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机常识 > 正文内容

中国种田常用耕牛,西方人古代是用什么?

2022-06-02 05:42:50农机常识3

古往今来,粮食都是国之根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能丰衣足食,国家便能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乃是农耕文明,向来以农为本。铁犁牛耕的技术让中国古代农业极为领先,耕牛也因此被推崇。然而,中西方地理条件不同,社会环境也千差万别,西方是用什么种田呢?

在十世纪以前,西方社会主要是以牛耕地。在西方古典时期,耕种都是仰赖公牛。对于某些贫农而言,也会用驴子或者母牛耕耘。在当时,马的主要用途还是运输,所以,在农业活动中,畜力中马的数量仅占百分之五。这个时期,耕牛的大量使用是情有可原的。首先,西方的谷物种植制度实行二圃制,即把土地分为两块,每年耕种一块,闲置一块,以此来保证土地肥力,但是这也导致了粮食的稀缺。这种情况下,无法为马提供充足的燕麦。除此之外,适于马匹耕种的保护装备还未发展完备。脆弱的马蹄无法长期在地中行走,而钉马掌又尚未出现。这些原因都让农民选择耕牛。

在十二世纪之后,西方大规模地使用马耕种才成为可能。外部条件的成熟为马耕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适合马耕的技术装备已经出现,而取代了二圃制的三圃制也让农民有足够的粮食喂养马。马的物种特点也让它脱颖而出。其一,马的用途更为广泛。在中世纪早期,有个现象颇为奇怪,即领主多以牛耕耘,而平民百姓却更多采用马耕种。这是因为马还可以骑行、托运物品等,农闲之时,马的用处无疑更大。其二,马耕种的速度更快。在配合得当的前提下,马的耕种速度是牛的三至四倍。当然,马的力量不如耕牛,可是西方并不追求精耕细作,选择马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除此之外,西方也采用奴隶耕田。在奴隶制社会时期,毫无人权的奴隶往往被当做牲畜使用,他们被称为“有生命的工具”。在奴隶制盛行时,人常被用来耕种。在周朝时,就有“千耦其耘”的场景。通常是两人配合耕种。春秋末期时,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已经结束。相较之下,西方的奴隶制延续时间更长,直到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时,奴隶制才消除,要比中国晚大约九百年。因而,西方用奴隶耕种的时间更长。奴隶主为压榨奴隶,通常会让奴隶耕种。

其实,无论是马耕、牛耕,亦或是奴隶耕种,在古代中国也都存在过。牛耕是广为人知的耕种方式,无需多言。而马耕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在老子《道德经》中就提到过用马耕种。正儿八经的马耕记载则出现在汉朝文献中,但是,由于马更多用作战马,且中国的马种不适合耕种,所以马耕逐渐被淘汰。而奴隶耕种也在奴隶制时期存在过很长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建立而消失。

马耕与牛耕作为广泛使用的耕作方式,都各有优势。具体采用哪种,是由于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决定的,并无优劣之分。

古代欧洲最普遍的耕地方法,一般就是“马耕”。

跟我国惯常使用的牛耕不同,马耕在欧洲的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乃至现在还有一些地区沿用马耕的传统。

所谓马耕,就是如图所示,利用马匹进行耕种的畜力农耕,欧洲人最早使用马耕的年代应是在公元10世纪,在此之前,一般也是使用牛耕或驴耕,比如常见的公牛耕种。

根据1086年英国国王威廉一世发布的《英国农业调查》显示,1086年的英国,全国范围内所用马耕的比例,也仅为5%左右。

这表明至少在1086年,英国农民主要采用的仍然是人力或牛耕的方式,而当时的畜力还是以牛、驴、骡为主。

(注:《英国农业调查》,也称《末日审判书》Doomsday Book)

这一时期的欧洲马匹,主要还是用来商旅以及载客。

直到10世纪以后,由于欧洲农作制度的根本性改革,促使马耕逐渐取代牛耕,成为欧洲人的日常耕种方式。

为何会出现这种转变,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由两田制改革为三田制。

欧洲中世纪时期,庄园耕作开始采取“三田制 (Three-field system)”实施轮耕,这种制度共分作三部分:

