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催产药物怎样合用?
一、泥鳅的催产药物怎样合用?
泥鳅人工催产前,池塘应提前做好准备,在水体中放置鱼巢(根据池塘亲鳅数量确定)供泥鳅追逐产卵。也可将雄鳅的精液挤出,再将雌鳅卵子挤入器皿中用羽毛轻轻搅拌,用水冲洗后将受精卵轻洒在鱼巢上。如果是静水孵卵,需要增氧或给予微流水环境,以保证受精卵孵化时所需要的溶氧。仔鱼出膜后3天,将其移入水质环境较好的池中养殖,并投喂熟蛋黄。
实行泥鳅人工催产时,应选择发育较好,腹部卵巢轮廓明显的雌鳅和健康活泼的雄鳅作为亲鳅。催产素可选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尾雌鳅0.2毫升,雄鳅减半。注射催产素时,两人一组,一人用泥鳅控制网或布固定泥鳅,另一人用医用皮试注射器进行注射,采用背部肌肉注射方法,针尖与背部肌肉呈45度角,向头部方向注入药物,注射深度0.2厘米左右。将注射好催产素的亲鳅放入水中待产,待产卵结束后将网箱和亲鳅取走,在有微流水的情况下孵化鳅卵,一般水温22℃,41小时90%的受精卵孵出鳅苗,水温25℃,3 0~32小时孵出鳅苗。
二、人工繁育泥鳅苗需要经过哪些步骤
人工繁育泥鳅苗,是一项长期的、繁重的、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工作。一般要求养殖户要有多年泥鳅养殖经验,还要有从事其他养殖鱼类人工繁殖的经验,才能较好地进行泥鳅苗种繁育。
泥鳅苗种繁育过程一般有5个步骤。
第一步,先要挑选适合繁殖的亲鳅,再进行精心的亲鳅培育。这是泥鳅繁殖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第二步,当水温适合、亲鳅性腺发育成熟时,就可以进行亲鳅的交配、产卵受精工作。人工繁殖过择中,泥鳅的产卵受精,可以采用雌雄配对饲养,使亲鳅自然交配、产卵受精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式。
第三步,受精卵的孵化。一般采用集卵、人工孵化的方式进行。
第四步,鳅苗垴育,。一般用水泥池,也可用小土池。
第五步,揪种培育。一般用较大些的土池,也可用稻田、网箱、水生作物田等。南方一些地区都省略此步,直接进人鳅养殖阶段。
三、台湾泥鳅寸苗需要养多久才可以进行人工繁育?
刚孵化出来泥鳅幼苗我们称之为水花,在水花出生1-2天后就可投放到鱼塘或者鱼池中进行培育,让水花成功度过幼苗期成长为寸苗,这一过程广东的养殖户喜欢称之为“飙[biāo]苗”“飙花”“飙水花”。寸苗规格达到3~5公分就可以出售给别的养殖户进行成品鱼的养殖,或者自己分塘养殖。
台湾泥鳅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清塘消毒
用尼龙密网将鱼塘整个围起来,用于防青蛙、老鼠、蛇等虫害。投放水花前10天保留池水10-15厘米深,每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150-20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包括池坡,用于杀死敌害生物。清塘2天后经过滤注水50厘米深左右。泥鳅苗下塘前2天用密眼网拉空网,用于防鸟食和蜻蜓水中产卵(蜻蜓幼虫对泥鳅水花危害极大,具体请看《蜻蜓幼虫是台湾泥鳅培育种苗的头号天敌》)。检查有无敌害生物,若有须重新清塘。
二、培育饲料生物(肥水)
注水后,每亩施发酵过的有机粪肥200-300千克。泥鳅苗下塘前3-4天,可以泼洒豆浆和蛋黄培育天然饲料生物,平均每亩每天泼洒2.5千克大豆磨成的豆浆。形成洄水(广东称肥水),这能繁殖出大量的水中微生物(广东统称“水蛛”),这能让水花有东西吃,迅速生长。
三、泥鳅水花放养
1.放养时间
泥鳅水花孵出1-2天黄苗后(4-5天)变黑后即可下塘。下塘前要试水,确保水质水温没有问题。试水后视天气情况选择下塘时间。
2.运输、放养方法与放养密度
泥鳅水花一般用鱼苗氧气袋打包,每袋装10万尾水花,充氧运输。到达后不能将水花立刻放出来,水温相差大会导致水花不适应而死亡。应将氧气袋放入培育池水中,约20分钟泥鳅苗适应鱼塘水温后,选择背风向阳、无浑水的地方,在池塘边将泥鳅苗缓慢放入鱼塘。一般每亩放泥鳅水花60-80万尾左右比较适合。
四、饲料投喂
水花孵出两三天后就开口找东西吃了,因为体内卵黄囊中的营养物质已经消失,这时就要添加饲料了,洄水就是最好的天然饲料,洄水的制作方法有很多,这里说其一:可以向鱼塘里泼洒揉碎的鸡蛋黄和兑水的豆浆加入饵料,饵料池塘主要用有机粪水来培养浮游生物,让塘水产生洄水,洄水是刚孵出的鱼苗的最佳食料。洄水的主要成分是草履虫和轮虫,这些虫蛋白质丰富,又是活食,小鱼吃了可以茁壮成长。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专门的开口饲料。再长大些就可以喂粉粒料了,有专门的粉粒料,也可以直接将饲料蛋白质含量35%左右的鱼用全价颗粒饲料磨成粉状投喂。
