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鹅的养殖方法与技术?
大鹅的养殖方法与技术?
1、鹅舍修建
在养殖大白鹅之前,我们首先要修建好鹅舍。鹅舍应修建在地势较高、干燥且平坦的地方。朝向最好以南或者是东南为主,鹅舍土壤要保持有着良好的通透性。如果有废气的旧房子的话可利用起来建造。也可用竹子、篱笆等建立围护网进行围护饲养。不过要注意的时候,鹅舍周围要保持有充足的干净水源,因为大白鹅是一种喜水性的家禽,要满足它的的生长习性。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安装好金属网,避免大白鹅受到敌害危害。
2、雏鹅开食
在选好鹅苗入舍之后,我们要注意做好雏鹅的开食工作。一般情况下,雏鹅的养殖密度大约在22只/平左右。在鹅苗入舍之后,两小时之内要让其初饮。如果因为体质弱而不知道饮水的话,那么则要做好人工驯饮工作。在两小时之后,要以小鹅专用料、嫩黑麦草等饲料左右雏鹅的开食饲料。放在料槽中让其自由采食,同理,如果不会进食的话,那么要做好人工驯食工作。
3、日常管理
我们在饲喂的时候,要根据鹅的日龄调整好饲料。尤其是在雏鹅阶段的时候,饲喂工作不仅会影响到雏鹅营养吸收,还直接决定着雏鹅的成活率。随着日龄的增加,我们要适当减少养殖密度。7日龄左右时每平养殖大约20只左右,半月之后降低至15只左右。具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调整,每群最多不可超出200只。然后每天还要做好鹅舍的卫生管理工作,定期清洗消毒水槽、料槽等。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免疫工作,增强雏鹅的免疫力。
4、成鹅管理
在大白鹅生长至一月龄到两月半龄的时候,应将其从育雏舍转入到生长鹅舍中。每天饲喂大约5次左右,晚上也要适当补喂一次。在饲喂的时候,应将草饲切碎,然后与精饲充分混合。其中青饲与精饲的比例保持在4:1左右。为大白鹅的生长提供充足的生长营养,保证大白鹅能够正常生长,提高产量与养殖效益。
怎样养殖鹅 如何养殖鹅
1、养殖鹅首先鹅苗选择:鹅苗要从要从管理正规、品种纯正又没患过传染病的种鹅场预定鹅苗,品种结合当地市场需求选择好销售的品种。好的鹅苗必须要符合羽毛整洁、活泼、叫声洪亮、两腿结实、肛门干净等特点。另外,种鹅开产前必须进行小鹅瘟和副黏病毒等疫苗防疫,使鹅苗有足够的母体抗源保护。
2、鹅舍的准备:清洁消毒:选择保温性能好的房屋作为育雏室。选好后,将鹅舍的打扫干净,用热石灰水粉刷墙壁,把洗净的用具放入育雏室,用0.2%的百毒杀喷洒1次后,再按每立方米容积福尔马林液30毫升加15克高锰酸钾混合,关好门窗密闭后熏蒸24小时以上。垫料:进鹅苗前2天,在鹅舍铺好细木刨花、碎新鲜稻草等垫料。并准备好250瓦的红外线灯、煤炉等取暖设备,同时备好水盘、料盘。调节温度:在雏鹅进舍前几小时,预开取暖设施,使地面与雏鹅背部等高处的温度达28-30℃,并保持恒温。
3、管理要点:幼雏期雏鹅由于刚出壳不久,在饲养的时候最主要的是做好保温、防湿、开食工作,温度需要尽量保持在28-30度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雏鹅每成长一周,温度可以下调2℃左右,最后直至脱温。开食的话最好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青草和适口的饲料。在幼雏期的时候不要将鹅放在水里面洗浴,待满了一周后再进行浅水洗浴。育成期破壳后第四周开始就进入育成期了,这个时候的鹅成长最为快速,在这个时候也会开始换羽毛、长肉和长骨骼。如果正遇夏季的话,不能过度放牧,还要注意疾病的防控,及时接种疫苗,同时还要在正常食量的基础上,增加2-3次的补充饲料。在这一段时间需要特别注意饲料的营养和搭配,在喂养的时候需粗饲料和精饲料结合的方式。产蛋期产蛋期除了要保证受精率外还要保证鹅的营养供应。特别是需要对鹅进行分组饲养,公鹅和母鹅的比例为:1:4。在这个时期需要特别注意放牧的时间,早上需要在母鹅产蛋之后再放牧。鹅舍内需要铺设好柔软的稻草,以此来引诱母鹅集体产蛋,还能防止蛋壳破损的情况出现。另外,产蛋期需要长时间的光照,才能增加产蛋量,这期间如果光照不够的话,需要人工补充光照,每天光照时长需要长达13小时以上。
4、加强疾病防控:规模养鹅要保持鹅舍干净,地面干燥,栏舍通风并经常打扫。定期或不定期用药物消毒场地及用具。发现疫情应及时隔离治疗并对病死鹅做深埋处理。定期防疫驱虫,对鹅群按免疫程序注射小鹅瘟疫苗、禽流感疫苗、蛋子瘟菌苗等,并定期请兽医上门查虫驱虫。
5、注意事项鹅舍要保持适宜的通风,但要防好贼风,人进入舍内不觉得闷气,更没刺眼、鼻的臭味为宜,适宜的光照是雏鹅采食、饮水所必需。一周内光照24小时,第二周18小时,第三周16小时,以后可自然光照。随着雏鹅不断长大,鹅群要随时调整。要根据雏鹅大小、强弱等不断进行调整。发现离群闭眼呆立、羽毛蓬松不沾、翅膀下垂的病弱鹅要及时隔离、淘汰。此外,也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差异及时调整饲料的营养水平。在饲料中添加沙粒。对养鹅来说,添加沙粒可促进雏鹅消化。在2~3周龄时,可在饲料中掺入1%的清洁沙粒。脱温必须要逐步进行,切不可突然进行或者是忽然降温过低。否则雏鹅会因为温度低,怕冷相互拥挤,导致挤压致死或者是诱发呼吸道类疾病。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