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机常识 > 正文内容

养蚕技术主要包括哪些?

2023-05-26 22:09:37农机常识1

商周时代,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养蚕技术主要包括:浴种、暖种、收蚁、给桑、分箔、上蔟等几个重要的技术环节。

蚕种孵化前,古人对蚕种都加以浴种处理。最初只是将蚕种放在河流中浸洗,以清除卵面的污垢;明清时代,嘉湖一带蚕农改用稀的食盐水溶液,或用石灰水,或用桑枝灰、稻草灰淋汁浴种,用这些水溶液浴种,起着微弱的卵面消毒作用。古代又有一种天浴,选择寒冬腊月时,取蚕种放置于笼中,悬挂在桑树上,任凭霜露雨雪飘冻,通过天浴,以低温淘汰病弱的卵。

暖种在于促使蚕种孵化。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常用下列两种暖种方法:一种是室内人工加温;另咐颂一种是用太阳绝漏的光热暖种。明清时代江浙蚕农大多利用人的体温暖种。这几种方法各有利弊。

蚕卵经过暖种后孵化成蚁蚕。为了收集蚕蚁,古人先是想到用获做成扫帚扫蚕蚁,后来发现“用获扫则伤蚕”,进而改用毛扫,但还存在伤蚕的问题,于是古人又想到了用桑叶招引的“桑收法”。而元代北方农家则多用桃杖翻转敲打的办法,就是把蚕种纸翻转,用桃杖在纸背轻轻敲打,蚁蚕受震,便从蚕种纸上掉落下来,这种收蚁方法,现称打落法。

收蚁之后,便要喂蚕。喂蚕是养蚕的关键。在蚕的一生中,什么时候该多喂几次桑?什么时候可以少喂几次?每次给桑份量多少?都有讲究。古人发现,蚕的食欲和它的体色变化有关。给桑可根据蚕体色变化,来决定给桑的时间和分量。如,蚕体色自黄而自变化的时期,正是眠起以后蚕体柔软,消化器官虚弱,食欲尚不旺盛的阶段,所以这时期应该“宜细细饲之”,这样的给桑方法符合蚕体生理要求。古人还根据蚕头部颜色的变化来判断蚕的眠起和进食。

随着蚕体的生长,需要除沙和分箔,以利于蚕体的健康。除沙和分箔往往是结合进行的。古代除沙的方法主要有:徒手除沙法、网除法和糠除法。古代北方农家在桑蚕头眠后即将一张蚕箔上饲养的蚁蚕分为2箔,二龄盛食期分为3箔,三眠起身分为6箔,三龄盛食期分为12箔,三眠起身分为25箔,四龄盛食期分为30箔。

家蚕经三眠或四眠之后,最后趋于老熟。同一箔的蚕往往眠起不齐,因此也很难全部同时老熟。对于老熟参差不齐的蚕,最好是先熟的蚕先上蔟,后熟的蚕后上蔟。对于不能同时老衡宏郑熟的蚕上蔟,清代《广蚕桑说》记载的方法是:当箔中发现有少量熟蚕时,便薄薄铺上一层桑叶,未熟的蚕必然食叶如常,熟蚕则不吃叶,但爬到叶面上,昂首若有所求,此时随手拣出,送上蚕蔟。以后熟蚕渐渐增多,多到拣不胜拣时,就用柳枝搁在桑叶层上,待熟蚕爬上柳枝,然后提出,把爬在柳枝上的蚕送上蚕蔟。这种方法被称为“诱蚕法”。

明清时期,蚕桑主产区嘉湖地区,在熟蚕上蔟结茧时,蔟下用炭火加温,以使“成茧速而缫丝易”。蔟下加温,丝从蚕口中吐出即干,即所谓“出口干”,这样的丝品质亦较好,深受当时人们的好评。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hnhuayukeji.com/njcs/98770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