四、泥鳅如何育苗
怎样繁殖泥鳅育苗
(一)泥鳅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泥鳅亲鱼的来源:一是从池沼、稻田、湖泊等天然水体中捕捉;二是从水产收购部门购买;三是专池培养。三种方法都要求对泥鳅进行选择。
1.亲鳅的选择亲鳅除了要求体型端正,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色正常等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雌鳅1冬龄的雌鳅已达性成熟。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繁殖的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要选择2―3冬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是15―20厘米;体重18克以上,最好是30―50克,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桔黄色具有光泽,腹部白色明显的个体。
(2)雄鳅也要选择2―3冬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是15―20厘米;体重12克以上,最好是20―40克,行动敏捷的个体。
2.亲鳅的培育选择泥鳅亲鱼后应设专池培育。培育前可以用20ppm的四环素液浸泡,以杀灭病原体,培育时每666平方米(即1亩)放养量不宜超过200公斤。应加强施肥。保持水质中性或微碱性,水色呈黄褐色或绿褐色。可投喂蚯蚓、蝇蛆、畜禽下脚料或豆粕、麦麸等饵料。适当添加酵母粉及维生素。在水温15―17℃时,饲料中的动物蛋白含量控制在10%左右,植物蛋白在30%左右;水温在20℃以上时,动物蛋白量增至20%,植物蛋白含量减至20%。日投饵为泥鳅体重的5―7%。
3.亲鳅的雌雄鉴别在泥鳅的生殖季节,雌雄之间有许多不同特征,可以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用肉眼来鉴别:
(1)体型雄鳅较小,背鳍末端两侧有肉质突起;雌鳅较大,背鳍末端正常,无肉质突起。产过卵的雌鳅腹鳍上方身体还有白色斑点的产卵记号,未产卵的则没有。
(2)胸鳍雄鳅胸鳍较大,第二鳍条最长,前端尖形,尖部向上翘起,雌鳅胸鳍较小,前端圆钝呈扇形展开。
(3)腹部产卵前雄鳅腹部不肥大且较扁平,雌鳅产卵前,腹部圆而肥大,且色泽变动略带透明黄的粉红色。
(二)泥鳅的繁殖
1.繁殖前的准备工作
(1)产卵池的准备家鱼人工繁殖用的产卵池,或者选择稻田、池塘、沟渠,水深保持在15―20厘米。也可用网片或竹篱笆围成3―10平方米的水面作为产卵场所。若能保持微流水则更佳。另外,水泥池、大塑料盒、桶、水缸或其它容器均能作为产卵用设施。产卵场所使用前都要消毒,水深20厘米时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施15―20克。也可以用漂白粉消毒,每平方米施4克。
(2)鱼巢的准备鱼巢宜选用质地柔软,不易腐败,能漂浮在水中的材料,如:棕榈片、杨柳根须、金鱼藻、聚草等,近年来也有用柔软的绿色尼龙编织带,织成宽5厘米、长80厘米的人工鱼巢。用前都要经过消毒处理:用2%浓度的食盐水浸泡20―40分钟,也可用20ppm浓度的高锰酸钾浸泡20分钟左右;还可用10ppm孔雀石绿浸泡20―30分钟,浸泡后吊在池中离水10厘米处,上方用芦席或草包遮荫。
2.泥鳅的繁殖方式泥鳅的繁殖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
(1)自然繁殖分完全自然繁殖和半自然繁殖两种方法。
完全自然繁殖,又叫诱集繁殖,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其产卵群体并获得受精卵的方法。首先在产卵季节,利用泥鳅喜在岸边水草丛中产卵的习性,选择环境僻静的水草区,先在浅水处投施两筐草木灰,然后在诱产区每平方米施0.6―0.8公斤的猪、牛、羊等畜粪。这样能诱集大量泥鳅到此区域的水草丛中产卵繁殖。但对此自然区域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敌害等)。也可利用人工鱼巢收集自然水域中的受精卵,移到特定的容器中孵化,这样可提高孵化率。
半自然繁殖是在人工条件下,让成熟的泥鳅自行交配产卵的方法,需要建造产卵池和孵化设施,繁殖之前,产卵池与孵化设备都要消毒备用。亲鳅的雌雄配比,如雄鳅个体较大按1∶2或1∶3,若雄鳅体长仅10厘米左右,则雌雄比可调整为1∶4,增加雄鳅的数量。每平方米可放7―10组,保证正常繁殖。水温稳定在18℃以上才能进行。将鱼巢绑扎在竹竿上,悬吊在产卵池的中间或四角,使鱼巢浸没在水面下。因泥鳅卵粘性差,要注意检查和清洗沉积在鱼巢上的污物,以免影响受精卵的粘附效果。
