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先进的农业技术?
一、中国有哪些先进的农业技术?
1 无土栽培技术
在设施农业中, 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方式, 成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 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 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 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 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无土栽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 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区, 主要栽培作物有黄瓜、番茄等蔬菜, 无土栽培面积超过2000 hm2。荷兰是无土栽培最发达的国家, 其无土栽培面积达4 000 hm2, 有64%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也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 其无土栽培以岩棉培和NFT为主, 无土栽培面积约300 hm2。中国无土栽培的总面积约为315 hm2, 仅占其温室面积的万分之一。现在世界上商业性无土栽培是以基质栽培为主, 荷兰的基质栽培占无土栽培总面积的90%以上, 法国占81%, 加拿大占80%, 比利时占50%左右, 日本各种循环水栽培占80%以上。
2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作为温室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具有独特的优越之处, 如不存在化学杀虫剂的污染、残留和害虫抗药性等问题。随着病害生态防治技术和害虫天敌人工繁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利用生物防治技术、生态调控技术防治设施蔬菜病虫害越来越普遍。目前国际上工厂化生产天敌昆虫的公司已有80多家, 已经商品化生产的天敌昆虫达130多种。如荷兰Koppert公司, 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的天敌昆虫如粉虱天敌浆角蚜小蜂、丽蚜小蜂, 斑潜蝇天敌潜蝇姬小蜂, 蚜虫天敌食蚜瘿蚊以及对许多害虫均有良好控制作用的赤眼蜂、瓢虫、草蛉、捕食螨等在该公司均有商品化的产品。目前发达国家完全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来控制设施害虫的温室越来越多。如荷兰温室的青椒, 其生物防治的商品率已经达到80%~90%。
3 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是指对设施内温度、湿度、光照、水分、营养、CO2浓度等综合环境因子的自动监测与调控, 这是当前国际上设施农业研究的热点。其中, 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有:一是温室作物高效生产管理模型的研究。通过对温室作物生理信息与环境、营养之间定量规律的研究, 建立作物数字化模型, 为温室精准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如荷兰开发出的Tomsim (番茄) 、Hotsim (黄瓜) 等模型, 对包括整枝方式、栽培密度、基于天气和植株生育状况的环境管理指标、不同生育阶段的水肥管理指标、病虫害预防和控制技术等进行了量化, 并已得到广泛应用。日本农业研究中心开发出的Met Broker系统和山武股份公司开发的拓扑案例模型法 (Topological Case-Based Modeling:简称TCBM) , 形成的作物模型已成功用于温室番茄的管理。二是基于Web的温室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软硬件的开发。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通过将作物管理模型与环境控制模型相结合, 实现温室的智能化管理, 大幅度降低了系统能耗和运行费用。日本千叶大学利用遥感技术和图象检测装置测定植物群落的生长状况, 实现了温室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以色列ELDAR-GAL公司研制的能同时采集数十个植物生理和环境信息的监测仪, 通过与专家系统结合实现对植物环境的精确调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 温室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伦敦大学农学院研制的温室计算机遥控技术, 可以观察、遥控50 km以外温室内的温、光、气、水等环境因子状况。日本明星电气公司开发的农业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可同时连续检测15种环境要素, 并将测量数据实时连接到计算机或因特网上, 进行远程监测和调控。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还研制出了温室生产SPA (Speak Plant Approach to Environment Control) 智能化技术, 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我国围绕“设施农业植物生理生态检测和环境调控系统”、“温室设施配套作业技术装备”、“设施农业嫁接、移钵自动化技术装备”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和攻关。开发研制出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和基于以太网的温室环境智能化调控系统、移动式无土栽培基质消毒与营养液循环再利用技术装备、土壤消毒设备、温室精确育苗与移植设备、嫁接用大粒种子定向播种机、自动化嫁接复式作业装备和自动化幼苗移钵装备等。自动测量、环境控制和计算机程序化技术已在各国设施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从而促进了设施农业高新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二、「双碳」目标下中国如何发展绿色经济,中国绿色经济的走向如何?
一、大力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 在绿色经济的框架下,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合理消费等在内各领域的发展。把低碳经济的概念落在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上,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 二、低碳技术要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
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社会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做到各种技术之间互相协调。不仅要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也要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
三、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兴节能绿色产业。 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发展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关系到国际的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低碳经济必须“魂要附体”,而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正是这个“体”之所在。 中国的绿色经济德是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新兴产业肯定会成为社会的新产物。
零碳创新周来啦!
