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
1、把高科技新型农业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2、运用机器来代替人力耕种,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太高很难做到)
3、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农产品的价格稳定,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保护耕地数量
5、加强环境保护,避免酸雨等污染影响农产品生产
如何提高载畜量
合理利用草地,种植优质高产牧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放牧高产牲畜。最重要的是科学分析一块土地的合理载畜量,而不是盲目提高,要在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
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途径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要现代化,首先必须农业现代化。西部地区发展,首先得考虑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创造出劳动价值,当前最有效的方式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程度。在相同的土地上,尤其在西部干旱的土地上,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的创造出劳动价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也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难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焦点,中国农民现代化动力。中国发展农业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在有限的土地上,不同的组织生产形式,却可以创造不同的劳动价值。这就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也是小农农业和产业化农业的区别,更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中国有9亿农民,农民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民发展的关键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措施,也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中国农业产业化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已经发展了10多年,到目前已经初步取得了成就,但是与高度的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为了探求西部农村发展的奥妙,从今天开始,本人将逐步学习农业产业化的有关知识,探求西部农村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问题,从而找到西部农村发展的最佳道路,农民发展的基本途径。
(以下内容来源于网络)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所谓产业,即产品生产行业。在每一产业系统内,都具有从生产、加工、销售、到消费的物质流动的完整过程,具有专业化与社会化协作及组织管理的完整体系。所谓产业化,即指产业系统内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及管理等各环节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形成有机联系的完整体系。很显然,产业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产、加、销及科研服务和组织管理各环节协同共进、有机联系的紧密程度。
农业产业化经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随后传入西欧和日本,约90年代初陆续传入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约于90年代初始于山东,接着在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兴起。尽管中外兴起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各不相同,但其终极目的都是要解决农业生产经营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如何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如何使农业与之相关联的产前、产中、产后产业相融和等问题。在我国农业经济系统中,普遍面临着农户分散的联产承包经营无法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农产品的产加销各环节相对独立经营形不成规模效益、难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难题。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推进,在稳定农户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分散的农户整体地进入社会化大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新的产业经营方式,创新产销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发展市场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自然而有序地将传统农业推进到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按照这一定义,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化的科学生产方式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性状来看,它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势,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是一种建立在各农业产业化经营参与主体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运行机制。而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任务,则是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不变的条件下,在现有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解决分散生产和非组织化的种种弊端,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 由上述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内涵的剖析,可以透视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衡量一个生产经营实体是否产业化经营,核心标准是看其多元参与主体是否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和农户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参与者,他们之间不是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而是由一体化利益机制联结而成的休戚相关的共同经营关系,即按照产业化经营合同约定进行系统内部的互利惠顾关系。这种惠顾关系是以相关主体共同开发利用特定农产品资源,谋求共同利益为联系纽带的:农户负责初级产品生产,为企业提供加工原料;企业负责按市场需求进行深加工,并将终端产品销售出去,再按照产业化经营合同合理分配利润。由此可见,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有产加销各环节多元参与主体形体上的一体化,又包含各多元参与主体利益上的一体化。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的经营体制,主要运用市场机制来发展农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规范经营行为,优化资源配置。主要表现为: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二是按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生产要素,实现农用生产资料的商品化;三是按市场机制要求规范经营行为和组织活动,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社会化服务的商品化。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应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催耕催种催上缴等管家式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宏观调控,以及组织社会化公共设施建设、科技推广、产品开发等社会化协调服务作用。
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集约化经营。现代科学技术普遍运用于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系统的再生产全过程,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业产业化过程是将传统农业推进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逐渐用科学的集约经营方式来替代传统落后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组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促进环境经济的双赢共进。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规模化经营。这是指按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或经营规模扩大,平均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经济形式。马克思说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686-687页)。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将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规模化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可以用拥有土地面积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数量,及资产规模等指标来衡量,也可以通过产量、产值和盈利等经济指标表示。从原始农业到农业机械化之前,农业生产规模呈由大到小的发展趋势;从农业机械化之后,农业生产规模又逐渐由小变大。因为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能力随之提高。正如西方经济学所认为的,规模经营是由以技术进步为主体的生产诸要素的集中程度决定的。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同时,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相应提高,各经营主体必须进行市场化经营;为应对市场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营效益,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因为小农户是难于进入大市场的。
第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区域化、专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区域化和专业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区域化,指根据一定地域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主要生产某一种或某几种农产品,以发挥其优势和长处,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布局结构。所谓农业专业化,是指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纵向产业链中,各环节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深细分工,相对独立经营、专业生产。如农业种植业中的良种培育、种苗营销、技术推广服务、大田生产等环节的专业化分工等。区域化、专业化程度越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就越高。
第六、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企业化经营。这里主要包含两层含义:①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体现为“公司农户”的产业结构形式。龙头企业通过合同约束和初级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户缔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充当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组织者、营运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决策中心,及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开拓者,发挥龙头领航作用。 ②龙头企业将产业化经营系统内各参与主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视为一体化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作自己的生产车间,实行统一经营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而不是将其当作贸易伙伴。上述诸种特征反映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揭示出农业现代化的必然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