泥鳅一般在睛天的早晨产卵,上午10点钟左右产卵结束。当产卵基本结束后,就立即将粘有卵粒的鱼巢移到孵化池或其它孵化设施中进行孵化,并更换和补充新鱼巢放到产卵池中,以收集尚未产完卵的亲鳅的卵。最后一批泥鳅产卵后,可以就在产卵池内进行孵化,但一定要将产卵池内的亲鳅全部捕出,以防亲鳅吞食鱼巢上的卵粒,影响出苗率。
(2)人工繁殖分半人工繁殖和完全人工繁殖两种方法
半人工繁殖采用人工催产自然繁殖的方法。选择成熟亲鳅,雌、雄比例按1∶2或1∶3组成。注射催产药物:鲤或鲫脑垂体(简称PG),每尾用1―2个;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简称HCG)每尾注射800―1000国际单位,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简称LRH-A)。每尾注射5―8微克,以上药物无论用哪一种,均要溶解在生理盐水中,雄鳅的剂量减半。
由于泥鳅的个体小,每尾泥鳅注射液的量应不超过0.5毫升,以0.2―0.3毫升为宜,以免发生身体肿胀或药液溢出。注射用4号不锈钢针头,1毫升的玻璃注射器,(用前煮沸消毒)。为了有效地控制针的深度,可把针头用锉刀锉短到0.2―0.3厘米长,或在针头的基部套上胶管,使针头仅露出0.2―0.3厘米的针尖,防止进针过深,刺伤内脏。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为好,其次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
泥鳅身体粘液多、很滑,为不损鳅体,要用湿纱布包住进行注射。进针角度:注射器与鳅体呈30°为佳。可用可卡因0.1克溶于50公斤水中配制成麻醉液。催产的亲鳅在麻醉液中,仅需2―3分钟即被麻醉,这时注射较为方便,放入产卵池中,很快即可苏醒。
人工催产后,将亲鳅放回产卵池中。亲鳅在水温20℃时,约经18小时左右开始产卵、受精;水温在25℃时,约需12小时左右,若水温27℃时,只需9小时左右即能产卵、受精,其后的操作与半自然繁殖方法相同。
完全人工繁殖:是在半人工繁殖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采卵授精的一种方法。
3.泥鳅的孵化受精卵的孵化在室内或室外都可进行,有静水孵化和流水孵化。孵化前将巢与附在上面的卵一起放在10ppm的孔雀石绿液中浸泡20―30分钟。不可用浓食盐液浸泡。捡出未受精卵。
(1)静水孵化把粘有受精卵的鱼巢,放入孵化池、孵化箱或产卵池内孵化,水质要求清新。每升水可放400―600个受精卵,要注意防止受精卵挤压在一块,若发现受精卵相互挤压,要用搅水的方法或用吸管使之分离开来,以避免因缺氧而影响孵化率。
(2)流水孵化用流水或微流水孵化,是把受精卵放在孵化缸、孵化箱或孵化环道中进行孵化。
①附巢流水孵化受精卵附在鱼巢上,放入孵化设施中进行微流水孵化,水流速度以不冲落附在巢上的卵为宜,每升水可放800―1200粒卵。
②去巢流水孵化受精卵脱粘或不脱粘掌握好流速放入孵化设施中孵化。一般孵化环道、孵化缸等流水孵放卵密度为每升水放800―1200粒卵。
孵化期间为防备寒潮与暴风雨的袭击,可以在寒潮来临之前用塑料薄膜将孵化设施盖上,但要留下气孔。也可以采用其它保暖方法进行处理。孵化用水的水温变化要控制在±3℃以内。泥鳅受精卵孵化水温范围为18―31℃,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4-2℃。所用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不同,呈负相关关系。孵化率的高低,以同一批卵进行对比,水温15℃时为80%;20℃时为94%;25℃时为98%。
(三)苗种培育
1.鳅苗培育刚孵出的泥鳅,身体透明,不能自由活动只能用头部的吸附器附在鱼巢或其它物体上,以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三天左右,卵黄被吸收完,苗体才能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应将其转移到鳅苗池饲养。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更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1)清塘放苗鳅苗培育池面积20―50平方米,水深30―40厘米。鳅苗下塘前15天左右,排干池水,曝晒4―5天,再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用50―75克),然后注入约20―30厘米深的新水。在施生石灰后约7天药性消失,放入牛粪、猪粪等畜粪肥,每平方米2公斤左右。过3―5天,即可放鳅苗入池。静水池每平方米1000尾左右,微流水或网箱饲养每平方米2000尾左右,放养规格要齐整。