我现在有免费票,大家可以通过这里完成申请。 https://qingflow.com/f/a994d02f (二维码自动识别) 另外:全球零碳联盟是对个人会员免费开放的(点击注册),1000+内部资料和学习课程免费提供。 2022全球零碳创新周 https://qingflow.com/f/a994d02f (二维码自动识别)
三、中国的农业技术人员有前途嘛?
都说前景是好的,是朝阳企业,但是,额,可能农业这个上坡路有点陡,有好多东西还没有形成标准,路途遥远,但还是希望有愿意从事农业方面的可以坚持。 农业栽培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是很重要,但是实践更重要,有好多东西时在实践中逐渐理解的,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 农业技术人员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栽培管理理论,所以前期学习的时候很辛苦,因为要在地里实践,等后面有自己的经验就会变得很吃香,因为中国的农业技术人才还是很缺的,如果愿意尝试农业行业一定要坚持下去,加油。
四、金色中国银色中国绿色中国划分依据?
金色中国北大荒。银色中国新江。绿色中国蒙古草国。
五、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绿色中国?
绿色中国指的是可持续的、民主的、公平的、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绿色中国不光是我们的山好水好,它更多地是一种健康和谐的制度安排。
国家发展与生命的成长遵循同一规律。国家各个方面也要健康与和谐。正如生命体中的营养要能补偿能量支出的道理一样,劳动成果能够返还劳动人民,形成国家体内支出与补偿之间的良性循环,这是生命成长的条件,也是国家健康发展的条件。绿色是生命健康的标志,也是国家健康的标志。能够将劳动成果反哺给劳动者的中国才是健康、和谐并能得到人民支持的绿色中国。
六、什么是绿色金融?中国有所谓的绿色金融吗?
人在某央企集团金融板块,应领导要求最近正在学习相关政策、市场信息,分享一些初步成果。
首先,“绿色金融”属于国家“绿色发展”大政方针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讨论有没有的问题,我们就只看相关单位做了什么、做得效果如何。
首先,简要回顾一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制度框架形成过程
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议题,并在迅速推动相关政策、制度、标准体系的建设
目前国家层面对绿色金融的最权威表达,应参考国务院新闻办2023年1月9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原文链接),其中第六部分有关绿色金融的表述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形成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15.9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余额超过1.1万亿元,规模均居全球前列。”
考虑到发布机构和发文形式,这个文件既是给我们看的,更是给国外尤其是少数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看的。微妙之处请参考原文自行理解,这里只简要整理中国的绿色发展宏观框架如下:
就金融体系的绿色制度构建而言,最早应可追溯到2007年环保部、人行、银监会的联合发文《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后续系统性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框架性文件是2016年人行联合七部门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界定了绿色金融的六大方向,是后续金融体系各领域制度的源头。
绿色金融体系制度框架的源头但是,金融业本身其实没有太多“绿”(节能减排)的属性,绿色金融的核心还是为绿色发展、绿色产业提供金融服务。因此,绿色产业的定义直接决定了绿色金融的边界。相关绿色产业的整体性表述,目前是依据发改委《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
《绿色产业目录》是绿色金融资产认定的基础绿色产业定义了,绿色金融后续的制度框架才迎来的快速发展。自2007年以来各类制度、文件实际上更迭很快,至今各个部委、部门的制度、标准中仍存在冲突之处,这里就不细列了。仅提供一个现行有效的主要制度框架体系如下:
现行有效的绿色金融相关制度、标准、评价考核文件2022年,金融体系各领域上交的绿色答卷成绩如下:
银行业的绿色信贷,2022年改名叫“绿色融资”了,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发展。四大支柱中,银行必然是绿色金融的第一主力,但相关部门对银行业绿色发展的情况是显著不满的,原因在于各家银行基本上是围绕统计口径做文章,实质性的产品创新、服务深化基本为零——尽管其他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但毕竟银行的体量在那里,上方期待的表率作用要有的。而且,统计数据质量还非常差,基础单位乱填报、报空表的情况很严重,总行也很头大。当然,银行也有银行的难处,这两年钱越来越不好挣了,而开展绿色金融付出的管理成本高但并不产生太多实质性的收益,对基层机构的专业性要求高,带来的贷前评估和贷后统计工作量巨大,连带对客户的配合要求也高……再进一步说,很多事情牵扯面大,也不是单凭银行自己就能解决的,仅依靠银行的社会责任感是活不下去的,仅靠监管政策施压也无法保持长期热情——这些问题和叫好不叫座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很像,也就难怪银行要绕路走了。
相比而言,债券领域这两年应该算是优秀生了,制度建设、产品开发都有较大进展,但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和重点行业的依赖太重,实际发行绿债的绿色含量也参差不齐,后续发展潜力如何目前还很难说:
证券市场上,交易所的主要工作是建立绿色指数体系,把相关股票、基金纳入统计口径。我对这个领域不熟悉,但似乎交易所确实也没什么其他具体的工作可以做了:
保险业,就只能嘤嘤嘤了,距离实现统计工作还有挺长的路要走:
投资、基金领域值得说的似乎也不多:
“碳金融”在概念上一时风头无两,但具体到实际交易环节……多地政府和机构还在奔走谋划卡位,但未来真实的市场需求究竟有多少,变现路径如何,有达人能指教一下么?
