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机常识 > 正文内容

农业的路要怎么走?国家出手建农场,是不是农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2022-06-02 21:16:09农机常识3

是最佳选择!

在开篇之前,首先和大家回顾一组数据,2020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为1.4亿吨,同比增加3117.5万吨,增幅达到了27.97%,无论是进口量还是增幅,都创下了历史新高,我们也彻头彻尾的从曾经的粮食出口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粮食净进口大国。

要分析这其中的缘由,很多人包括我在内能列出一大堆理由,比如农业没有规模、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等。为此,也包括我在内,很多人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要搞生产联合、要大型机械化、要土地托管、要土地流转…可是,我们静心想想,是这么回事吗?

生产合作社我们已经轰轰烈烈地搞了七八年,土地托管、土地流转我们也一直在大规模地进行,问题是真的成功了吗?各种先进的大型机械和现代化农机具,让小农户看着都眼馋。

可表面的风光就代表粮食增产了吗?增不增产我不知道,但事实是我们的粮食进口量越来越大,不得不问这土地是集中了、流转了、机械化了,粮食怎么就越来越不够用了?问题出在了哪里?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农民种地没有效益,不得不放弃土地。对于平原地区,还可以将土地承包出去,流转给种植大户,而丘陵山地大型机械无用武之地,自己种有不赚钱,即使能多少有点收入,也是杯水车薪,难以维持家计。如此这般,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

再来说说各种合作社、企业形式的经营单位,明明是不赚钱的生意,还有人拼命搞,这其中的奥妙又在哪里?有多少是空壳公司,为了套项目而合作,这样方式的合作最终结果只有一个,赔得老底朝天,国家也跟着赔钱,农民却只能望地兴叹!

如果静下心来分析,从单产上来看,绝对是通过农民精耕细作产量高,颗粒归仓效益好。横向对比,土地通过托管、流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单产的产量不但低,浪费也是相当惊人,为什么就不让农民多打粮、多收入、土地多产出呢?

不否认机械化种植效率是比单干要高,但我们在探讨各种所谓的模式以及绘制美好蓝图的时候,有没有从实际出发呢?我们的农业现状是什么?

“人均不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而且在有限的耕地中,不少又是“青蛙一跳过三丘”的“巴掌田”和“鸡窝田”,这些土地又承载着将近6亿农民的就业问题,6亿农民又承载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这是何等重要?

回归现实,现阶段我们的农业出路是必须要依靠农民、发动农民,重新激发农民的活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为国家多种粮食。通过各种政策保障农民,只有农民致富了、收入有保障了、安居乐业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才能有保障。

所以农业要改革,也到了必须要改革的十字路口,希望普惠性的东西多一些,花样少一些;直接惠及广大农民的事情多搞一些,假大空的事情要少干一些。农业这条路真的要好好走了,让广大的小农户富起来、发展起来,比让极少数大户富起来要强得多,也有用得多。

国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农业农村部出台了“三箭齐发”的惠农政策,整体上来说就是重视小农户的根本不变,让小农户有参与感,注重带动小农户。以此来支持小农业的发展,防止小农户受到排挤。

总之,只有让农民普遍受益,农业、农村、农民才会活力无限,也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多种粮、多打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是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大国。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在可以这么说农民朋友们衣食住行不用愁。养老有农保;就医有新农合;孩子入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花费少;农村中软硬件设施(电信网络、电气化、硬质化道路、亮化工程覆盖等);基础设施(路、渠、桥、泵等);公共设施(村村通公路;通公交;医疗、养老、教育等机构覆盖到乡镇,有的甚至到村);不限于上述这些的一切都表明了,农民从最初的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的吃饱吃好;穿暖穿好;从最初的日夜劳作到现今的季节性小忙;吃、穿、住、行、等等都体现出农民的好时候到来了。

农业会不会走以国家农场为主导的路子?

基本不会。

农民朋友们都知道,我们的农业从人民公社到大集体,再到小集体最终到分田到户。这样的农业改革革新历经了几代人的摸索探寻,终究还是分产(田)到户,使得我们的广大农民朋友能吃饱肚皮,能从贫穷走向富裕。

当然,现在农村有效劳动力外流,农村缺少农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针对这种情况各地都出台了相关的帮扶性政策,鼓励劳动力匮乏的地区把土地进行流转(也就是农民朋友把手上的田有偿租出去),从而使得农田生产管理上不致于荒置,也更进一步是规避了粮食安全的风险。

虽然各地区都做了土地流转的大量工作,也确实流转了大量的土地,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些地方的少部分地区土地没有流转,或流转率不高。就算土地都100%流转的地区其成片化率也不高。流转的土地(田地)少的三五十亩百十亩为一个农场,多的三五百亩为一个农场,达到千亩几千亩为单位的农场少之又少,这显然与高效农业生产要求的连片化;区域化有着不小的差距。

从目前农业发展的走势看趋势,首先是土地二轮承包再向后延长30年不变;其二目前各地区土地(田地)都有流转了,但是很少或没有做到连片化区域化种植管理,这制肘了高效农业向自管智能化,网管网络化的发展。综合这样的状况,我认为后续我们的农业种植管理,将会由小农场向中大型农场转型,向高效农业推进。但不排除农场的主体为私人个体经营;合股经营(合作社);集体经营等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hnhuayukeji.com/njcs/15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