(2)投饵施肥鳅苗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或豆饼粉糊,一日3―4次。饲养3―5天后改喂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待鳅苗稍长大些,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开始时每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5%,以后日投喂量可增加到放养总体重的10%。
泥鳅苗放入池塘后要勤施肥。水温低时,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一次,连续施2―3次,以后则根据水质肥度调节施肥浓度与间隔时间。在施化肥的同时,结合施有机肥,效果更好。
2.鳅种培育鳅苗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培育,长到3厘米以上时,就要分池进行鳅种饲养。
(1)池塘培育面积20―60平方米,池水深30―40厘米,有良好的防逃设施,放养前除野消毒,施好基肥。投放鳅苗后,每天投喂米糠(煮熟)、饼类、蚕蛹粉等。日投喂量及投喂次数同鳅苗培育后期管理。每平方米放养500尾,饲养当年可达1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放养1000尾密养当年也可长到5―6厘米,部分可达8厘米。
(2)稻田培育先用较小面积的稻田(100平方米以下),放养前施基肥,每100平方米施50公斤,放养后在傍晚注新水时投饲料每100平方米7.5―10公斤,施肥、投饵交替每周进行一次。5周后可每隔2周施一次。到7月份水田除草时,稻苗隔行敷入干或烂稻草,以培养鳅的天然饵料。
3.苗种培育管理鳅苗种培育管理,均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配备专人管理,每天检查防逃、吃食情况。
(2)经常保持良好的水质。注意防止缺氧,因为鳅苗在孵化后半个月左右才开始进行肠呼吸。
(3)要勤观察水质变化,确定施肥数量
泥鳅苗繁殖需要有专门的师傅教才行,我刚开始学的时候也是找了几个师傅才学会的
放在泥浆里,应该很好养。
具体繁殖方法如下。
泥鳅白天喜钻入水底腐泥中,晚上出来觅食,以昆虫、小甲壳动物、扁螺、蚯蚓、水草和藻类为天然食物,更喜欢腐殖质。其养殖技术措施如下:
1、鳅池条件。 泥鳅以单养为好,应选择向阳近水、家宅附近便于管理的地方建池。池的面积以100平方米左右为宜,池的深度80 厘米,池壁泥土应夯实,有条件的可用水泥抹光或用厚质塑料薄膜围造。进出水口以铁丝网拦挡,防止泥鳅逃跑。池沿要设泻水口,防暴雨时池水高涨漫过平面而逃鳅。由于泥鳅有逆水上游的习性,鳅池的四周沿口要高于池外地面,千万不要让地面水直接流入池内。池底应有面积为4 平方米、深为50厘米的土坑作为鱼溜(在排水口下设1个,池内均匀排布3-4个),以利泥鳅在水温过高时避暑。池内铺放厚约15厘米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池水深度春秋为30厘米,夏季为40厘米。
池内应种些水生植物,以利泥鳅生活(如套种慈菇,还可增加收入)。当夏季池中杂草太多时,应予清除。池内还可放养一些藻类或浮萍,以补充泥鳅的植物性饲料。
2、培育肥泥肥水。放鳅前20-30天,每100平方米用石灰3公斤消毒后施足基肥,每100平方米施干质鸡粪30 公斤,均匀撒在池内,或用大量猪、牛、羊粪肥集中堆放在鱼溜内,让其发酵腐化。以后视水质肥瘦适当施肥。水的透明度以20厘米、水层不见池底泥土为宜。
3、放养规格。选用3厘米以上的泥鳅作种苗,每100平方米放养15-30公斤。如以市场上收购来的小泥鳅作种苗,以每100平方米放养25-35公斤为宜。如有流水条件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多放一些种苗
4、投喂饲料。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还应投喂一定的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平时应定时定量定位投喂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精饲料。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20℃以下,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70%-80%);20-25℃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半;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动物性食料可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及屠宰场下脚料等。每天投喂一般为鳅总体重的8%,水温高时,可增至12%-15%。投喂时间可在下午一次投入,也可分早晚两次投喂,以次日晨不见剩食或略见剩食为度。夏末初秋,应注意高蛋白饲料的配比,促使泥鳅快长速肥。