最后是一些个人不专业的评价及不成熟的想法,还望有行家指正:
以上
====
更多关于供应链金融的讨论,请移步个人专栏 【保理说】从 factoring 到供应链金融
七、中国绿色康养城市?
广西南宁,四季如春,瓜果蔬菜丰富。
八、中国绿色建筑的核心?
城市是绿色低碳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十年前,中国启动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低碳试点城市带动作用显著,在大连、三亚、贵阳、南昌、南宁等试点城市带动下,很多非试点省区、城市积极寻求碳排放峰值和实现路径,这对实现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标意义重大。到2016年时,低碳试点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约占全国的40%左右,GDP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规模可观。
绿色建筑旨在减少建筑物能耗,缓解能源危机,同时为人们提供舒适、环保的工作或居住环境,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的负面影响,诸如二氧化碳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在低碳生态城建设中,中国全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产业优化转型,推广节能技术,实现生态、经济建设双丰收。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绿色建筑理念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大家认识到,绿色建筑也能构造出一种生态系统,建筑内外的因素有序循环与转换,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与能源消耗。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离不开绿色建筑。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为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达到建筑与人及环境永续发展等成为绿色建筑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中国制定了相关政策引导绿色建筑行业发展,主管部门提高了对使用绿色建筑标准企业的奖励力度,加大了绿色建筑的传播力度。同时,各项建筑节能技术日臻完善,与低碳生态城市绿色建设模块相适应。
现在,许多地方在科学合理利用建筑资源的同时,对城市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尽可能使用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实现绿色施工,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倒逼绿色能源循环体系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相关行业部门在设计初期,引导公众将环保思维融入设计理念中,实现绿色施工目标。企业也积极行动,将太阳能、循环用水等低碳环保技术合理导入工程设计中,一方面促进环保理念落实,另一方面也在具体施工中,有效避免了建筑垃圾、声、光污染、废水等环保问题。
低碳生态城市承载要素之一便是绿色建筑,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离不开绿色建筑。如今,政府在政策上大力倾斜绿色建筑,各地相继制定一系列激励、监督政策。社会上很多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各种力量也积极倡导和传播绿色建筑理念。特别是在低碳试点地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绿色低碳意识明显提升,为实践绿色低碳发展夯实了良好基础。
九、绿色中国国旗代表什么?
不知道别乱说,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便于隐蔽。
我军战士穿的作训服(也叫迷彩服),除服装本身之外,还有一系列服饰标志,这是为了作战训练便于识别(各国军队都有:如本部队的标识、军衔、军兵种符号等),这些军用服饰,如果用常的色彩,或用礼服上用的服饰,你想想那色彩在作训服(迷彩服)不太跳了、太显眼了吗,看上去即不协调,在战场上也很容易暴露目标。
所以,我军后勤科技人员研制的这些军服服饰,如你说的这些国旗、八一旗、臂章等就设计为绿色的。
这样,即满足了部队识别的需要,又达到了更好地隐蔽的目的。
同时这服饰与作训服看上去很协调,战士们穿上显得很威武。
十、中国绿色地图的画法?
要先把中国地图整张地图外形画出来,在描画它的颜色跟细节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