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 农业技术创新的优化策略?
一、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持续。
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只有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二、农业技术创新的优化策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特性,而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国家财政应加大资金投入,以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对财力资源的实际需求。
(二)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关键在于要有一批有责任心、亲和力强、水平高的科技推广队伍。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增强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积极性。
(三)将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以市场为向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方向。
(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扩大成果转化效率。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宣传新成果、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视试验示范作用;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中国农业银行的本质特征是?
一、是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重点扶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千家万户的农户小生产与国际国内大市场对接。积极介入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领域,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大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信贷投入,畅通城乡商品双向流动渠道。配合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农产品(18.88,-0.20,-1.05%)贸易和境外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供全球化金融服务。
二、是服务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创新型、特色型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抓住城乡产业依存度和相融度提高的机遇,制定实施对城市周边的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服务方案,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为农村城镇化中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科教文卫、通信传媒等公共事业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利用覆盖全国所有县域的骨干金融服务网络,为其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和中央政府调控农村经济提供网络平台。
三、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积极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拓展市场提供创新服务,推动产业梯次转移和资本流动。在中西部地区,加大对重点县支行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着力培植一批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在西藏、青海、新疆兵团和其他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履行好公共金融服务职能,促进公共金融服务均等化。
四、是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促进农民增收。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内配套农户为重点,稳步增加农户贷款规模,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和提升消费结构。积极参加政策性贷款招标,努力提高扶贫信贷资金使用效益,推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依托电子化服务网络和特色银行卡产品,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代发工资和汇兑服务。大力推广电子银行、银行卡、保险、基金以及个人 理财等金融新产品,为相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提供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发展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批发性融资业务,增强其发放农户贷款的资金实力。
四、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研究主体是?
现代农业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农业技术创新表现为一种分工与互动的有组织过程。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呈现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户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直接面向市场是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农民作为技术成果的最终接受者,在技术创新中具有市场导向作用。农业技术成果所特有的技术外溢和风险防范的特殊性,使得创新体现为一种组织化的行为,而农民角色的转变是技术创新实现的关键环节。
五、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单产提高质量。
1、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单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就是为农业提供丰富多彩的动植物遗传资源,满足农业生产对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需要;改进或者完善原有技术方法、路线、技巧,从而提高效率;改进或者创造某种产品,以利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
2、广义的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将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中所引发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推广、生产应用和扩散等一系列涉及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活动等相互关联的综合过程。而狭义的农业技术创新指农业新技术的发明或新技术的研发过程。
3、根据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同,可以分为以经验为基础的创新和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创新,其中以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是指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和试验、研究进而形成的创新,这种创新在传统农业中比较多。
4、以科学原理和理论指导下的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可以带来重大的技术创新,产生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创新。
六、农业的本质特征是自然生产和经济生产有机交织?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有机交织。
农业生产是生物有机体、环境条件、经济资源三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农业生产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生物生命活动的自然再生产或仅是人类有目的参与的经济再生产,而是两者的有机交织、融合。农业生产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遵从社会经济规律。
七、人类的本质特征?
人的两重性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完全摆脱动物性,动物遵循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在财富不能满足所有人需要的条件下,人的动物性都可能使人成为衣冠禽兽。
劳动可以创造越来越丰饶的财富,使人不需要争夺别人所有的财富,从而有希望摆脱丛林法则的制约。劳动需要人们互助合作,伴随生产力水平的日渐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的分工越来越细,因而社会各阶层和行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产生了友爱。于是,这种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团结友爱,就逐渐成为与动物性完全不同的人性。
情义无价天下归仁,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无不赞美光辉美丽的人性。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当代还处在财富不能满足所有人需要的条件下,每一个人潜在的动物性都是潘多拉匣子里的魔鬼,在没有民众制约的权力、法制和道德的监控下,动物性的恶性膨胀都会像魔鬼一样危害善良的人们。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古人的话,说明人类的自然属性是第一性的,人类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属性而存在。人类无法灭人欲,但是可以克己复礼,把人欲限制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范围,这就要法律和道德在民众制约下的监督发挥作用。
但是,人之所以是人还有与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这就是在劳动互助中所产生的人性。人性使人摆脱了动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才有“礼智仁义信”的产生;俗话说“衣食足然后礼仪行”,更高层次 的就出现了“助人为乐”和“舍己救人”的道德典范。
当今之时,人有自私一面,人也有利他一面。自从类人猿在生存劳动中,养成了互助习惯,渐次产生关爱与利他,于是出现了类猿人;自此逐步摆脱了野兽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成为创造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人类。这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
由此可见,人之所以成为人,不在于人类仍然保留着动物的自然属性,在一定历史时期会萌生兽欲的膨胀而犯罪;人的社会本质属性,乃在于人们在劳动生存活动中,由于互助合作而逐步养成的团结互助和友爱,这是人类区别于任何生物的特征和本质。
八、溶液的本质特征?
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具体如下:
1、均一性:溶液各处的密度、组成和性质完全一样。
2、稳定性:温度不变,溶剂量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透明)。
3、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组成成份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例如:用盐和水配置盐水,盐就是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用盐和水配置盐水,水就是溶剂)
3、两种溶液互溶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一种叫溶质。
4、两种溶液互溶时,若其中一种是水,一般将水称为溶剂。
5、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通常把液体叫溶剂。
九、审计的本质特征?
审计特征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具体如下:
1、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独立性体现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应当不存在任何经济利益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等各个方面;
2、权威性是保证有效行使审计权的必要条件。各国国家法律对实行审计制度、建立审计机关以及审计机构的地位和权力都做了明确规定,保证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到法律的保护;
3、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审计人员理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实事求是的检查,做出不带任何偏见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以正确地确定或解除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
十、偏见的本质特征?
(一)偏见
1、定义:偏见(prejudice)的本质是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
2、偏见是一种态度。态度是情感、行为倾向和信念的某种独特结合。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一个存有偏见的人,可能不喜欢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歧视他人,并认为他人无知而危险。
3、偏见可能源于刻板印象。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通常源自被称为刻板印象的负性信念。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性的看法,为了简化世界,我们概括出英国人保守,美国人开朗等。刻板印象可能是积极地,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当刻板印象过度概括或明显不对时,刻板印象就会出问题。
(二)偏见的表现
1、种族偏见 普天之下,每个种族都曾是少数群体。人们一方面感受到无所不在的顽固偏见,另一方面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偏见。
2、偏见的微妙表现形式
(1)内隐态度 偏见为我们的双重态度系统提供了最好的证据。我们对同一个目标可以同时拥有完全不同的外显(有意识的)态度和内隐(无意识、自动的)态度。一系列研究已经证明,偏见和刻板印象可以在人们的意识之外产生。
(2)善意歧视 善意的歧视表现为某种怜悯姿态。例如,肯特•哈伯将一篇写得很糟糕的文章给斯坦福大学的白人大学生,请他们进行评价。相对于被引导认为作者是白人的情形而言,当大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黑人时,评定的分数相对更高,也很少发表严厉的批评。这些评定者,或许是为了避免表现出偏见,他们采用不那么严厉的标准,对黑人作者更宽容。哈伯指出,这种“赞扬过度和批评不足”,可能会阻碍少数种族学生取得好成就。
(3)性别歧视 有关刻板印象的研究中,有两个结论是毫无疑义的:存在很强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且正如常常发生的那样,刻板化群体的成员也接受这种刻板印象。在一项调查中,杰克曼和森特发现性别刻板印象要比种族刻板印象更强。刻板印象(信念)并不是偏见(态度)。刻板印象可能为偏见提供支持。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