5、日常管理。 勤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勤检查堤坝,堵漏洞,保水位,防逃鳅;经常使用有机肥,保持活爽的肥水;防止鸭、黄鳝、蛇等进入池内伤害泥鳅;夏季在鱼溜上搭棚遮阳,冬季浅水或排水过冬。
6、适时捕捉。 捕捉时可用竹笼诱捕,也可排干池水掘泥捕捉。捕捉时应注意捕大留小,保存繁殖鳅种,以利来年再生产。泥鳅一般放养150-180天,通过强化饲养,体重可增至鳅种的8--10倍,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方法2:
在有水源而不宜造池的情况下,可用木箱养殖泥鳅,具体方法是:
一、木箱制作:木箱规格1×1×1.5米,容量为1.5立方米。一侧或两侧设直径3―4厘米的注、排水口,并安装网目为2毫米的金属网。箱底填人粪肥,汲土(一层稻草一层泥土),最上层为泥土,箱内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左右。木箱放在向阳流水处,水可以从一只孔流进,另一只孔排出。还可几只箱联在一起,搞联箱生产。
二、放养密度:每箱可放长3厘米以上的鳅种1―1.5公斤。
三、饲养管理:泥鳅为杂食性鱼类,木箱流水养殖泥鳅,食料以人工投饵为主。饵料有鱼粉、动物内脏、猪血粉、蚕蛹粉等动物性饵料,以及米糠、豆饼、麦麸、酱糟、菜籽饼等植物性饵料。配合饵料由50%小麦粉、20%豆饼粉、10%米糠粉、10%鱼粉或蚕蛹粉、7%血粉、3%酵母粉组成,加水捏成软团状。投饵量为箱内泥鳅体重的1%―2%。要根据季节和温度来进行调整动、植物性饵料比例和投喂量,水温在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应占总量的60%―70%,水温在28℃―23℃时,植物性饵料应占30%―40%。每天投喂2次,上午7―8时投喂全天饵料量的70%,下午1―2时投喂30%。水温在15℃时泥鳅开食,随着温度升高投饵量要逐渐增加。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应当少投或停投。
四、鳅病防治:为预防鳅病发生,须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定期消毒箱体。一旦发现肠炎病,可在10公斤饵料中投入20克痢特灵,每日投喂2次,连喂3―5天。如发现赤鳍病,应立即用0.2/10000浓度的痢特灵药浴24小时。或用0.04%(药物占鱼体重的比例)的呋喃奈斯拌入饵料连喂3天。如发现寄生虫病,可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联箱遍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
五、注意事项:在下雨时要防止箱水外溢,导致泥鳅逃出,还要防止农药、化肥污染水进入箱内。
繁殖:
泥鳅属底栖小型经济鱼类,在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泥鳅分批产卵。用做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的个体,雄鳅可以略小。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简便。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污泥沉积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产卵后,要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
