口多少有关,蹲苗过度、浇水过量,都会形成伤口,造成甘蓝发病。地表积水、土壤中缺少氧气时,不利甘蓝根系发育,伤口也易形成木栓化,发病重。
防治措施:不与茄科、瓜类及其它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在菜株上造成伤口;避免连作;实行深沟窄畦栽培,注意排水;早期发现病株,连根拔除,将其深埋,病穴用石灰消毒。
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750倍液,每隔10天喷药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7 甘蓝黑腐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球或球茎。子叶发病呈水渍状,后迅速枯死或蔓延到真叶。发病初期,首先是从叶缘开始,叶边缘叶脉先端出现很小的“V”字形黄(红)褐斑点,逐步布满整个叶缘,外观形成一道圆弧形宽0.3~1.5厘米波状黄(红)褐“亮”带。发病时若在5~10片真叶期,最下部叶片开始表现萎蔫变黄,随后整个植株逐渐凋萎;如发生在莲座期,多数同时在球体上呈现黑色斑点,直径2毫米左右,结球松软而不坚实,失去商品价值。
发生规律:黑腐病的发病条件与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关。在16~28℃范围内连续降雨20毫米以上,15~20天后甘蓝类蔬菜开始发病或病情指数明显增加。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的甘蓝发病重。土壤排水功能差,易造成大面积病害流行。虫害重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措施:播种前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链霉素1000倍液浸种2小时,洗净晒干后播种。发病严重的地块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适时播种,适度蹲苗。高垄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土壤过湿过涝。合理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甘蓝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根败叶,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整地晒田,减少菌源。
每平方米苗床用8克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与适量细干土掺匀,将1/3撒在畦面上,播种后再将余下的 2/3覆盖在种子上,或用50%代森铵水剂800~1000倍液喷湿土壤,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灌苗床。发病初期和易发病期间,及时喷洒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或60%琥铜·乙膦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40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2~3次。药剂应交替应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