一是春耕地,春种秋收。

二是秋耕地,秋种春收。

三是休耕地,停止耕作。

这种制度使得农耕效率大幅提高,因此农业产出增加的情况下,降低了饲养马匹的成本。

假设以前每天光养马就要耗费5斤粮食,而产出只有每天10斤,但是产量提高到每天15斤以后,即使每天消耗5斤粮食用来养马,还是有10斤粮食能够自给自足。

(以上仅为假设,我也清楚粮食产量不能这样来计算,但为了方便读者更好理解,才如此描述。)

众所周知,马匹的饲养成本相比起养牛要更为高昂,但由于马的速度快,所以相对而言,马耕的效率比牛耕更快。

因此在欧洲农民有了更多粮食,并且农具也更为轻便的情况下,逐渐开始更换马匹进行耕种,如此一来,就比之前的牛耕效率提升了3到4倍。

第二,由于养马技术的提高,以及马匹本身的全能型作用。

因为养马的成本由于粮食产量的提高而下降,所以推动了马匹饲养技术不断革新,在这种积极的作用下马匹的功能更为多样,除了耕种以外,马匹还能用来“骑,驮,拉,跑”,所以导致农民会更加倾向于饲养马匹,毕竟一头牛的能力有限,除了耕地以外,单论骑乘速度,自然是无法与马相比。

所以当时的欧洲农民拥有一匹马,除了日常耕作,还能在闲暇时骑乘,或干脆当成交通工具,即使饲养成本比牛高,但这部分饲养成本照样转化成了生产力,两相计算之下,付出更多的成本,也并不算浪费。

总而言之,牛虽然饲养成本低,可是大部分情况下只能用来耕地。

而马的饲养成本虽然高,但除了耕地还能骑,驮拉货物也照样不输牛,甚至速度比牛更快,行程更远。

因此基于养马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使用马匹来耕种,耕完以后,还能将马当做交通工具,或者驮拉货物,可谓功能非常全面。

《世界通史》中也有相关论据,当时的欧洲人普遍认为,马耕效率要比牛耕快至少3倍,西欧地区之所以非常大范围的运用马耕,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耕作工具的革新与养马技术的进步。

再加上后来发明出重钉马蹄铁与新式马轭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马匹耕作的效率,因此马耕才从10世纪以后逐渐成为主流的畜力耕种方式。

(下图:马轭)

总结来说,欧洲人早期的耕种方式与我国古代并没有太大不同,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的时代,无外乎就是人力与畜力两种方式,要说最大的不同,或许就是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开始采用马耕。

《盐铁论》卷三《未通》:(西汉)农夫以马耕载。可见比10世纪的欧洲,我国利用马匹进行耕种至少提前了一千年,但还是因为养马的成本不如养牛低廉,因此普及度并不高,所以牛也被我国古代看作是重要的生产力工具,在宋朝等朝代,杀耕牛甚至是犯罪的行为,更会受到严苛的刑罚。

至于为何马耕在我国并未普及,我个人认为还是因为人口与经济基础问题。

因为欧洲大部分地区属于地广人稀,通常情况下仅凭人力就能达到自给自足,并不用再额外利用畜力来提高产量。

而我国古代就不同,一是古代养马成本较高,再加上人口密度大与制度问题,粮食产量平均下来并不高,如此就没有多余的粮草用来饲养马匹,因此养牛的低廉成本,在农民耕作过程中就更占据优势。

打比方张三是一位古代农民,他每年的粮食产量一亩地只有200斤,可是除去要上缴的赋税以外,其余的粮食仅够一家三口人自给自足,无法分出多余的粮食用来养马,那么为了能维持粮食生产,显然对饲料要求不高的耕牛,就成为了更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在农耕时期的人类文明,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差距并不是非常大,主要还是依赖人力与畜力,而真正的巨大差异是在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欧洲的农业生产逐步迈向全面机械化,最终导致东西方的农耕差异也越来越大。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hnhuayukeji.com/njcs/15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