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1.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线,胸鳍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20℃~25℃,经10~15小时就会发情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人徐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 20℃~30 ℃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两次)孵化效果最好,每升水放孵400~600粒为宜。孵化时要避免震荡。孵化中可用0.1ppm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因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在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1500尾为宜,密度过大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培育。
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 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3天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到1厘米时即可转入到鱼种池中饲养;密度小的可留池培育,过一月左右鱼苗长到3厘米上下时再转入到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函中进行成鱼饲养。
鱼种池面积以30~50平方米为宜,放种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为每平方米30克(800~1000尾)左右。 鱼种下池后半月内投喂粉末状的配合饲料,每天投饲两次,投量为鱼种重量的3%~5%。夏季鱼池水浅水温高,要随时注意水质变化,勤换新水。当鱼种长到10厘米左右,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问问团队大连开发区车友会共1人编辑答案 19:06 你好!
需要建造产卵池和孵化设施,繁殖之前,产卵池与孵化设备都要消毒备用。亲鳅的雌雄配比,如雄鳅个体较大按1∶2或1∶3,若雄鳅体长仅10厘米左右,则雌雄比可调整为1∶4,增加雄鳅的数量。每平方米可放7―10组,保证正常繁殖。水温稳定在18℃以上才能进行。将鱼巢绑扎在竹竿上,悬吊在产卵池的中间或四角,使鱼巢浸没在水面下。因泥鳅卵粘性差,要注意检查和清洗沉积在鱼巢上的污物,以免影响受精卵的粘附效果。
泥鳅一般在睛天的早晨产卵,上午10点钟左右产卵结束。当产卵基本结束后,就立即将粘有卵粒的鱼巢移到孵化池或其它孵化设施中进行孵化,并更换和补充新鱼巢放到产卵池中,以收集尚未产完卵的亲鳅的卵。最后一批泥鳅产卵后,可以就在产卵池内进行孵化,但一定要将产卵池内的亲鳅全部捕出,以防亲鳅吞食鱼巢上的卵粒,影响出苗率。
(2)人工繁殖 分半人工繁殖和完全人工繁殖两种方法
半人工繁殖采用人工催产自然繁殖的方法。选择成熟亲鳅,雌、雄比例按1∶2或1∶3组成。注射催产药物:鲤或鲫脑垂体(简称pg),每尾用1―2个;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简称hcg)每尾注射800―1000国际单位,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简称lrh-a)。每尾注射5―8微克,以上药物无论用哪一种,均要溶解在生理盐水中,雄鳅的剂量减半。
由于泥鳅的个体小,每尾泥鳅注射液的量应不超过0.5毫升,以0.2―0.3毫升为宜,以免发生身体肿胀或药液溢出。注射用4号不锈钢针头,1毫升的玻璃注射器,(用前煮沸消毒)。为了有效地控制针的深度,可把针头用锉刀锉短到0.2―0.3厘米长,或在针头的基部套上胶管,使针头仅露出0.2―0.3厘米的针尖,防止进针过深,刺伤内脏。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为好,其次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
泥鳅身体粘液多、很滑,为不损鳅体,要用湿纱布包住进行注射。进针角度:注射器与鳅体呈30°为佳。可用可卡因0.1克溶于50公斤水中配制成麻醉液。催产的亲鳅在麻醉液中,仅需2―3分钟即被麻醉,这时注射较为方便,放入产卵池中,很快即可苏醒。
人工催产后,将亲鳅放回产卵池中。亲鳅在水温20℃时,约经18小时左右开始产卵、受精;水温在25℃时,约需12小时左右,若水温27℃时,只需9小时左右即能产卵、受精,其后的操作与半自然繁殖方法相同。
完全人工繁殖:是在半人工繁殖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采卵授精的一种方法。
3.泥鳅的孵化 受精卵的孵化在室内或室外都可进行,有静水孵化和流水孵化。孵化前将巢与附在上面的卵一起放在10ppm的孔雀石绿液中浸泡20―30分钟。不可用浓食盐液浸泡。捡出未受精卵。
(1)静水孵化 把粘有受精卵的鱼巢,放入孵化池、孵化箱或产卵池内孵化,水质要求清新。每升水可放400―600个受精卵,要注意防止受精卵挤压在一块,若发现受精卵相互挤压,要用搅水的方法或用吸管使之分离开来,以避免因缺氧而影响孵化率。
(2)流水孵化 用流水或微流水孵化,是把受精卵放在孵化缸、孵化箱或孵化环道中进行孵化。
①附巢流水孵化 受精卵附在鱼巢上,放入孵化设施中进行微流水孵化,水流速度以不冲落附在巢上的卵为宜,每升水可放800―1200粒卵。
②去巢流水孵化 受精卵脱粘或不脱粘掌握好流速放入孵化设施中孵化。一般孵化环道、孵化缸等流水孵放卵密度为每升水放800―1200粒卵。
孵化期间为防备寒潮与暴风雨的袭击,可以在寒潮来临之前用塑料薄膜将孵化设施盖上,但要留下气孔。也可以采用其它保暖方法进行处理。孵化用水的水温变化要控制在±3℃以内。泥鳅受精卵孵化水温范围为18―31℃,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4-2℃。所用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不同,呈负相关关系。孵化率的高低,以同一批卵进行对比,水温15℃时为80%;20℃时为94%;25℃时为98%。
(三)苗种培育
1.鳅苗培育 刚孵出的泥鳅,身体透明,不能自由活动只能用头部的吸附器附在鱼巢或其它物体上,以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三天左右,卵黄被吸收完,苗体才能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应将其转移到鳅苗池饲养。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更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1)清塘放苗 鳅苗培育池面积20―50平方米,水深30―40厘米。鳅苗下塘前15天左右,排干池水,曝晒4―5天,再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用50―75克),然后注入约20―30厘米深的新水。在施生石灰后约7天药性消失,放入牛粪、猪粪等畜粪肥,每平方米2公斤左右。过3―5天,即可放鳅苗入池。静水池每平方米1000尾左右,微流水或网箱饲养每平方米2000尾左右,放养规格要齐整。
(2)投饵施肥 鳅苗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或豆饼粉糊,一日3―4次。饲养3―5天后改喂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待鳅苗稍长大些,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开始时每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5%,以后日投喂量可增加到放养总体重的10%。
泥鳅苗放入池塘后要勤施肥。水温低时,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一次,连续施2―3次,以后则根据水质肥度调节施肥浓度与间隔时间。在施化肥的同时,结合施有机肥,效果更好。
2.鳅种培育 鳅苗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培育,长到3厘米以上时,就要分池进行鳅种饲养。
(1)池塘培育 面积20―60平方米,池水深30―40厘米,有良好的防逃设施,放养前除野消毒,施好基肥。投放鳅苗后,每天投喂米糠(煮熟)、饼类、蚕蛹粉等。日投喂量及投喂次数同鳅苗培育后期管理。每平方米放养500尾,饲养当年可达1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放养1000尾密养当年也可长到5―6厘米,部分可达8厘米。
(2)稻田培育 先用较小面积的稻田(100平方米以下),放养前施基肥,每100平方米施50公斤,放养后在傍晚注新水时投饲料每100平方米7.5―10公斤,施肥、投饵交替每周进行一次。5周后可每隔2周施一次。到7月份水田除草时,稻苗隔行敷入干或烂稻草,以培养鳅的天然饵料。
3.苗种培育管理 鳅苗种培育管理,均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配备专人管理,每天检查防逃、吃食情况。
(2)经常保持良好的水质。注意防止缺氧,因为鳅苗在孵化后半个月左右才开始进行肠呼吸。
(3)要勤观察水质变化,确定施肥数量。
欢迎加入河南周口泥鳅养殖交流,群聊号码:34565 9248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